作者 | 《中华儿女》记者 赵汉琪
编辑 | 王碧清
“当灾害越来越‘任性’,我们的城市就需要更多的‘韧性’。”在东北林业大学,有这样一位青年学者,她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己任,将个人的科研智慧深深植根于服务国家、社会的宏伟蓝图之中。她,就是刘洁——一位在城市安全与风险管理领域屡创佳绩、屡获殊荣的青年科技领军学者。
刘洁
多年来,刘洁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内涝灾害、地震灾害、雪灾等重大突发事件风险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在科研道路上,她屡获殊荣,于2020年入选国家博士后100人、2022年入选黑龙江省高层次人才、2023年获中科协主办的第一届中国科技青年论坛全国二等奖,2024年入选龙江学者青年学者。在刘洁看来,这些荣誉既是对她过往成绩的肯定,又是对她未来的鞭策。
秉持“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核心理念,刘洁遵循党的二十大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将“打造宜居、安全、韧性、智慧、绿色城市”作为自己的研究总目标,将创新性风险管理理论及方法融入公共决策与制度设计之中,精心编织着城市的安全之网。
刘洁是山东青岛人,她的家就在风景如画的栈桥旁。由于自幼性格独立,她在选择大学时希望离家乡远一点,去看看外面的世界。2005年,刘洁考入东北林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
儿时的刘洁就对建筑抱有浓厚兴趣。在她眼中,很多有设计感的建筑是力量与美感的完美结合,光与影则赋予了建筑流动的生命,令她十分着迷。而随着年龄增长,刘洁对大型道路网络、城市土地利用等更加宏观、复杂的系统工程产生了好奇和热情。在她看来,这类工程影响力巨大,在超特大城市更是动辄关乎上千万人口,她期待着自己未来能在这一领域发光发热,为更多的人带去积极影响,这也成为她选择工程管理专业的初心。
大学期间,刘洁成绩优异,专业排名始终保持前列,几乎每年都荣获一等奖学金。2009年,刘洁被保送至东北林业大学攻读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在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她多次跟随导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发表论文。凭借顶尖的成绩,刘洁提前一年申请了毕业,仅用两年时间便拿到了硕士学位。
刘洁的导师对她的学术潜力给予了高度评价,推荐她去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11年,刘洁进入哈工大管理学院,跟随导师从事城市灾害风险管理研究工作。彼时,城市灾害风险管理方向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并非主流,许多研究者都致力于大数据、金融行业相关的信息管理方向,而硕士期间更倾向于工程项目管理的刘洁,此时“跨界”研究城市灾害风险,内心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纠结和困惑。
博士研究生期间,刘洁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跟随导师参与第一批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城市——武汉市的建设工作。由于受地理、气候等因素影响,暴雨导致的城市内涝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影响着武汉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甚至是生命财产安全。“当自己真实地处于那个环境,看到在倾盆大雨中,大量有出行需求的人面临着巨大困境,对我触动很大。”这次深入武汉的经历,令她坚定了从事城市灾害风险管理这一研究方向的决心。
刘洁介绍,海绵城市就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从而在适应环境变化、应对自然灾害时具有良好的“弹性”。在系统总结城市水系统研究、城市水循环系统建设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刘洁通过分析近20年武汉等超特大城市发生的各种极端暴雨事件,确定了易积水点的分布,又进一步调查了这些地点积水的原因。再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流密集程度,通过观察人口迁移和人群流动,综合评估易积水点对社会的影响和潜在损失,并提出解决方案。
建设武汉海绵城市的研究贯穿了刘洁的博士生涯,其“土地利用变化与易损性响应机制”研究成果,应用于武汉等多个第一批海绵试点城市建设中识别“薄弱区域”并制定韧性城市规划纲要。“‘薄弱区域’韧性提升空间规划策略”为武汉市解决防洪排涝难题提供了具体建设方案并获充分认可。读博三年后,成绩优异的刘洁再次申请提前毕业,并作为当年的优秀博士生代表在学位授予仪式上发言。
在世界舞台为“中国之治”发声
2014年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刘洁返回母校东北林业大学任教。2018年9月,她到清华大学开启了为期半年的访学研究,此次访学经历为她提供了新的视角。“之前参与武汉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研究,更偏向系统工程的自然科学领域,我也希望能够在此基础上,将研究方向更多地转向政策导向的社会科学领域,清华的访学经历补充和深化了我在这方面的研究。”2019年1月回到林大后,刘洁顺利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到剑桥大学进行为期1年的公派访学,并于同年9月前往英国。
刘洁
