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全省两会“委员通道”正式开启。庄秀丽、徐佳威、崔金华、赵大庆、王桂敏、吕爱辉6位政协委员与媒体记者面对面,结合各自履职实际建言献策,传递吉林全面振兴好声音。
记者:您认为吉林科技创新的优势在哪里?对于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有什么建议?
庄秀丽:吉林省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方面具备很多独特优势。在教育和研究方面,吉林省拥有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诸多高等院校,还拥有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等众多科研机构,由此储备了很多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同时也具备了很好的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这是吉林省具有的一个优势。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先后出台了多项科技、人才政策。《关于激发人才活力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措施(3.0版)》持续优化完善人才发展环境,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回吉工作,使人才回归吉林、扎根吉林、建设吉林。
接下来,希望进一步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融合。一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能为企业提供前沿的科研成果和专业的人才支持;另一方面,企业能为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实践平台。同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关键所在,企业直面市场,能敏锐捕捉到市场需求与技术创新方向。
为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作为聚焦生物材料创新研发企业,我们计划帮助省内部分科技企业解决吸引人才能力弱、高端科技人才匮乏的问题,全力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通道。深度参与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等工作,把企业需求精准传递给高校、科研院所,全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化发展。
记者:近年来,吉林化纤通过自主创新,在碳纤维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培育上取得了明显成效。2024年,吉林化纤多个项目陆续投产,请您介绍一下,这些项目有什么特点?与以往传统板块相比有哪些新变化?
徐佳威:2024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吉林化纤四大板块协同发展,全年销量增长8.7%,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9.3%,持续保持了行业的领先地位。在项目建设方面,我们相继完成了1万吨长丝、2万吨涡流纺、3万吨碳纤维、15万吨华绒等8个项目。同时,2024年,吉林化纤5万吨长丝项目顺利开工,项目一期工程在入冬前已实现暖封闭。总结2024年新建项目的特点,我认为有三个方面。
一是项目建设工期短,所有的新建项目从立项设计到建成投产历时不到一年。二是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能够立即达产达效,并实现产品100%市场化。三是碳纤维的核心技术实现了从“0”到“1”的重大突破,特别是3万吨碳纤维原丝项目,填补了技术空白。此外,2024年,我们的碳纤维零碳产业园项目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我们的产品检验检测功能已经成功上线。我们还围绕碳纤维下游制品布设了7个产业区,陆续实现了孵化和量产。
在未来的产业规划中,吉林化纤将围绕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聚焦企业主责主业。一方面,与我省高校、科研院所等建立紧密联系,聚焦碳纤维原丝、碳丝、复材制品等核心技术开展基础性研究;另一方面,要与中国一汽、中车长客等企业沿着产业链的上下游进行开发性研究。
记者:吉林省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您作为来自教育界别的政协委员,对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有哪些建议?
崔金华: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这就要求各学校要紧紧围绕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快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和“大中小幼”协同发展共同体,为学生的人生幸福奠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要聚焦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科学评价体系。改革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学校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品德修养、身心健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把学生高中的课业、大学的专业、走向职场的职业和未来建功立业的事业贯通起来,让学生不只为分数学习,而是为使命而学,为兴趣而学,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
其次,要聚焦课程的优化设置,构建立体的课程体系。要充分挖掘学校的文化内涵,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内容,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构建以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特征的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多元开放、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
最后,要聚焦教师的队伍建设,构建多维的培养体系。坚持大力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激发教师的执业状态,熔铸教师的人文品质,涵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打造有学习力、研究力和影响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推动教育强省助力、护航。
记者:2024年,我省建立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机制,整顿人参市场秩序,培育人参产业人才,擦亮吉林人参的金字招牌。您作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对我省进一步推动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哪些建议?
赵大庆:人参是百草之王,吉林长白山林区拥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加上土壤与菌群的优势,因此享有“林海参乡”的美誉。
2024年,省委、省政府锚定人参产业,确定了小切口、大纵深的工作机制,强力推进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一名从事人参研究20余年的科技工作者,我备受鼓舞。近年来,我与我的团队围绕人参的相关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现在,我们正围绕以下三方面内容展开重点工作。
一是支撑林下山参回归临床,让林下山参实现临床价值。通过研究团队的合作,全面评价林下山参的人用经验,明确服用后的起效过程,选择心脑血管、呼吸、代谢等重大慢病,开展人参防治重大慢病的循证研究。
二是重点解决制约园参在滋补保健领域的发展问题,充分做好人参具有“大补元气”“主补五脏”“轻身延年”功效的科普工作。
三是利用吉林人参资源、人参研究成果与人参产品基础,吸引域内外大企业全产业链融入我省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培育高质量人参品种,优化整合人参生态种植技术,完善人参生态种植的技术服务体系。
未来,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吉林“林海参乡”这个金字招牌会越擦越亮。
记者:作为来自长春市的政协委员,您有哪些好的建议,让社会各界进一步关注吉林“宝藏”,从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高质量发展?
王桂敏:2024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举措。长春市认真落实省里的相关要求和部署,积极行动,新民大街等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升级工程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吉林文脉赓续、弦歌不辍,大家也期待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功能可以充分发挥。为此,我提出3点建议。
一是广泛普及吉林历史文化知识。吉林这片黑土地,创造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我们要广泛普及这些历史知识,让吉林人民树立起历史文化自信,让海内外人士更好地了解吉林的前世今生。
二是系列宣传吉林历史名人。曾经有众多的杰出人士在吉林工作、生活、战斗过,他们为国家、民族和脚下的这片土地作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又有一大批人才纷至沓来。要梳理这些人物的事迹,通过媒体予以宣传。宣传他们,就是在宣传和传承吉林的历史文化。
三是培育省内有潜质的非遗消费市场。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火起来、传下去,必须融入时代元素,结合实际活化利用,释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必要对全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评估,筛选出传承价值高、市场前景广的非遗品牌,组织专业力量论证,拓展传承手段,策划培育消费市场,让更多的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健康地传承下去。
记者:近年来,吉林省畜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您所在的延边畜牧开发集团作为延边黄牛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承担单位,未来将如何高质量发展延边黄牛产业?
吕爱辉:高质量发展肉牛产业,最关键的是要发展高档牛种。延边黄牛有着200年左右的历史,属于高档牛种。延边黄牛是延边牛和延黄牛的总称,其中延边牛是中国五大地方良种黄牛之一;延黄牛是延边牛和法国著名肉牛品种利木赞杂交而成,是农业农村部目前在全国主推的专门化肉牛品种之一,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延黄牛具有长肉快、肉质好等独特优势,比传统的延边牛具有更强的经济价值。
高质量发展肉牛产业,意味着要在传统的农畜牧业基础上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体系。返乡创业近20年来,我们在一个以传统养殖为主的企业基础上,建立起一个能够标准化、规模化实现精深加工的现代化企业。
高质量发展肉牛产业,离不开一二三产业融合。我们在去年年底刚刚建成了延边黄牛博物馆,已经初步建成一个谋划了近20年的延边黄牛文化旅游路线,其集种业创新、肉牛养殖、牧场风光、美食文化体验、延边黄牛文化于一体。
延边黄牛产业仅仅是吉林省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吉林省肉牛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如此骄人的成绩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精心布局与强力推动,以及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惠牧政策。吉林省畜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与韧性稳健前行。
来源 | 《吉林日报》、吉林日报视频号
记者 | 赵梦卓 王堡增 何泽溟
责编 | 陈芳馨
编审 | 段懿函
监审 | 董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