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8日,《人民日报》刊发《千年古县说建阳》
《惠崇春江晚景》一诗,让一江水携笑靥明艳的春天迤逦而至。这首题画诗是北宋大文豪苏轼为惠崇的画而作。“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惠崇的画作将苏轼心中酝酿的春天招引出来,流溢于文字的芬芳中。
北宋初年,有僧九人,诗格高妙,以惠崇为首——或许正因如此,才吸引了苏轼的诗笔吧。然而,很多人未必知道的是,惠崇是建阳人。建阳,即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
麻阳溪、崇阳溪、南浦溪雀跃着汇成建溪,在建溪之北、武夷山之南,慈祥的大自然特地留出一块阳光充足、水草丰茂的宝地,建阳就是这个枕山臂水的宠儿。自公元282年初获“建阳”之名,传承至今已1700多年,建阳因而获评“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
建阳文脉昌隆,大文人众多,名气最大的当数朱熹。其晚年就在建阳定居,在考亭书院传道立说。
丁母忧期间,朱熹在建阳创寒泉精舍,为母守墓,著述颇丰,其中就有《近思录》。“寒泉”二字取自《诗经·邶风·凯风》:“爰有寒泉?在浚之下。”“近思”则取自《论语》中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慈母驾鹤,内心恸怛,思母劳苦,往事历历,但朱熹未让光阴虚度。竹风飒飒,是文字的殷殷召唤,更是亡母的切切叮咛。
考亭书院则是朱熹所创最后一座书院,位于建阳考亭村。我伫立于考亭书院高高的台阶上,思绪万端。翠屏山宛如屏风,将世俗悉数挡在外面,将文脉倾心守护。时已初冬,但建阳仍风柔云轻、碧绿如泼,鸟儿优游地扇动翅膀,似乎在娓娓讲述与大儒、与书香有关的故事。不由得想到如今建阳对文脉传承的重视,想到公益书吧遍布、阅读志愿者众多的现状,似有所悟时,恍惚听见竹影婆娑中,朱子长衫飘飞,颔首吟哦:“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建阳与朱熹渊源颇深的另一个传奇人物,是宋慈。
几年前,为给友人的一本长篇小说作序,我翻阅资料,有幸从文字中结识了宋慈;之后二刷三刷电视剧《大宋提刑官》,算是与宋慈重逢。此来建阳,觉得与宋慈更近了。宋慈出生于建阳童游里,曾随朱熹弟子吴稚学习;入太学后,受教于朱熹再传弟子真德秀,学艺精进;在广州任上去世后,归葬于建阳。
宋慈纪念馆展板上,记录着宋慈的生平。忆起他那本蜚声中外、流传后世的法医著作《洗冤集录》,我的胸中敬意如滔滔江水不可遏止。肃立宋慈墓前,小小圆冢,矮矮石碑,墓冢顶上野草萋萋,当风俯仰,仿佛在诉说墓冢主人执法雪冤、清正廉洁、修身养德的功绩。我蓦然明白,宋慈不仅活在文字和影视作品里,更活在建阳人的眼里与心里。其刚正的秉性和柔软的内心融合为一,成为建阳人传续的精神。
得访建阳,自然也不能错过大名鼎鼎的建盏。我走进建盏生产企业,或大或小的杯盏正静卧在那里,发出幽幽的光泽,默然地打量我。托一只于掌心,质感厚重,仿佛传递着久远的启迪。千年的岁月、千度的高温、千锤百炼的工序,早已去尽它的浮华,铸成它的沉稳秉性。
炉火正旺,年轻的工艺师表情虔诚,一招一式都像在对岁月悠远处无言地告白。见我进来,工艺师撮着一只建盏的底部,倒扣过来,边让我看边介绍。早在宋朝,建盏已横空出世,并逐渐吸引了文人墨客的目光,现身于传世诗文之中。宋元时期,建盏就远销国外。2016年,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对建盏实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如数家珍的介绍里,我听出了建阳人对建盏的自豪,和对这门技艺的执着。建盏无须说话,或低调或绚丽的色泽是最生动的语言;建盏更不曾为自己推销,歆慕者的目光正是它飞向世界的翅膀。
以“建”冠名的,除了建盏,还有建本。建本与浙本、蜀本齐名,是产于建阳的雕版印刷古籍。行走于建本文化展览馆,我聆听着每一块雕版的讲述。这些原本早应腐朽的枣木梨木,因为文字与图画、线条与墨香,得以永生。与这个大型展览馆里琳琅满目的陈列品相比,我更惊艳于建阳一中那间“迷你”的“建本博物馆”。一位姓吴的老师将珍藏的与建本有关的物件悉数陈列于此,供学生参观学习,以此向建本致敬。
“南宋中叶,建本在日本流行,明朝时传入西欧。海外一些图书馆、博物馆中至今还保存着多种建本古籍。”在吴老师眼中,建本是一位使者,带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跨越悠远的历史长河。
沉浸在这样厚重的时光里,朱熹思想的无垠、宋慈人格的光辉、建盏淬火涅槃的温润、建本雕刀刻就的传奇,一时间携风而来,齐聚心埠。眼前仿佛浮现,萃书香而长的建阳,正与悠长文脉一道奔流在时光的河床之上,一如建溪注入闽江、闽江汇入东海。
来源:人民日报
制作:建阳区融媒体中心
初审:姚颖洁
复审:林晞
终审:吴淑媛
投稿邮箱:jyxw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