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的新疆:113年前的建筑、街道与军事设施

文摘   历史   2024-07-01 17:16   四川  

1910年,新疆乌鲁木齐南城门附近的景象给人一种繁华而热闹的感觉。这是一条宽阔而繁忙的街道,沿街的店铺都打开了大门,营业活动热火朝天。街道上人来人往,各种肤色的行人络绎不绝,他们或许是当地的居民,或许是远道而来的商旅。

街道的两旁,林立着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建筑。这些建筑古色古香,仿佛诉说着古老的历史和传统。这些建筑的风格独特,色彩鲜艳,让人过目难忘。每个建筑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有的建筑高大雄伟,有的建筑小巧精致,每一座建筑都见证了乌鲁木齐的繁荣与古老的文化底蕴。

1910年,乌鲁木齐的巡抚衙门位于现在的人民广场一带。这座衙门气势恢宏,给人一种庄严而威严的感觉。正大门面阔三间,高大而宽阔,门口的两边各立着一根高大的旗杆,上面飘扬着鲜艳的旗帜。

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笔直的官道。这条官道铺设着整齐的地砖,一直延伸到衙门的深处。地砖经过精心的打磨和铺设,表面光滑如镜,反射出阳光的点点闪烁。走在上面,仿佛可以感受到一种庄严和神圣的氛围。门口停放着一辆专用的马车。这辆马车并非常见的交通工具,而是用于巡抚出行时的专用马车。

1910年,新疆伊犁地区的边防部队中,有一位威武的将官正准备骑马出去巡逻。他身穿军装,头戴棉帽,显得威风凛凛。他的背上背着一只步枪,这是他保卫边疆的重要武器。

他骑在一匹高大的马上,马儿的鬃毛在微风中轻轻飘动。将官的腰杆挺直,目光坚定,透露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他的手紧握缰绳,仿佛随时准备应对各种突发情况。背景中的建筑是边防站,这个设施虽然简陋,但却承载着保卫边疆的重任。站内的士兵们日夜守卫在这里,密切监视着边境的情况,确保国家的安全。

位于乌鲁木齐南关的文昌阁,是一处引人注目的古建筑。它的拱形门洞宽大而庄重,下面是一条宽阔的街道,展现出这座城市的繁荣景象。

街道两侧,排列着各种各样的店铺。这些店铺的门窗明亮,展示着各式各样的商品和琳琅满目的货物。有的店铺门前还悬挂着精美的幌子,上面写着各种独特的店名。这些店家各自忙碌着,有的在接待客人,有的在结算账目,一片热闹繁忙的景象。

文昌阁前,人声鼎沸,熙熙攘攘。人们或步行,或骑马,或乘坐马车,纷纷往来于这条繁华的街道上。他们或许是当地的居民,也可能是远道而来的客人,都为这座城市增添了热闹和活力。

1910年,新疆喀什的清军士兵们身穿制服,整齐划一地站在那里。站在最左侧的是一名军官,他身穿精致的军装,腰间佩戴着闪亮的大刀。他的神态严肃,目光如炬,显然是这支部队的指挥官。

五名士兵站成一排,他们手里拿着五种不同的武器。其中一名士兵手持长矛,矛尖锋利,寒光闪闪。另一名士兵则操持着弓箭,箭矢搭在弓弦上,随时准备发射。还有一名士兵手持长枪,他紧紧地握住枪管,枪口朝下,虽然看上去并不专业,但却透露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1910年,在新疆哈密的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两名维族妇女带着孩子在路边晒太阳。她们的服饰色彩鲜艳,富有特色,非常优美。

孩子们在母亲的陪伴下,正在玩耍和嬉戏。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天真烂漫的笑容,纯真可爱。母亲们静静地坐在一旁,一边晒太阳,一边享受着这宁静而美好的时光。

1910年,在宁远(今伊宁)的街头,阳光洒满了整个城市,街道两旁的建筑物和路边的摊位都沐浴在这温暖的阳光下。此时,两名蒙古人骑着马来到了这条热闹的街道上,他们身着富有特色的蒙古服饰,与当地的维族人服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两名蒙古人身姿挺拔,神态庄重。他们的服饰以红色和蓝色为主,绣有精美的花纹和图案。其中一人头戴一顶蓝色的帽子,帽檐微微翘起,另一人则佩戴一顶红色的帽子。他们的长袍袖口宽大,下摆很长,飘逸而具有蒙古族特色。

1910年,新疆惠远新城鼓楼矗立在远方,显得格外高大壮观。这座鼓楼是惠远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见证了这个城市的历史与文化。

在鼓楼的前方,是一条宽阔的大街,街道两旁是一些商铺。这些商铺种类繁多,出售着各种各样的商品,吸引了许多人前来购买。

街道上行人络绎不绝,有当地的居民,也有远道而来的客人。他们或手捧商品,或带着家人,或与朋友同行,在这条街道上尽情地漫步、购物、交流。


历史收集站
作为一名老照片狂热爱好者,我热衷于将那些尘封已久的记忆重新唤醒。通过专业的图像处理软件,我专注于将褪色的黑白老照片进行上色,并提升它们的清晰度,让每一张照片都焕发出新的生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