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 | 他们获评“2024年法治创新案例”!

政务   2024-09-12 14:32   青海  



 




近日,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在北京举办第二届法治时代创新论坛暨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建社35周年座谈会,公布了“2024年法治创新案例和创新论文”获奖名单。


其中,青海省司法厅、海北藏族自治州司法局、格尔木市司法局申报的案例在700余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获评“2024年法治创新案例”















案 例 详 情


青海省司法厅

青海“六点发力”推动法治宣传融入法治实践

自“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青海省各普法成员单位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聚焦公民法治素养、全程实时普法、社会力量参与普法、专项依法治理、基层治理效能、社会法治文化六大工作着力点,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思路,拓展工作领域,持续把法治宣传融入法治实践全过程,以“小切口”的法治宣传教育,认真做好面向基层、服务群众这篇“大文章”,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为平安青海法治青海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全面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始终突出领导干部、国家工作人员、青少年、宗教教职人员、信教群众、特殊重点人群等“N类”关键群体,开展多元化分众分类普法宣传教育,通过抓好重点群体的普法宣传教育,持续带动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同时,将提升法治素养的基本要求融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融入精神文明创建、法治示范创建和平安建设活动,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

——多措并举全程实时普法。把普法融入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服务全过程,通过“行政执法+实时普法”“办案现场+实时普法”“法律服务+实时普法”,使每一件执法案件、每一个办法现场、每一项法律服务成为全民普法的“公开课”。在全员普法、全程普法、实时普法的过程中,采取主动告知式普法、答疑解惑式普法、释法说理式普法、全民公开式普法,推动“纸面上的法”变为“行动中的法”。健全以案释法、以案普法长效机制,用身边案例说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使普法宣传真正做到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普法。以“三江源”普法志愿者联盟为平台,加强普法讲师团和普法志愿者队伍建设,在法治工作者、大学生志愿者、乡村法治骨干、法律明白人、人民调解员、村(居)法律顾问中吸收培养一批“普法志愿者”,广泛参与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全域无垃圾行动、文明交通等志愿服务,宣传普及民法典、土地流转、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反家庭暴力、道路交通安全、反电信网络诈骗、反赌禁赌等相关法律知识,营造浓厚法治氛围。

——扎实做好专项依法治理。围绕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青海,以法治宣传教育为牵引,以“抓前端、治未病”为导向,组织开展今冬明春普法宣传教育、普法强基提质“六大行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普法、青少年普法宣传专项行动等一系列专项普法活动,通过“普法+重点管控”“普法+安全提示”“普法+公共服务”,深入推进法律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宗教活动场所、进新业态服务领域,持续加大各行业各领域依法治理力度,依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不断织牢社会安全网、提升人民安全感,使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成色更足、含金量更高、幸福感更可持续。

——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深入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学法守法示范户”等创建工作,大力推行“四议两公开”“村民多元议事会”“阳光村务”“互联网+网格管理”“积分制”“红黑榜”等一系列大众化、多样式的乡村治理新模式。全面加强村(居)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等基层普法队伍建设,实施“乡村、巾帼、宗教活动场所”三类法律明白人培养计划,开展“1+N法律明白人”行动,实现“1+N结对子”覆盖面达100%。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各类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向基层下沉,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和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从源头减少基层社会治理矛盾纠纷和公共安全隐患。

——繁荣活跃社会法治文化。坚持“法治文化+”融合发展思路,积极推动乡村法治文化与优秀乡村文化、民俗文化、乡村文化深度融合,形成“法治花儿”“法治谚语”“法治快板”“法治剪纸”等带有“乡土味”的特色法治文化作品。大力实施法治文化惠民工程,形成“普法+民族团结”“普法+非遗传承”“普法+生态保护”“普法+廉政建设”等多彩、多样、多元的法治文化阵地。充分利用“两微一端”及微信矩阵,拓展普法网络平台,加大漫画、短视频、微动漫、一图读懂等形式的普法产品供给,做精做实做活做靓新媒体普法内容,切实增强受众的参与感、体验感、获得感。


