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军人的温暖面孔

政务   2024-12-27 11:42   江苏  

遇见“最可爱的人”



2024年的“时光日历”只剩下几页,当我们翻看那些“沉甸甸”的过往,许多原本平淡的日子,因为有了中国军人的参与,变得闪闪发光。

11月28日——这一天,是全网见证英雄“回家”的日子。

此时,沈阳气温低至零下10摄氏度。为迎接第十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各界群众专程赶来,顶着寒风守候在街头,只为亲眼见证英雄“回家”的时刻。93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李维波眼含热泪,这是他第11次迎接战友“回家”。思念之情难以言表,他颤巍巍地举起右手,郑重地敬了一个军礼。

11月28日,第十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仪式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举行

国家最高的礼遇、老兵吹响的军号、礼兵轻缓的步伐……一个个细节让网友为之动容。

70多年前,魏巍采写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让中国人民开始将入朝作战的志愿军将士亲切地称为“最可爱的人”。时至今日,看到那些奋战在抗洪抗震一线,冲锋在练兵备战前沿的军人身影时,人们依旧会情不自禁地将他们称作“最可爱的人”——

2024年5月24日,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就东部战区位台岛周边开展“联合利剑-2024A”演习答记者问,铿锵有力地说道:“此次行动打的是‘台独’嚣张气焰,慑的是外部势力干涉介入,完全合理合法、正当必要。”

7月8日夜,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团洲垸洞庭湖一线堤防决口终于合龙。高高飘扬的旗帜下,一张张疲惫的军人面庞因激动而焕发光彩。正是因为军地救援力量昼夜不停地奋战,封堵任务取得阶段性胜利,乡亲们重返家园的日子越来越近。

10月17日,“问勇路”在新疆和田揭牌。战士陈祥榕笑容腼腆、手捧橘子的影像,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不仅给烈士家属留下念想,也为一座城市留下印记。

10月17日,“问勇路”在新疆和田揭牌。

回顾2024,这些片段,只是岁月的缩影。这一年里,我们一次次与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不期而遇。时间无声流淌,铭刻一个个平凡日子里的不凡篇章。

我们遇见了“生长在西藏那曲,扎根在南沙岛礁”的南沙守备部队某连干部格桑次仁,记住了那张由古铜色变得黑亮的面孔;我们遇见了坚守雷达站执勤一线20余年、无数次眺望天空的老兵罗万军,记住了那双善于捕捉空情的“火眼金睛”;我们遇见了“鼓起勇气、沉着向前”的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排爆手们,记住了防爆服下那一张张坚毅冷静“直面生死考验”的面庞……

这一年里,“最可爱的人”把忠诚书写在救灾一线、演训前沿,书写在祖国大地的座座军营,在2024年的历史册页里留下属于自己的篇章。一张张鲜活的面孔,为我们带来无穷的感动与力量。

作为见证者与追光者,我们希望通过回望这些温暖面孔,记录过去一年中国军人的使命担当,为2024年铭刻一段难以忘怀的时代记忆。


特 稿

2024,中国军人的温暖面孔



血脉赓续、使命召唤,我们总能从那些一往无前的选择中收获感动、汲取力量

5月27日,许多人的手机屏幕被这样一条公益短信“点亮”了——

“中宣部授予陆军某合成旅‘杨根思连’‘时代楷模’称号,褒扬他们是‘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的新时代传人……”


这个以“杨根思”为名并号召全民学习的新时代“杨根思连”究竟是什么样子?打开视频,我们从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中找到了答案。
那是执行维和任务期间,由于步战车被火箭弹击中而牺牲的烈士李磊、杨树鹏;是追随哥哥肖思远参军入伍,立志“宁将鲜血流尽,不失国土一寸”的肖荣基;是在河南抗洪一线,为营救受困群众跃入洪流的迷彩身影;更是连队里的每一名官兵——每次点名喊到“杨根思”的名字时,他们都会齐声响亮地答“到”。


站在“时代楷模发布厅”的节目现场,连队指导员王玉恒的面色温和而平静,眼神却迸发出让人无法忽视的光芒,话语中充满力量:“我们当然不害怕战死沙场,但是我们希望,当心中最牵挂的人看到我们的告别信时能明白,我们究竟为何而战!”