时间来到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快速蔓延。当时刘洁正在剑桥大学公派访学,于她而言,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人生经历。那段时间,留学基金委通知刘洁,可以暂停访学,想到国内年迈的父母,视频里先生焦虑的神情,她坦言当时确实纠结过。“除了作为妻子、女儿,我更是一名中国科研工作者,我希望能够用我的专业知识,为我的祖国贡献一份力量。”
面对这一突发状况,刘洁与剑桥导师商议后,决定调整选题方向。那年刘洁申报的国家社科项目正是针对这一新方向设立,以武汉市为研究对象,探讨特大城市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急组织协同问题。迅速调整后,刘洁依托她所主持的国社科项目,展开了她和英国导师为期两年的合作研究——基于城市间人口迁徙的疫情防控政策效果评估。
刘洁介绍,在中国的“抗疫”战场上,武汉封城后短短两个月内,本土每日新增病例就降到个位数。“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正是中国在这场大考中交出的满意答卷。
基于累计人口迁出数据,刘洁及其团队准确掌握了疫情即将暴发的城市名单。随后,她将42个城市分别设定为暴发源,模拟了相应的疫情传播模式。“当疫情持续蔓延时,我们迫切想定位那些具有传播速度快且范围广的超级城市,以及最具影响力的城市子群。”因此,刘洁构建了城市间人口迁徙网络,提出了“大数据驱动精准施策”,基于城市间人口迁徙大数据,模拟了中国各城市为暴发源的传播情景,定位了最具传播影响力的超级城市及子群;基于流行病学大数据,揭示了各类防控政策个体及综合效果差异性,决策了不同场所实施的特定防控政策组合。
刘洁介绍,从“精准施策”来看,“中国之治”在全球第二波疫情防控中,取得了瞩目成效。“我们有实时更新且清晰可靠的疫情信息,为准确评估各类防疫措施的有效性,提供了基于数据驱动的证据支持。同时,当下次遇到类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我们更希望用这项研究,通过模拟决策数据得出真实结论,为政府决策提供抓手。”刘洁坦言:“我们所做的每一个决策都必须慎重,我们一直在提醒自己背负的重大责任,必须基于真实数据反复验证,因为每个政策背后影响的人的基数实在太大了。”
刘洁特别关注那段时间的研究动态,尤其是对中国政策的质疑声音和反面意见。“作为一名中国学者,在看到这些观点后感到非常气愤。”刘洁按照时间节点,从模拟感染人数的角度,量化了中国政府采取政策的效果,并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际著名医疗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 (BMJ) Open上发表了题为Isolating the net effect of multiple government interventions with an extended Susceptible-Exposed-Infectious-Recovered (SEIR) framework: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second wave of COVID-19 pandemic in China的论文,在国际上为中国发声,彰显“中国之治”优势。
用匠心织就城市安全网络
多年来,刘洁始终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作为研究主攻方向,聚焦“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三大核心要素——人、土地、交通基础设施,在防范化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重大社会风险及内涝灾害、地震灾害、雪灾等重大自然风险中作出突出贡献。
2018年,刘洁赴四川省汶川县等10个5·12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开展灾后恢复重建情况调查及复核工作。“城市韧性综合测度及时空演变模型”从城市“人、经济、建筑、基础设施”多维耦合的累积及持续韧性角度,评估了汶川等10个5·12汶川地震极重灾区恢复重建情况,为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评价方案提出建议,并获得结论性采纳。
对于东北地区而言,冬季的严寒使得雪灾问题尤为突出。居民出行受到极大困扰,往往只能依赖铲雪车进行清理。刘洁团队承担了黑龙江省科技厅的省优青项目,重点解决雪灾情况下城市道路交通网络的韧性提升问题。刘洁提出的“寒地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应对雪灾韧性优化决策方案”,有效提升寒地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应对雪灾安全应急保障能力,受到高度认可及评价。
作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学者,刘洁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类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承担国际合作项目,参与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023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受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委托,刘洁发起并召开国际学术会议——“2023‘一带一路’绿色可持续发展与科技创新论坛”。刘洁介绍,该论坛由东北林业大学主办,共青团黑龙江省委员会与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指导,剑桥大学、清华大学等10余所国内外知名学府联合举办,参与单位包括比利时根特大学、土耳其安卡拉大学等近10所顶尖大学,被列为纪念“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的重要活动。其最终研究成果《“一带一路”沿线12国绿色可持续发展和科技创新报告》提交至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并获得高度认可。
