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风热感冒的“温病第一方”银翘散妙在何处?

健康   2024-10-12 20:20   山西  

银翘散出自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是张很有名的方子,外号叫“温病第一方”。从清朝直到今天,区区十味药,救治了无数人,甚至避免了不少阖门相染的疫病。在聊银翘散之前,咱们得先说说风热。

什么是“风热”

《西游记》有个故事,叫三借芭蕉扇。师徒四人路阻火焰山,猴哥涎皮赖脸找铁扇公主借芭蕉扇,结果借来个假货:“尽力一扇,那山上火光烘烘腾起;再一扇,更着百倍;又一扇,那火足有千丈之高,渐渐烧着身体。”猴屁股都开花了。同样叫感冒,在中医看来,风寒和风热,是天壤之别。用治风寒的药治风热感冒,就像悟空借到的假扇子,不但扇不灭火,还会煽风点火,越扇火越大。

所以,在“风热感冒”四个字里,“感冒”不是关键,“风热”才是关键。什么是“风热”?就是告诉我们,从外边进来、侵袭身体的邪气,是风邪合着热邪。你遭受这种邪气生了病,那么无论它的现代名字叫感冒、肺炎,还是腮腺炎,都可以考虑用银翘散来治。

风热感冒的重要标志

风热感冒究竟什么样?有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喉咙红肿疼痛。北方人管喉咙叫“嗓子”,感冒了喉咙痛有句俏皮话,叫“嗓子冒烟儿了”!烟从哪儿来?从火来。火从哪儿来?从外边一路烧进来的。吴鞠通的前辈叶天士有句话,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自然界的温热邪气侵犯身体,首先走肺。吴鞠通又把这话细讲了一下:温热邪气从口鼻进来,从上往下攻,鼻子直通向肺,所以这个病先在肺上发起来。

口鼻就像边境,肺就像中枢,那边境和中枢之间是什么?是关隘,是要塞。贼兵从边境来犯,先得破关。守关的将领挡不住怎么办?要昼焚狼烟、夜燃烽火,加紧报急。这个关隘要塞在人体来说,就是喉咙。感冒了,喉咙红肿疼痛,就像烽火台上燃起来的烽火,警告你温热邪气在侵袭肺,你得赶快想办法把贼赶出去。如果你读不懂,就会见哪儿打哪儿。很多人感冒后扁桃体反复发炎,干脆动手术把扁桃体切了,结果切完更容易感冒。为什么?——贼来了你没去抓,还把烽火台给拆了。

判断风热感冒,除了看喉咙红肿疼痛,还得看看别的。在中医里,水火是一对相爱相杀的朋友:水大了能浇灭火,火大了也能烧干水。对风热感冒来说,这个“火”就是热邪,这个“水”就是你的津液。想一想,贼兵攻进关来,会纪律严明、不要老百姓一针一线吗?那就不叫贼了。他们更多是一路抢粮抢草、烧杀掳掠。风热邪气也是一样,它们一路侵袭进来,你的身体一定会发生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水道的变化。观察水道的办法不难,总结成七个字就是:口渴、热汗、小便黄。

首先说口渴。风寒感冒不太爱喝水,风热感冒就容易口渴。为什么?因为热邪耗损了津液。体内有热的时候,就像坐在火上的蒸锅,越蒸水越少。身体不能看着自己糊锅,所以就会觉得口渴,总想喝水,这就叫“引水自救”。

其次说热汗。风寒感冒有时候也出汗,但那个汗是清的、是稀的。而风热感冒的汗不一样,是黏的、是热的,是风邪和热邪合力逼出来的。风邪让毛孔闭不上,热邪把津液往外蒸。这时候毛孔都开着门,所以也不喜欢风吹;但是里边有热,所以出汗的时候不那么怕冷,反倒更怕热。

最后说小便黄。冰冷的泉水一般都清澈,温泉就比较浑浊。《黄帝内经》里有两句话是对着讲的,一句叫“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另一句叫“水液浑浊,皆属于热”。里边有热的时候,小便就会变黄变浑,这也是判断风寒和风热的一条路。