海北藏族自治州司法局

海北州“四度”发力构建大普法格局


海北州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州委关于平安海北建设“60条”措施,聚焦“四度”发力,开展了覆盖广、有实效的普法宣传活动,全面推动“八五”普法走深走实,为加快推进平安海北、法治海北建设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组”专业力量,法治宣传有“力度”。制定印发《关于今冬明春重点领域开展“百人百场”专项普法宣传活动的实施方案》《海北州“组团式法治大宣讲”活动实施方案》等文件,联合州县统战、法院、检察院、公安、民宗、信访等部门,州县共组建26支“百人百场”专项普法宣讲队、6支“组团式”法治宣讲队,按照“一县一主题活动+州巡回宣传活动+专项宣传”的模式,深入各县、乡(镇)、村(社区)、学校、宗教活动场所宣讲法律知识、普及安全常识、提醒风险隐患,将法治宣传教育贯穿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水平的全过程。活动期间,开展宣讲活动580余场次,受教育人数达6.8万人次,拍摄发布视频新闻60余条、发布活动文稿100余篇。

“攻”重点领域,法治宣传有“深度”。围绕重点领域和对象分类施策,提高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紧盯青少年法治教育,持续开展学法主题班会、宪法晨读、法律进校园、开学第一课等系列活动。紧盯宗教教职人员法治教育,加强“宗教活动场所法律明白人”培育,制定“五个一”工作措施,扎实开展寺院法治宣传月活动,进一步提高广大信教群众的法治意识。截至目前,全州累计开展宗教活动场所法治讲座、座谈会256余场次,发放双语版法治书籍3万余份。紧盯村(社区)居民法治教育,通过专题法治宣讲、法治读物捐赠、线上线下法律咨询等方式深化“法律进乡村”“法律进社区”工作,创新开展“矛盾纠纷化解+普法宣传”“点单式法律问诊”“新业态行业普法宣传”等活动。深入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充分发挥“法律明白人”在宣传政策法规、化解矛盾纠纷、参与社会治理中的带头作用,提高基层自治能力。截至目前,全州共培育“法律明白人”813人,实现全州行政村(社区)全覆盖。

“建”多元矩阵,法治宣传有“亮度”。不断探索实践普法“一县一品牌”,着力打造管用实用并具有地域特色的“普法品牌”。门源县建立“调解+普法”新品牌,为基层治理赋能添力;祁连县打造“法治+旅游”服务保障新模式,实现法治旅游零距离;刚察县广泛开展“法律进宗教活动场所”,筑牢安全稳定根基;海晏县打造“红色研学+法治宣传”文化品牌,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以普法宣传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积极践行推广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海晏县金滩乡“六小”工作法,用法治力量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解”群众所惑,宣传推广有“热度”。开展宪法宣传周活动,助推普法宣传教育活动见行见效。打造《法润海北》《海北政法》等藏汉双语普法栏目,在“海北州公共法律服务”公众号、视频号,“海北普法”抖音号等平台开设“法治迎新春 平安过大年”“双语剧场”等普法栏目,推送普法短片60余条、信息300余条,通过双语普法将“法律语言”变为“生活话语”。成立海北州首支“法治文艺轻骑兵”宣传队伍,打造形成团队专业化+本土化的多级联动的法治进乡村新格局,为基层法治宣传注入鲜活动力。

海北州以“组团式法治大宣讲”活动为载体,精心部署、突出主题、“组团”出动、着力民生、强化宣传、探索机制、创新举措,在重要时间节点聚焦乡村、社区、学校、景区、宗教活动场所,针对不同群体精心准备丰富的宣讲内容,通过“多点开花,打造精品,注重宣传的示范性”“多线串联,突出重点,注重宣传的针对性”“面上成景,齐心协力,注重宣传的全域性”,“点线面”结合掀起法治宣传热潮。采取宣传品发放、视频播放、双语宣讲、以案释法、互动问答等方式,让宣讲更有人情味、乡土味,努力提高法治宣传工作的精准性和实效性,着力构建大普法工作格局。