先有国,才有家。连队官兵都说,身在这个从长津湖畔走来的英雄连队,他们要做的只有两件事:打仗和准备打仗。


带着血性出发,不问归期。对年轻的官兵们来说,那个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抱起炸药包冲向敌人的身影——“特级英雄”杨根思,正是他们想要成为的样子。


时隔70多年,新时代“杨根思们”的选择再次让网友为之动容。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一往无前的血性胆魄,在“杨根思连”的官兵身上传承赓续。


对陆军边海防学院学员赵雯婧薷来说,2024年是一个重要的人生转折点。今年夏天,这个笑容灿烂的女孩,坚定地写下了戍边申请书。


曾经,一句“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让“卫国戍边”的种子在她心中生根发芽。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群体的事迹,不仅激励这位年仅20岁的军校女学员完成了体能“逆袭”,更让她下定决心奔赴边关:“我觉得人生就是要干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我要做的有意义的事,就是卫国戍边……”


回首来路,无数英雄先烈为了胜利血洒疆场;眺望未来,中国军人仍然时刻准备着,奔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血脉赓续、使命召唤,我们总能从那些一往无前的选择中收获感动、汲取力量。


与外军战机对峙,“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飞行员张敏眉头紧锁,狠狠地盯着对方,眼神中充满了不容侵犯的凛然。


在“青春与青春对话”的节目专访中,空军航空兵某部飞行员魏星讲起某次执行一等转进任务,机组的人曾问他“害怕不?”


他把头高高昂起,胸中热血涌动,嘴上却云淡风轻地回了一句:“烈士陵园见!”这句简短有力的回答,让众多网友的心为之澎湃。


他们曾说,能与时代同行,是自己的幸运。但拥有他们,何尝不是时代的幸运?


他们用一次次挺身而出,换来山河无恙、烟火寻常。中国军人如山的背影,永远是人民心中最温暖的守护。


眉宇之间有正气,内心深处有家国。这,就是中国军人的模样,也是2024不可磨灭的时代影像。


持续涌现的青春面孔与不断涌入的新鲜血液,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


2024年10月30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冲天火焰点亮沉寂夜空。神舟十九号的出征,为中国航天事业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出征前,第二次奔赴“太空家园”的70后航天员蔡旭哲感慨:“中国空间站,我回来了!”90后航天员宋令东与王浩泽笑着对镜头说:“我们90后也来了!”


点赞、比心,举手投足间的朝气与活力,亦是新一代中国航天人从容自信的无声宣告。


遥望星河,“太空家园”张开怀抱,等待着新一批中国航天员的到来。在轨执行任务6个多月的神舟十八号乘组3名80后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打开“家门”,笑意盈盈地拥抱半年未见的“家人”。


“90后真的上天了!”神舟十九号两名90后航天员顺利开启“太空首秀”,既为“太空家园”刷新了“青春指数”,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代代传承写下鲜活的注解。正如宋令东所说:“我将不辱使命,不负重托,跑好‘飞天’接力棒,展示好我们90后的形象,将祖国的荣耀写满太空。”


空间站舷窗外,那颗蔚蓝星球如此静谧美好。遥远的天地两端,一代代航天人为了梦想接续奋斗。他们的眼中盛着漫天星辰,始终清澈明亮。


2024年11月的珠海航展,海军首批舰载机女飞行学员代表王梦迪、韩梦亮相。几个月前,她们刚刚在海军航空大学某机场完成了首次单飞。这场特殊的“成人礼”,也标志着她们终于具备独立驾驶飞机的能力。


时光淘洗,让这批00后女飞行学员的脸上逐渐褪去往日青涩,增添了一种“不服输”的沉稳。完成首次单飞后,她们对未来的规划也愈发清晰——“希望有一天能够登上航母,驾驶先进战机守卫我们的祖国。”


星空壮美,海波无垠。正是一代代航天员和舰载机飞行员的青春接力,铺就了这段承载梦想与希望的征程,让我们将目光投向星辰大海,也投向更远更壮阔的未来。


铸就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离不开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人才强军的“坐标系”上,年龄的接力让纵坐标拉开纵深,结构的变化则让横坐标无限延展。


身着“孔雀蓝”,军事科学院军事科学信息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白晓颖,正专注地凝视着电脑屏幕上流转的数据。守在岗位上,她每天都需要保持大脑的高速运转,但她的脸上仿佛看不到疲倦,始终活力满满。


