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过年趣事
一、关 灯
迈进老年,怀旧的情感愈来愈浓。逢年过节,常常勾起对儿时的回忆。正月初七“关灯”,是老家传统的古会,是闹社火的种类,也是古时候人们用来祭祀拜神的宗教活动。
“关灯”一词来源道教仪式,不是熄灯的意思,是点亮盏盏心灯,通告神明,引领来到人世。正月初七是女娲娘娘造人的大喜日子,俗称娘娘的生日,所以古人讲究在这一天“求子”。因此,正月初七“关灯是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古会。一般由求子心切的人担任会主,出钱出力承揽操办,还有村里年轻力壮的人自愿帮忙。前几天开始筹办,上门捐款,按人口多少出钱,不硬性分摊,全凭自愿,有钱的人家也以千数八百捐款,会主收钱记账、公示。是一种开明的宗教娱乐活动。
上午九点多,村中心的空地上,用碳块垒成两个高大的火塔子,请来的两班鼓手各围坐一个,摆乐器,泡好了砖茶,端开架式,开始了轮流竞技。一班奋勇挑战,另一班用惊天动地的鼓声回应。比力气和耐力,比智慧和技巧。古朴自然,风格独特。演奏曲目繁多,有“爱我中华”“回娘家”“得胜鼓”,还有古典曲牌“唤妹子”等。技艺高超、旋律坦荡。围观群众拍手称快,惊叫不断,热闹非凡。鼓手下午休息,晚上要迎灯。从庙里出发,先到会主家,再从村头开始,挨家挨户把灯迎进每家院子。家家都把墙头、窗台和家里的油灯都点着,照的一片通明,好一派民间圣火传递。
下午人们自觉到会主家拧灯,用麻纸裹一块儿干泥坨,松松拧成麻花辫。在醮上热胡麻油,这样的油灯耐时长,不易灭。由于是人口灯,人们总想多拧一些。回家时按人口带几个 ,“关灯”时家里用,但都要悄悄多拿几个,这叫偷灯,是习俗,寓意添人加口。夜幕降临,会主率领一帮人早已来到庙宇滩坪上,所有人三叩九拜,会主摆上供品,敬香化表,嘴里念念有词,祈祷许愿之后,顿时点燃灯笼火把,鼓乐喧天、鞭炮齐鸣、烟花冲天散开。漆黑的夜空,火树银花、山舞彩蛇,别有一番灿烂。在噼里啪啦、咚咚锵锵的喧闹声中,“关灯”人顺着回村的坡梁摆下了一路长长的灯盏。正对着山下的村里,所有男女老少全部聚集在圪塄和街道上,惊讶的观看这一盛况奇景,犹如天上的银河降落人间,繁星点点,寓为万家灯火,闪闪烁烁,红红火火。
家乡正月初七“关灯”的圣火代代相传,承载着刘家庄人的精神文明和习俗风情。此情此景浮现眼前,浓缩成小诗一首:
夜幕庙里起春雷,村民信男朝拜来;
冲天烟花连环响,卷地爆竹二起飞。
繁星闪烁随人至,锣鼓紧催迎灯归;
家家接福安神处,总有欢声满院围。
二、捣门鼓
小时候农村过年,有个习俗叫捣门鼓。除夕夜,全家人守岁的时候,也在等待着捣门鼓的送福上门。捣鼓就是打鼓,也就是上门吹打鼓乐。农村鼓手班子,在班主的带领下,附近十里八村,由远而近,挨家挨户上门演奏,送吉祥、送福、送喜、送财气。每进院子,先是“咚嘚隆咚,锵”, 接下来唢呐吹打“得胜鼓”,振响大年的夜空。稍停,班主高调道喜:“老主家恭喜发财,过的好年!”抱拳拱手,互相施礼。“给老主家拜年啦!祝高堂康健、兄弟和睦、人丁兴旺,吉祥顺意!”后面的祝福语拖长了声调,显得别有韵味。孩子们听了几次,便也学会了那种特殊的调子,有时班主在鼓点的伴奏下,唱一段秧歌,先将面前的主家赞颂一遍。主人自然急忙递烟,并敬上一壶热酒,在一堆热烘烘的篝火前,轮流品酒,转动身子烤火,稍作休息。这时女主人端来热气腾腾的黄酒或者茶水。班主瞬间话锋一转,换词夸奖一番女主人。司空见惯,这对于捣门鼓的人来说不足为奇。
他们用秧歌调,随机应变,即见人赞人,见事赞事,见物赞物。据说这些民间艺人满腹经纶,随时搬用、脱口而出,潇洒自如、不会怯场,但是红红火火的热闹背后,凝聚了所有捣门鼓人辛勤的汗水。他们大年夜没休息,跑十几里路,来到村头,单等鸡叫头遍按时开鼓。他们身穿羊皮袄,腰系布腰带,头罩厚毛巾,每人背个布口袋。因为每家都会善意地恩赐花馍、年糕、香烟、还有从几角到几元的赏钱。这样他们劳累几天下来,收获非浅,家里人足有一个月的美食,也有烟抽,还有半年的零花钱。不得不说,捣门鼓的人确实是民间优秀艺人,他们知识丰富、才思敏捷,即兴发挥、现编现唱,这种功力和口才是一生训练的结果。他们登门入户,报喜报春,伶牙俐齿、节奏明快、半吟半唱,说文明话,讲贤孝事。一拜年,二吉言,闹腾家家春满园,给年夜增添了生机和喜乐,深受村民们的善待和青睐。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吕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