上、中、下三条水道,虽然位置不一样,表现也不一样,但是都指着一个方向:水火不同炉,风热侵犯身体时,津液的流通必然会受影响,发生种种变化。

清热解毒的银翘散

银翘散里的“银翘”两个字,说的是金银花和连翘。药典上,这两味药有个金字招牌,叫“清热解毒”。可是光知道这药清热解毒,就能治病了吗?还不够,咱们还得知道热在哪儿、毒在哪儿。不少人感冒,一发现嗓子疼,就觉得自己上火了,看见牛黄解毒片说明书上写着“清热解毒”,赶紧买来吃,结果吃上一盒也不见好,最后都开始拉肚子了,上边喉咙还是肿得像个桃子。这就是只知道清热,没搞明白热在哪儿。风热感冒的热邪在上边,所以再怎么攻打肠胃,也打不跑这个贼,反而让它趁着下边空虚、越跑越深,结果就是旧病没好又添新病,这就叫“开门揖盗”。

金银花、连翘的特能,就是走上、走外,上清心肺的热,外解痈疮的毒。虽然清热解毒力量很强,但是不伤胃、不耗损正气,反而能养阴生津。古时候没空调,赶上三伏天,小朋友有种消暑饮料就叫金银花露。说起来,古人给孩子用药,比现代人还谨慎,能拿金银花当饮料喝,足见这味药的性情。另外,风热邪气侵袭上部,五脏里什么在上边?肺和心。所以配合金银花的,还有连翘清心热、芦根清肺热,竹叶一手托两家,兼清心热和肺热。连翘中空、芦根清凉、竹叶甘淡,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轻”。因为轻,所以清热力量不会沉降到下边去,完全在上部发挥力量,这就是吴鞠通说的“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

“风热”就是风邪合着热邪侵袭人体。那么用药的时候,就不光要清热,还要散风。银翘散的散风药也有三味:薄荷、荆芥穗、淡豆豉。薄荷和荆芥穗这两味药,治风寒、风热都常用。咱们品一道菜,得看色、香、味,药也是一样。这两味药在银翘散里,用的不是它们的“味”,是“香”,是用它们芳香走窜的力量来疏散风邪。淡豆豉的前世是黑大豆,本来是味沉降补肾的谷子,蒸完发酵之后,不知是不是借火力重塑了性格,一跃成了升散宣发的药,而且专能去胸中的烦闷。

此外,在清热、散风的同时,还要兼顾利咽止痛。《伤寒论》有个治喉咙痛的专方,叫桔梗汤,用了桔梗和甘草两味药。吴鞠通把这两味药化用进银翘散,又加了一味牛蒡子。听起来,像是借了前人的巧,又填补了一笔,实际没这么简单。喉咙会肿会疼,是因为热邪与气血凝结在这里。桔梗和牛蒡子都能利咽喉不用说,关键在于这两味药的走向正好相反——桔梗上升,牛蒡子沉降,这么一升一降,就把凝结的气血和热邪散开了。气通邪散,大势已去,剩下的就是穷寇余焰,一味清热定痛的生甘草就足以收全功了。

如何服药

吴鞠通在银翘散原方里,花了不少笔墨讲这个药的煎法和吃法,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总的宗旨——所有的细节,都是为了药力精准抵达战场而服务。

今天咱们用银翘散,只要认对了病机,自己买中成药也很方便。市面上开架的成药不少,一般用“银翘解毒”来冠名,有水丸,也有口服液、颗粒剂。老实说,这个药不太适合丸剂。中医有句话叫“丸者缓也”——一个方子做成丸剂,无论补药还是攻药,都是为了让它缓缓发挥力量。银翘散之所以定成“银翘散”,而不是“银翘丸”,就是让它快收功。风热邪气侵袭,贼兵在里边多盘踞一时,这个病变化的风险就大一分。所以买药的时候,可以买颗粒剂或口服液,也可以买蜜丸拿热水化开喝。总体感觉,喝药汤还是最快的。

一张方子,能流传二百多年,治活无数人,被叫作“温病第一方”,自然有它的妙处。妙在哪儿?妙在每一味药都保全了自己的性情,每一味药又都成全了别人的性情。分着讲,一队清热、二队散风、三队利咽。细究起来,金银花清热,它能不能散风?也能。牛蒡子利咽,它能不能清热?也能。薄荷散风,那它能不能利咽?也能。分开来,你就是你,我就是我;合起来,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什么叫高手?一张方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这才是高手。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文|北京中医药大学樊经洋 



健康忻州官微
忻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