格尔木市司法局

民主法治赋能盐湖新城 绘就三江源头“样板”乡村

---记“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


法治强音谱新篇,牧歌嘹亮绕新村。走进巍巍昆仑山脚下的美丽乡村--长江源村,藏族群众正在法治文化小游园跳着欢快的锅庄,来往的路人在法治长廊下驻足学习,一幅欣欣向荣的生活画卷生动的展示着三江源头“第一村”的风采。

2004年11月,为积极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唐古拉山镇128户409名牧民群众从海拔4700米高原搬迁至格尔木市南郊的移民定居点,自2004年生态移民搬迁以来,在中央和省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部门单位的支持和帮助下,历经20载建设发展,长江源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群众法治意识法律素养不断提高,乡村振兴新动能不断迸发,2016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长江源村,看到曾经的“山里人”如今的“村里人”过着幸福的日子,总书记很高兴对村民说:“你们幸福的日子还长着呢”。2018年长江源村喜提“国字号”殊荣,成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

加强组织建设,谱写民主法治新篇章。长江源村作为“易地搬迁脱贫致富”的典型代表,也是基层党组织法治建设工作探索的成功经验,长江源村以民治法治建设为契机,切实发挥好两委班子“一线指挥部”作用,建立完善《自治组织议事规则》、《党组织议事规则》、《村务监督委员会议事规则》等10余项制度和规定,形成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的依法治村机制,积极吸纳“法律顾问”和“法律明白人”开展基层治理工作,常态化开展“送法进乡村”等法治活动,成为让群众走向致富道路上的“法治智囊团”,引导多方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打通法治建设的“神经末梢”,推动法治乡村建设扎实开展。

开展法治教育,提升群众法治素养。积极开展“送法进乡村”活动,通过开展各类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宣传国家法规政策,进一步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法治观念,围绕中心工作和热点问题开展法律宣教活动,结合民族宗教、扫黑除恶、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法律法规进行藏汉双语辅导教育和宣传,引导群众依法反映利益诉求、解决矛盾纠纷,针对当前长江源村常见的矛盾纠纷问题,就案议案,说理明法,提高村干部、群众敬畏法律、学习法律、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的能力;在调解工作中开展以案释法,深化村民知法懂法守法教育,为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加强基层自治,夯实民主法治基础。将“民主法治示范村”和“平安乡村”创建活动相结合,积极探索“自治凝聚人心、法治扬正气、德治树新风”三位一体的基层治理生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村规民约,并且规范上墙,设立阅览室、宣传栏,定期召开群众热点问题研讨会、村委工作报告会、年度工作计划会,让村民广泛参与村务管理。在换届选举、村务一事一议、村委述职评议、人民调解等工作中,加强法律指导和工作检查督促,使村干部管理事务服务公众能力、调解纠纷化解矛盾能力、依法办事公正处事能力得到提高。认真落实矛盾纠纷排查制度。畅通渠道,引导村民通过合法途径表达意愿,镇综治办、司法所和村“两委”合力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建立源头化解矛盾的工作新模式,有效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融合民俗特色,打造法治文化阵地。将丰富的藏民族特色文化融入到法治文化中,打造法治文化小游园,以打造“长江源头生态第一镇”为主题,将《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宪法、民法典等与村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法治宣传栏、学法长廊、法治文化墙、法治艺术景观、法治石雕等形式展示法治魅力,通过富有藏族特色法治剪纸工艺、通俗易懂的藏汉双语法律知识让群众生动直观的感受法治精神,法治文化阵地不仅美化了村容村貌,也让村民经常接受法治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变“被动普法”为“主动学法”,达到润物细无声,法治入民心的效果。

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通过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创建,使乡村治理水平迈上新台阶,村容村貌、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村民法治意识明显提升,养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习惯,走出一条乡村美起来、村民富起来的法治新道路。






编辑:青海普法新媒体中心
审核:青法宣
投稿邮箱:qinghaipufa@163.com

青海省司法厅
发布司法行政相关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