那年,军事科学院面向社会广泛延揽人才,白晓颖深埋心底的军旅情怀也被唤醒——现代战争,信息、数据和智能等技术至关重要,几乎决定着战争走向,而这些正是她的专业领域。


“被国家和军队需要,这种使命感是最珍贵的,更是高薪买不来的。”凭借这份情怀,她毅然从清华大学离职,作为高层次人才加入军事科学院文职人员队伍,投身科技强军事业。


这是白晓颖的选择,也是时代的选择。不仅白晓颖,还有一批高层次人才先后加入“孔雀蓝”方阵,陆续在重要科研任务中崭露头角。


放眼全军,00后已经成为练兵备战一线的“生力军”,“孔雀蓝”也成为军营中不可或缺的色彩。持续涌现的青春面孔与不断涌入的新鲜血液,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


那些危急时刻的逆行与猝不及防的离去,总是使我们热泪盈眶、热血沸腾


随着生命的逝去,军装照上那张鲜活的面孔由彩色化作黑白。


2024年8月2日,八一建军节刚过,武警宁夏总队某支队战士苗鉴和战友跑步时经过一处污水提升井。听到井中传来呼救声,他们立即现场分工展开营救,苗鉴第一时间下到井中。当他用尽最后的力气托举起落井工人,自己的人生却永远停留在24岁。


就在跑步前,因为有战友喊饿,苗鉴还给大家分享了月饼。对于剩下的半袋,他笑着跟战友约定:“等跑步回来了,咱们再吃。”


苗鉴没有再吃到那半袋月饼,便猝不及防地离开了。


他就像许许多多普通战士一样,脸上常常挂着阳光的笑容,每天积极训练,梦想着有一天走上比武场。而在被人民需要的时候,他也做了所有子弟兵都会做的选择:奉献自己,守护人民。


这份守护,并非特例。春节期间,本报曾推出“新春走军营·英雄全家福”专栏,刊发一系列部队官兵和社会各界群众看望慰问英雄和英雄家人、缅怀英烈的报道。每当他们的故事被重现,总是让人泪湿眼眶。


在吉林省舒兰市人武部,原政委、烈士周昆训的战友们专门制作了一张特殊的“全家福”。照片中,大家捧着刚刚获得的“集体嘉奖”和“国防动员工作先进单位”荣誉证书。唯有在去年抗洪抢险任务中壮烈牺牲的周昆训,他的形象是从牺牲前拍摄的最后一张合影中“复制”过来的。


在广东省雷州市北和镇小柯村,第81集团军某旅一等功臣柯东贤与被救群众温情相聚。去年7月,他在家休假期间,偶遇4名群众意外落水。如果没有柯东贤的挺身而出,就没有几个家庭的团圆年。正因如此,那张和救命恩人拍摄的“全家福”,也成为4名群众“重生”后第一个新年的珍贵纪念。


每逢危难时刻,总有人逆行向前。今年7月,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团洲垸洞庭湖一线堤防发生决口,溃坝长达200多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部队闻令而动、火速驰援。


时值酷暑,短短几天,救援官兵的脸庞就被晒得黝黑。有人因星夜鏖战双眼布满血丝,有人因连续高温作业而中暑晕倒,但他们还是以最快的速度,与其他救援力量一起,成功将决口封堵合龙。


当我们一次次追问英雄“逆行”的动力源泉,答案,或许正如苗鉴在入党申请书中所写:“身为一名军人,我有着保家卫国的远大理想,一心想为祖国和人民服务,贡献自己的一生。”


“我们苦练本领、努力训练,就是为了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能够站出来、冲上去。”柯东贤这样说道。


不同的话语,镌刻了同样的选择——逆行,从来不是出于外界的因素,而是人民子弟兵刻入骨髓的本能。


入伍38年,王淑君已经在烧伤科的特护间守护了36年。作为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烧伤科护士长,她面对的患者是特殊的。每天闻着特护间里刺鼻的气味,面对患者大面积烧伤的躯体,王淑君从未退缩。


今年8月1日,王淑君收到曾经的患者小王的致电问候。他说:“您知道吗?我永远记得您手的温度,那是‘母亲’的温度。”


