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纠结啊,播音生过年说普通话还是方言?

教育   2025-02-02 07:00   山东  



“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件好事,常人都望而却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

春节,是游子归巢的温馨时分,可对于播音生来说,回家过年却被“普通话羞耻”缠上了身,这滋味,实在独特。


在校园里,我们每天沉浸在普通话的雕琢中,从声母、韵母到声调,每一处发音细节都反复打磨。双唇有力碰撞,发出清脆的b、p、m;舌尖灵动跳跃,精准演绎d、t、n、l……早就把标准普通话刻进了日常。


但在老家,熟悉的乡音瞬间打破了这种专业的“滤镜”。“娃,回来啦!”那带着乡土地道味儿的问候,瞬间拉回童年。这时,播音生要是用标准普通话回应,那感觉就像穿着西装在泥地里走路,浑身不自在。每个字正腔圆的音节一出口,就像给家人间的交流砌了堵墙。


和奶奶坐在热乎乎的炕头,奶奶往手里塞着瓜子,关切问道:“最近怎么样?”要是用播音腔回一句:“一切顺遂,生活惬意。”这画面,尴尬得能抠出三室一厅。在老家充满烟火气的环境里,方言才是拉近彼此距离的“秘密武器”,一听就亲切,一说就热络


这份“普通话羞耻”,根本原因是环境的转变。在学校,普通话是交流的“硬通货”,但回到老家,方言是代代相传的情感纽带,承载着浓浓的乡情和回忆。播音生从普通话的“主场”一下子掉进方言的“包围圈”,有不适应的感觉很正常。


说普通话,怕长辈觉得在“显摆”,忘本;总说方言,又担心专业能力“退化”。这种身份的拉扯,让我们播音生在语言选择上左右为难。


化解“普通话羞耻”,其实也有窍门。要调整心态,别把说普通话当成负担,而是当作专业优势。和家人、乡亲交流时,不妨根据对方习惯,灵活切换普通话和方言。陪长辈唠嗑,用亲切方言表达关心;和儿时伙伴畅谈,遇到新事物、新观念,偶尔冒出几句普通话,也不会违和。


春节,是阖家团圆的节日,也是文化交融的契机。当我们在方言的泥土地里重新校准发声位置时,那些曾被标准化削平的语言地貌,正在恢复它的文化等高线——这才是播音与主持艺术最深层的共鸣腔




即兴评述一点通
深度解读世界,畅享即兴思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