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 “三农” 奋进曲,绘就乡村新画卷——新中国成立75周年凯里市农业农村发展成就综述

政务   2024-10-01 15:56   贵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国之命脉,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一直以来,凯里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部署要求,推动全市“三农”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凯里平良贡米基地
扛稳粮食生产责任,饭碗牢牢端在手中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通过稳定耕地承包权属、优化生产关系、推广良种良法、强化政策和资金扶持,不断恢复和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新中国成立之初,当时的凯里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7万亩,粮食总产量才3万吨,平均单产不足200公斤。1990年推广应用杂交水稻后,栽插面积在13万亩,平均单产实现了600公斤。1977年杂交玉米在我市广泛推广以来,单产成倍提升,每年种植面积达到3.82万亩,平均单产317.46公斤。2023年底,全市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5.12万亩,实现粮食产量9.07万吨。满足了人民群众日常所需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

凯里市碧波茶叶基地一角
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新中国成立之初,当时的凯里县条件艰苦,加上当时的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落后,各行各业都较为萧条。1950年,当时的凯里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才25元,1991年,凯里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4元,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16元, 2023年底,全年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23元。农民住房条件大为改善,许多农民盖起了两三层的小洋楼,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和空调,和美乡村建设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超市开到了农村,乡村旅游、特产网购成为农民增收新渠道。一条条崭新的连接之路,把城市和农村连接在一起,“白天工作在城里、晚上留宿于山村”成为广大群众的时尚新生活。

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苗侗百草
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有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凯里市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乡村振兴特别是“五个一批”和“六个精准”的战略和部署,在完成粮油生产的基础上,以“产业带”“农业园区”“坝区农业”和“林下经济”等为载体,大力发展“鸡、猪、鱼、菜、菌”等五大产业,持续地推动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56%,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稳定在96%以上,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60%,反季节设施生产的蔬菜瓜果四季常鲜,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1%以上。2020年底,全市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42万元,增长7.8%。实现所有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全部出列脱贫,脱贫成果顺利通过国家和省级验收,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目前正在有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各项工作。

舟溪镇新中村60亩“凯里酸汤”原料基地
总结过去,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50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5元飞跃提升至2023年的18000余元,彰显着凯里市农业农村工作取得的令人瞩目成就;展望未来,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引领推动的农业农村工作,呈现的盎然生机催人奋进。当前,凯里市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共贵州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中共黔东南州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立足主责主业,主动担当作为,聚焦“三农”领域工作重点,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任务走深走实,以改革增添乡村振兴新活力,让改革成果更好更多惠及广大农村群众。
凯里蓝莓
乘风而上,破浪前行。放眼未来,凯里市将守牢脱贫攻坚成果底线,完善城乡融合机制,构建和美乡村。通过建立监测帮扶机制、加强耕地保护保粮食安全;深化改革、吸引人才返乡壮大村集体经济;学习 “千万工程” 经验,推进 “四在农家、和美城乡” 建设,加强环境治理、完善设施服务、创新治理体系;深入挖掘传承乡村历史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围绕酸系原料、精品水果、畜牧养殖业大力发展富民产业,持续提升 “苗侗山珍” 品牌影响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推动凯里农业农村现代化再上新台阶。

通讯员:吴治安
编辑:张作恒
编审:王志凯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邮箱
   klsrmtzx@163.com
投稿咨询热线
0855—2208600

时政凯里
权威发布 对外宣传 公益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