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报三批掼蛋,新华日报三点驳斥:夸大其词、论据不足、因果倒置

楼市   2024-08-13 00:16   湖南  

来源丨新华日报-“江东观潮”
作者丨江东
编者注:《北京青年报》在8月5、6、7三日,连续推出三篇重磅评论《警惕掼蛋沉迷助长消颓之气》《“全民掼蛋”的躺平之风该管管了》《亟须破除掼蛋编结的“圈子文化”》,以犀利的笔触剖析了掼蛋现象背后的社会影响。

8月8日,新华日报评论理论部微信公众号“江东观潮”发布文章《掼蛋的“打”与“被打”》,进行了相关探讨,其中写到:无论“掼蛋”还是最近颇为流行的“晒背”抑或其他,只是不同人选择的不同休闲方式而已。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关乎底线的,不需要谁来判定对与错。

全文如下:

“掼”这个字,不怎么常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如果不是因为“掼蛋”,想必很多人都未必知道“掼”这个字。事实上,即便是江苏人,初次听到“掼蛋”这个词,恐怕也不知道“掼”字怎么写,“掼蛋”是个什么意思。

后来才慢慢知道:“掼”就是“摔”“甩”的意思,“蛋”,就是“弹”“炸弹”,“掼蛋”就是耍牌,是一种将过去的“八十分”和“跑得快”嫁接组合、加以创新的新玩法。如此而已。

现在,情况不同了。过去的“生僻字”,摇身一变成了“网红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没有不知道“掼蛋”的。过去,“掼蛋”只是在淮安一带打打,后来传播至江苏,再后来安徽、浙江人也喜欢这种玩法。去年突然在网上走红,据说北京、上海人也喜欢上了“掼蛋”,而且一玩就挺痴迷。

精明的浙江人闻风而动,迅即开发出一种专门用于“掼蛋”的扑克牌,据说卖得非常火,狠狠赚了一笔,让很多人眼红。所以有人讲,淮安人发明了“掼蛋”,但只是赚了个名,浙江人玩“掼蛋”,可人家玩出了新商机,玩出了“新产业”,这就是浙江人的精明——“掼蛋”也能“掼”出新花样、新经济。

要说“掼蛋”走遍全国,这恐怕夸张了一点,至少还有很多地方、很多人还不会“掼蛋”,他们玩的还是“斗地主”“八十分”“炒地皮”等老玩法。但要说“掼蛋”越来越受欢迎,流行“掼蛋”的地方越来越多,却也是事实。

这一点,通过“饭前不掼蛋,等于没吃饭;饭后没掼蛋,等于白吃饭”这句口头禅就能看得出来。想想看:如果吃饭前不打一把,吃饭都不香,如果吃饭后不打一把,这个饭就吃得不尽心,好家伙!什么玩法居然有这么大的魅力?让人沾上手后立即上瘾欲罢不能?

还有人戏言,“掼蛋”走红全国后,某著名白酒价格应声而降,什么原因?因为很多觉得,“掼蛋”比喝酒好玩,因为想着“饭后赶紧掼蛋”,酒也没有心思喝了,饭也没有心思吃了,草草结束,上桌打牌。

于是乎,牌早早地打起来了,酒却推销不出去了,价格还能不下降吗?当然,这是一种调侃的说法,当不得真。


可很多人想不通的是,“八十分”“争上游”“炒地皮”,这都是过去就有的玩法啊,为什么出来个“掼蛋”,就“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呢?个中缘由,究竟在哪里?大国不乏高人。据说有人就对此进行过研究,细数了诸多理由——

比如,“掼蛋”不来钱,不涉及赌博,不会伤和气。

比如,“掼蛋”竞技性强,有“中国桥牌”之称。“掼蛋”要赢,不能光靠运气,也不能光靠一个人,得靠两个人的配合,具有体育比赛某些属性,因而有“掼蛋打得好,说明有头脑;掼蛋打得精,说明思路清;掼蛋不怕炸,说明胆子大;赢了不吱声,说明城府深;输了不投降,竞争能力强;掼蛋算得细,说明懂经济”的戏称。

比如,请亲戚朋友吃饭,难免有的来得迟,有的来得晚,有的相互之间认识,有的相互之间不认识,如果没有“掼蛋”,来得早的,就只能干等,相互之间只能“尬聊”,但是,有了“掼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不管早与迟、无论熟不熟,都可以坐下来边“掼蛋”边打牌,来的早的也不吃亏,来得迟的也不愧疚,熟与不熟也不要,掼完蛋就熟了,最起码,大家都是一起掼过蛋的“战友”嘛,这是饭前掼蛋的好处。

比如,亲朋好友之间小聚,有时难免有人不胜酒力,喝过了量,此时让他一个人回去不放心,万一出了事,还可能惹上事,要负连带的责任。留下来掼个蛋,醒醒酒再回,则两全其美。这是饭后掼蛋的好处。

……

总之,经过研究,有人认为“掼蛋”的好处很多,才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红遍全网。当然,这都是一家之言。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现在,“掼蛋”是真红了,打“掼蛋”的人是真多了,关于“掼蛋”的讨论是真热了。人红是非多,“掼蛋”也一样。眼见越来越红的“掼蛋”,最近被“打”了。

先是,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2024届学生毕业典礼上,该院院长陆雄文发表毕业致辞《信仰的力量终将开花结果》。

在致辞中,陆院长表示:“当下掼蛋之风盛行,普通百姓掼蛋是游戏休闲,肩负使命与重任的官员、企业家、职业经理偶有掼蛋,也是放松和调剂,但掼蛋之风横扫大江南北,吹进各层面、各角落,却是社会失去动力、失去企业家精神的表现,是逃避之风、颓废之风。”

把对“掼蛋”的批评上升到“失去企业家精神”“逃避之风”“颓废之风”的高度,把一干“掼蛋”爱好者惊出一身冷汗:“掼蛋”真有这么大的罪过嘛?