当年,小王在一次惨烈事故中幸存,躺在特护病床上不肯合眼,王淑君就把手放在小王的额头上守着他。直到反复确认王淑君没有离开后,小王才安稳地睡着。


2024年,我们一次次经历感动——那些危急时刻的逆行与猝不及防的离去,总是使我们热泪盈眶、热血沸腾。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人民子弟兵始终把自己的生死苦累置之度外,将人民的生命高高举起。


一张张让人肃然起敬的面庞渐渐重叠,彰显中国军人的本色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习主席为93岁的老兵黄宗德颁授“共和国勋章”。


黄宗德接受采访时讲述自己的战斗经历。


岁月在黄宗德的脸上留下刻痕,也给他的身体留下永久的创伤。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黄宗德患上了终身难愈的皮肤病、风湿病。他的体内,至今仍有3块弹片无法取出。


仪式现场,这名鬓发苍苍的战斗英雄被搀扶着从轮椅上站起来,郑重地敬礼、发言:“千千万万英烈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牺牲了宝贵生命,他们是真正的英雄,今天这份崇高的荣誉同样属于他们。”


70多年过去,黄宗德依然忘不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忘不了那些早已远去的战友。


他记得他的老连长江富春、副连长曹树云;记得他的老乡,也是他的入党介绍人王书乾;记得战斗中爬铁丝网时,喊着“班长,班长,从我身上过”的蒲中华……正是黄宗德的一次次“回望”,让我们记住了一个个不为大众熟知的名字。


透过黄宗德坚毅的目光,我们仿佛能看见许许多多为了祖国抛洒热血的英雄身影。他们的信念穿过岁月汇聚于此,凝结成一座新时代的精神丰碑。


时间倒回4月8日,在俄罗斯举办的“国际军事比赛-2024”“萨彦岭行军”雪地作战行军比赛中,女兵肖雅接过领队和教练手中的五星红旗,与战友一起展开,在观众的欢呼声中冲过终点。


这是一场异常艰苦的比赛。过去的两天一夜中,女兵们平均负重35公斤,在严寒条件下完成了雪崩搜救等12项课目,雪地行军超过50公里。水喝完了,她们甚至直接抓起地上的雪来吃。


这是中国女兵首次参加该项目比赛,肖雅和战友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取得成绩为祖国争光。最终,她们夺得女子组9个单项第一,总成绩位列榜首,成功站上了最高的领奖台。


4月4日,国际军事比赛-2024“萨彦岭行军”雪地作战行军比赛,中国队队员在赛前进行路线规划项目训练。


茫茫雪野之中,五星红旗绚丽夺目。手持国旗的7名女兵面庞黝黑,头盔下颌带与护目镜下方,一道道晒痕清晰可见。她们却说:“这些‘勋章’与我们赢得的奖杯奖牌一样,都是军人的荣誉。”


2024年初,“军营观察”版推出“平凡的战位 奋斗的青春”系列报道。在黑龙江省漠河市北极村,我们结识了那群坚守在北纬53°的哨兵。


这里是祖国的最北端,冬季最低气温达零下50多摄氏度。冰雪铸就的白色世界里,他们纹丝不动地伫立于哨位之上,用来遮挡寒风的面罩和裸露在外的睫毛都覆盖着厚厚的冰霜。由于长期被江面上的寒风劲吹,官兵们双眼周围都被冻出了“黑眼圈”。


就在这座哨岗不远处,位于我国最北的“138号界碑”巍然矗立。石碑上,“中国”两个大字格外鲜艳。正是这群哨兵日复一日的坚守,让我们真实感受到“家与国”的重量。


这一年里,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走进座座军营、探访不同战位,见证了许多和“北纬53°的哨兵”一样平凡的身影。


我们遇见过“向险而行,无怨无悔”的防化兵,遇见过“仰望空天,追寻弹道”的遥测兵,遇见过“守望战鹰平安‘归巢’”的导航兵,遇见过“把忠诚刻在大山”的守库兵……一张张让人肃然起敬的面庞渐渐重叠,彰显中国军人的本色。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每一名普通一兵集合在新时代强军征程上,恰似水滴融入海洋,汇聚成奔腾不息的力量。



▽本文刊于12月26日《解放军报》05


来源:解放军报

盐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宣传解读退役军人相关政策;发布工作动态;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