在刘洁看来,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繁荣之路,更是绿色发展之路。“中国作为绿色发展的倡导者,正在将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通过将绿色发展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拓展‘一带一路’健康、绿色、数字、创新等新领域,共享中国在绿色可持续发展及科技创新研究领域的前沿成功实践经验,形成生态环保与国际合作相辅相成的良好绿色发展格局,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注入绿色、低碳、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新动能。”
学者与师者的魅力与情怀
“学者、师者两兼顾,研究、实践双偕行”,这是刘洁十余年来一直遵循并践行的理念。她热爱课堂,长期承担本科、研究生教学工作,从讲师一路成长为工程管理专业副主任、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带头人、工程管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负责人。
刘洁(左二)和学生在一起
目前,刘洁的研究生团队稳定在10到12人左右,其中包含3到4名博士生。谈及作为导师如何选择研究生,刘洁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我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想攻读博士学位以及未来从事科研的,所以在选择之前,我会与他们进行一次深入交流。如果学生读研是为了更好就业,我会为他们推荐更合适的老师,我主要专注于培养未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她坦言,自己很少承担横向课题,而是专注于纵向课题,即服务于地方或国家重大需求的研究,因此工作量和研究难度都相当大。她会和学生们详细、坦诚地阐述自己的情况,让学生自行权衡,并帮助学生明晰未来的规划。
“当我的学生确实很累,强度很大。”刘洁笑言。她的学生进入课题组后,会根据兴趣爱好和专业背景被分配到相应项目中,进行精准匹配。匹配完成后,从最开始大量文献阅读,到选择具体研究方向,再到针对具体题目进行深入研究,经过3年的刻苦学习,她的多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等多项国家级荣誉。同时,刘洁也会尽自己最大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继续深造的机会。近年来,她推荐30余名工程管理(合作办学项目)本科生、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到全球QS排名前100的国际名校继续深造。
刘洁的作息时间有些特别,凌晨三四点钟,她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她习惯在这个无人打扰的时候专注于自己的科学研究。直到七八点钟该吃早餐,其他人的一天才刚刚开始,而此时她已经工作了4个小时,完成了当天最重要和最难的部分。白天,她专心完成教学和其他行政工作。也因此,刘洁晚上睡觉的时间也比较早,一般是八点左右。“一天工作下来,到了晚上,我的脑子已经满了,就像电脑一样,运转速度会减慢。但我的睡眠质量非常好,我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无论多么嘈杂,我都能够睡得着。我的学生都知道,晚上8点以后不要找刘老师。”刘洁说。
近年来,刘洁的社会职务逐渐多了起来,如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管理分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工程诊治与运维分会理事等。2023年,她加入黑龙江省青科协,担任制造与工程专委会副秘书长。作为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者,她深知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与重担。“我接触过许多国外专家,他们的科研驱动力主要是自身的兴趣爱好。然而,我认为中国的科技工作者除了兴趣爱好之外,还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那就是帮助祖国在国际局势复杂的现状下应对挑战。”刘洁说,“老一辈科学家历尽艰难,才有了现在各项技术从跟跑到引领的阶段。在他们精神的引领下,将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作为自身科学研究的方向,我们新时代的科研工作者义不容辞”。
2024年12月,刘洁再次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前往伦敦大学学院(UCL)进行为期半年的公派访学,师从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新城市科学研究著名学者Batty教授,面对未来的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基于自然解决方法有效缓解灾害影响”新兴交叉研究领域,将成为刘洁未来研究的新阵地。该项研究将为城乡融合的区域范围灾害问题提供更多的解题思路。展望未来,刘洁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