对于陆院长的高论,舆论也有不同的看法。比较普遍的一种是,过度“掼蛋”确实可能影响工作,甚至玩物丧志,但利用业余时间偶尔娱乐一下,放松一下身心,这也是劳逸结合,谈不上什么“玩物丧志”,也没必要那么“义正词严”“上纲上线”。

视频评论《老胡论见》就发表评论《掼蛋误国?话虽重了但也是一种很好的提醒》,认为:说“掼蛋误国”,有那么多的严重后果,恐怕是有些言重了,但他的话也是一种有益的提醒。凡事都有个度,业余时间偶尔掼个蛋无伤大雅,但如果投入太多精力,无疑会浪费时间、影响工作。应该说,这是一种公允之论。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人们还在热议“掼蛋”到底是不是“玩物丧志”时,最近又有媒体发表宏论,从“警惕掼蛋沉迷助长消颓之气”、“‘全民掼蛋’的躺平之风该管管了”、“亟须破除掼蛋编结的‘圈子文化’”等维度,对“掼蛋之风”进行了全面、深刻而猛烈的批评。

评论认为,“如果热衷喝酒组局、打牌掼蛋成为某些领导干部的日常爱好,成为个别企业经营者用以开拓市场的‘撒手锏’,成为不少年轻人心慵意懒的‘避风港’,掼蛋沉迷也就成了‘躺平文化’的新变种”;“‘掼蛋圈’的形成,与其游戏方式密切相连。‘容易入门、两两组队、默契配合、游戏感强’,这些特点都让掼蛋成为人际交往的好工具,进而也成为一些人企图搞政治攀附、谋利益寻租的敲门砖”。

这一观点引发了正反两方的激烈争论。

赞成者认为,“掼蛋之风”确实该刹一刹了,现在“掼蛋之风”过盛,大伙都一门心思玩牌,又哪有心思推进事业和工作呢?

反对者认为,把“掼蛋”说成“玩物丧志”,有些上纲上线了。

首先,“全民掼蛋”有些夸大其词,没有权威数据仅凭个人想象就戴一个“全民掼蛋”的大帽子,这不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其次,说“掼蛋”助长躺平、颓废之气,也论据不足,打麻将、玩扑克历来流行于民间,风气之盛一直不衰,为何独称“掼蛋”会“玩物丧志”?

其三,说“掼蛋”助长“圈子文化”,这是因果倒置,“掼蛋”与“圈子文化”之间有联系,但无必然联系,“掼蛋”不一定会产生“圈子”,把整治“圈子文化”的希望放在“掼蛋”上,这是舍本逐末,打错了板子。

其四,不管是个人还是领导干部,上班时间打牌固然不对,打牌时间长了也是不对,过于沉迷以致玩物丧志也是不对,但如果只是利用业余时间适度娱乐一下,放松一下心情,做到劳逸结合,又有什么不可以?

更有人认为,媒体难道没有其他更多可以评论和关注的事情了吗?为什么要对老百姓的一点“爱好”费那么大的口舌,口诛笔伐、大加鞭笞?

总而言之,“掼蛋”的“打”与“被打”引发双方的争议,针锋相对,非常激烈。


其实,在今天这个思想和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对于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或群体有着不同的看法和立场,这并不奇怪。

对于一些问题和现象,大家开诚布公、理性平和地开展一些讨论,有助于人们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有利于增进社会的共识。

但是,在一些网络热点问题的讨论中,也有一些值得警惕的现象:

比如,有的网友跟帖只讲立场,不讲对错,只讲态度,不讲道理,只讲判断,不讲事实,把观点讨论变成了道德审判;比如,有的网友跟帖动辄上纲上线,乱扣帽子,乱打棍子,动辄义正词严,口诛笔伐,似乎“天下真理尽在我手”;比如,有的高高在上,不体味民间冷暖,不知道人间烟火,缺乏包容之心,共情之意,满脸肃杀之气。

这种现象虽然是个别的,但依然值得我们警惕。

其实,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多元化。一个开放多元的时代,人们需要的是姹紫嫣红、百花开放,需要的是在安定有序中社会活力的最大释放。

社会发展始终伴随着新现象、新问题的产生,心态越来越包容开放,是挡不住的大势所趋。巴黎奥运赛场上,记者和运动员们互动中的一些尴尬和反差,也让人体会到,过去的一些思维套路和叙事方式可能已不再适合今天。

无论“掼蛋”还是最近颇为流行的“晒背”抑或其他,只是不同人选择的不同休闲方式而已。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关乎底线的,不需要谁来判定对与错。

显然,动辄口诛笔伐、上纲上线的思维和文风惯性,已经和今天的发展环境、社会心态不再相容。倡导理性、平和、宽容的社会心态,而不是动辄制造上纲上线、口诛笔伐的舆论氛围,这,才是一个健康社会应有的状态。

高层智囊

长按图片免费关注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

高层智囊
深度观察,传播常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