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泸州”系列⑫ | 发展换赛道,大寨苗族乡村民生财有道

政务   2024-10-18 17:06   四川  



新闻背景

1986年5月12日,《泸州报》一版刊发报道《一个不平凡的变革——记大寨乡改变撒客秧的发展过程》,并配发评论员文章《贵在落实》,报道了古蔺县大寨乡由异地育秧到本地育秧的过程。以前,大寨乡的农民需要背着谷种到六七十里之外的叙永县城郊乃至更远的马岭区撒“客秧”。到栽秧时,农民半夜打着火把,把秧苗扯起运回,当天栽到田里。这样,一来农民非常劳累;二来费工多,一亩田要花育秧费七八十元;三是老品种,亩产不过200公斤。当时分管农业的县委副书记何宗辉带领农业部门的一些干部,背着将近100公斤杂交水稻良种到大寨乡搞试点,说服农民采用温室和地膜育秧办法搞本地育秧。通过耐心做思想工作,有一位农民种了40多亩,平均亩产在500公斤以上,打破了该乡不能就地育秧种杂交水稻的迷信。


“开称啦!”9月初,随着古蔺县大寨苗族乡烟叶收购线工作人员吆喝声音响起,该乡烟农们将一捆捆烟叶送到收购点。


近年来,大寨苗族乡发展“换赛道”,从传统水稻种植变为烟叶种植,村民从解决温饱到鼓起了钱袋子。



1986年5月12日,《泸州报》一版刊发报道《一个不平凡的变革——记大寨乡改变撒客秧的发展过程》。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古蔺县委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农民科学种田。通过采用温室和地膜育秧办法搞本地育秧,打破了不能就地育秧种杂交水稻的迷信。此后,古蔺县委连年坚持在该乡试点,就地育秧种杂交水稻的面积逐年增多,基本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


填饱肚子的大事解决了,大寨苗族乡开始放远目光,谋求发展。2004年开始,大寨苗族乡“换赛道”,将部分水田改旱土发展烤烟产业。


从种植水稻到种植烟叶,并不是盲目的。大寨苗族乡海拔1050米,高海拔意味着气温低,每年只能种植一季水稻,并且大寨苗族乡夏季一遇连续晴天就会缺水,尽管多年前大寨苗族乡由异地育秧变为本地育秧,水稻产量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但粮食产量与低海拔地区相比并不算高。比起水稻种植,烟叶种植更能创造经济价值。一方面,烟叶经济价值高,农户种植烟叶平均每亩每年增收3000元。另一方面,不愿种植烟叶的农户可以将土地流转给烟叶种植大户,收取土地流转金,同时解放了部分生产力,他们可外出打工或在本地务工,增加收入。烟叶种植还能解决就业,当地烤烟产业年累计解决务工上万人。



为了壮大烤烟产业,近年来,大寨苗族乡通过田改土,修建机耕道、生产便道、蓄水池、引水渠等农业基础设施,设立大寨苗族乡防雹增雨作业点,为烟叶生长保驾护航。“以前,大寨苗族乡没有产业,村民们只能务农,种多吃多、种少吃少,仅能靠天混个温饱。现在我们发展烤烟产业,用产业促农增收,鼓起农民的钱袋子。”大寨苗族乡党建办工作人员罗盼说。


目前,大寨苗族乡已种植烟叶6000亩,今年收购烟叶77万公斤,经济价值达2600万元。罗盼算了一笔账,每亩烟叶增收3000元,全乡共136人种植烟叶,户均增收3.5万元。村民务工日均工资120元,年收入约4万元。


大寨苗族乡向阳村2组烟叶种植大户曾凡江,近年来种植了100余亩烟叶,年收入30万元以上。大寨村村民罗章勇将家里的地流转给了烟叶种植大户,因为烟叶产业的发展,当地有了更多务工机会,他在当地打零工,每年务工收入在5万元左右。


烟叶种植,每年从农历正月十五后就开始打土、种苗,2月至9月是烟叶生长期。烟叶只种植一季,9月烟叶统一收购后,闲置土地如何利用?大寨苗族乡“精打细算”,在烟叶种植“空窗期”引进业主于平地适宜区域发展4300亩冬季蔬菜,包括萝卜及青菜。萝卜为古蔺县凤妈萝卜干厂订单化种植;青菜收获后加工成盐酸菜销售,能解决近百人就业。



目前,大寨苗族乡大寨坝烤烟种植园区已打造成为泸州市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通过烤烟产业,园区附近的村民基本上家家户户住上了二层楼房、开上了小汽车。


荐阅读




泸州职工速看!这项补助开始申请,每人1000元
刘筱柳带队督导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工作
四川布局25条新赛道,泸州将重点发展这些产业
提供1620个学位 | 龙马潭区这所新学校开工建设


来源丨泸州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丨张婷
编辑丨李倩 责编丨樊鸣霄
审核丨刘林
由于公众号运营规则的改变,你可能无法及时看到我们的文章,记得将“泸州发布”设为“星标”,具体方式见下图。

泸州发布
中国酒城醉美泸州,一座酿造幸福的城市。 发布正面信息,汇集社情民意,宣传泸州形象,深化政府服务,打造阳光透明服务型政府,引领良好社会风尚,传递“中国酒城-醉美泸州”正能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