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设计与非遗文化融合彰显传承新思路

文摘   2024-10-25 23:09   内蒙古  

央广网呼和浩特10月25日消息(记者李春雪 实习记者陈紫琦)踏入内蒙古美术馆的大门,仿佛穿越了一扇通往创意世界的“设计之门”,眼前展开的是一幅幅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设计画卷。10月24日,内蒙古艺术学院举办的“在地设计与非遗传承”主题作品展暨全国高校设计专业师生优秀作品邀请展,以其独特的沉浸式体验,引领观众进入一个充满创新活力的艺术空间。

“在地设计与非遗传承”主题作品展开幕(央广网记者 李春雪 摄)

展览涵盖视觉设计、环境设计、服装设计、产品设计、首饰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等多个领域,六大主题展区汇聚了来自全国23所高校的108组精选作品,包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天津美术学院等高校的师生作品。不仅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设计的视觉盛宴,同时也促进了参展高校之间的深入交流与合作。

艺术学院,作为连接设计师与非遗传承的桥梁,巧妙地将两者的创意与技艺结合,为非遗的活态传承开辟了新的可能性。作为内蒙古艺术学院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的系列活动之一,本次展览旨在弘扬在地设计理念,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深入探讨设计学科与地方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和深度融合。

近年来,内蒙古艺术学院通过举办设计作品展览、研讨会等交流活动,逐步探索出一套非遗跨界创新的研培教学模式。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和课程,学院邀请了众多专业设计师和艺术家与传承人进行跨界合作。

“在地设计与非遗传承”主题作品展现场(央广网实习记者 陈紫琦 摄)

内蒙古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曹莉介绍,本次邀请展的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每一件作品都代表着师生们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对美的追求、对设计的热爱、对创新的探索,以及对“设计赋能地方经济”的热情。这些作品不仅充分展示了师生们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审美视角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也体现了内蒙古艺术学院在设计学科专业建设中所体现的办学特色。

在展览现场,一件由内蒙古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服装专业教师李纳设计的民族服饰格外引人注目。这件蒙古族服饰以其简洁大方的色彩和图案,突破了人们对民族刺绣的传统印象。

李纳介绍,作品中的图案融合了蒙古族刺绣元素,再结合现代设计,使作品更贴近当代人的审美。将非遗元素融入服饰设计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而如何做到这一点,需要设计师深刻理解非遗的内涵与精髓,从而设计出既符合当代审美又蕴含非遗精神的作品。

在地设计与非遗文化的融合,凭借其对本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独到诠释,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开辟了崭新的道路。通过与现代设计理念的融合,在地设计不仅成功保留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更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传承与活化。

本次展览的举办,不仅为全国各地的设计专业师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交流思想的平台,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曹莉表示,内蒙古艺术学院将进一步加强与全国优秀艺术类院校的学习交流,努力发挥设计学科专业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和北疆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设计人才,创造出更具价值的设计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

转载说明:本文转自央广网


1

-END-









内艺设计学院

编辑:杨旭

审核:冯海珍

终审:张雨澍

出品:内蒙古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新媒体运营中心

内艺设计学院
设计学院简介,团总支、学生会介绍,学院部分精彩活动介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