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推敲”书联韵——访对联作者杨茂东
杨茂东和他的部分对联作品
联咏醉翁亭
有一次,杨茂东去江苏常熟拜访102岁的诗书联印大家归之春,坐高铁返程时路过醉翁亭所在地安徽滁州,这令他很自然地联想起古文名篇《醉翁亭记》。篇中“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等名句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回家后,杨茂东便创作了以醉翁亭为题材的一副对联。但他对这副联并不满意,因为,以写景为主导致作品缺乏思想高度。于是,他改变了写法,在下联加入了为政理念,全联为“休道一亭微,是前辈着意安排,山水文章齐到眼;莫教终日醉,愿诸公无私劳瘁,黎元禽鸟两关心。”读来意味深长,引人思考。
杨茂东说,下联“黎元禽鸟两关心”一句中的“两”字,最初用的是“尽”字。但他觉得“尽”字是全都包括的意思,不太贴切,经过认真思考,又把“尽”字改成了“两”字。这样,“黎元”和“禽鸟”就形成了并列关系,为政者爱惜天地万物的仁爱之心尽显。
同样的“推敲”故事,也发生在他为耿橘纪念馆写对联的过程中。第一次写的联为“曰孝曰贤既昭来者,一言一事足见嘉风。”经过思考,杨茂东认为“一言一事”偏重于说人,而纪念馆内多为陈列物品,于是,他便将“一言一事”改为“一言一物”,一字之差,意思更为贴切。
凭着认真“推敲”的劲头儿,杨茂东的作品逐渐被人认可,安徽虞姬文化园、江西洪州相思阁、杭州皋亭山等地都悬挂有他的对联作品。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他对外物的热爱化成对联上的字句,为山川名胜增添了神韵。
拜师朱惠民
杨茂东的对联创作之路始于青少年时期。他最初特别爱读古诗词,上初中时偶然间看到了一本《对联》杂志,对联造句的高度凝练和规则对仗让他感受到了一种迷人的魅力。从那时起,他逐渐对对联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开始了他的创作之旅。
随着对联创作的深入,杨茂东意识到优秀的作品不仅需要精湛的技艺,更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他常常于闲暇时阅读各类书籍,从唐诗宋词到历代对联作品,他都细细品味,力求从中汲取养分。然而,他觉得自己的创作有时仍不得要领,于是决定寻找一位能够指导创作、开拓视野的良师。
从想拜师那天起,同为献县人的诗书联画印大家朱惠民,便成为他心目中的第一人选。朱惠民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个人联集的第一人,在对联界影响很大,所作“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一联经常被人引用。可杨茂东当时还只是一个对联业余爱好者,因此拜师这件事对他来说近乎奢望。
1996年,杨茂东为《献县文艺》组稿。为了请朱惠民赐稿,他怀着忐忑的心情给朱惠民写了封信,没想到,朱先生竟热情回应。他从此便与朱惠民相识,之后经常登门向其求教。朱惠民先生从不吝啬,每次悉心指点,这让杨茂东获益匪浅。2017年,“献王故里铸文心——朱惠民诗书画大展”在中国楹联博物馆展出后,部分天津文化名家在津举办收徒仪式,特邀朱惠民参加。杨茂东和其他几人借这个场合如愿以偿拜在朱惠民门下。
朱惠民对联的特点是看似平淡却深刻,诸如“人无静气休垂钓,鱼有贪心始上钩”等联句,平实的语句中往往蕴含着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在老师的影响和教导下,杨茂东也逐渐形成了平实简洁的写作风格。
传承对联文化
对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然而,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对联文化似乎逐渐成为小众文化。如何让其在现代生活场景中“复活”,一直是杨茂东深入思考的问题。
“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对联文化爱好者应该协助学校加强对联文化的普及工作。”杨茂东说,学生如果能从小了解对联的基础知识、欣赏经典对联作品并尝试创作简单的对联,他们对对联文化的兴趣就能很快培养起来。这种普及能为对联文化的传承打下坚实基础。在他的影响下,献县第二实验小学开设了与对联文化相关的课程,并邀请杨茂东担任对联老师。通过学习,师生们初步掌握了对联创作的要求与规律,学校也因此被省楹联学会评为“楹联进校园示范单位”。
除了把对联文化引进校园,杨茂东还将对联文化引入各种场合。作为献县政协委员,他在开政协会议时,经常被会务组邀请创作对联标语,并将其悬挂在会场中。这些对联标语既提振了精气神,又使政协委员们进一步感受到了对联文化的魅力。为了充分发挥对联在表达方式上的优势,杨茂东在各种创作中常常借鉴对联写作技巧。在2024年献县“三干会”上,他分别为“县长特别奖”“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奖”“平安建设奖”等十个奖项的获奖者撰写了颁奖词,这些颁奖词均采用对联形式写成,既有温度又有韵律美,感动了在场的许多观众。
来源丨沧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