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彭博社、油价网综合报道,沙特公共投资基金(PIF)近日宣布将投资数十亿美元开发氢能,并成立一家名为“能源解决方案”(Energy Solutions)的新公司,以推动绿色氢能的生产。PIF预计对该新公司的初始投资将至少达到100亿美元。随着氢能需求的增长,未来这一投资规模可能还会大幅增加。
蓝氢绿氢发展并举
沙特阿拉伯正在大力投资开发低碳氢和零碳氢技术,希望成为全球氢能领导者。PIF总裁兼沙特阿美董事长亚西尔·鲁马扬今年早些时候曾表示,沙特希望加大对绿氢的投资,并希望实现占全球市场至少15%的蓝氢产量。
沙特在碳捕集和封存(CCS)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为该国生产蓝氢及其衍生物(包括氨和合成燃料)奠定了基础。同时,沙特也正在利用其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生产大量的绿氢,并具有更大的潜力。
沙特发展氢能的区域差异很明显。在石油工业集中同时也是沙特工业中心的东部省,主要发展蓝氢和碳捕集。沙特的西北部拥有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是沙特新未来城绿氢项目的所在地。该项目是全球产业规模最大的完全由可再生能源驱动的制氢项目之一,预计明年将首次投产。
沙特阿美及其子公司和合作伙伴正在制订一系列碳捕集和蓝氢生产计划。沙特阿美的既定目标是到2030年每年生产1100万吨蓝氨。该公司在位于东部省哈维耶的CCS装置自2015年投入运营以来,每年从哈维耶天然气处理厂捕获80万吨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被运输到乌斯马尼亚油田并注入地下,以提高石油采收率。
自2022年以来,沙特阿美一直与沙特能源部合作,以共同建立一个世界上最大的CCS中心。该公司已与林德和SLB公司签署了一项协议,将在沙特朱拜勒工业区建设该CCS中心,从2027年开始每年捕集高达900万吨的二氧化碳,目前尚不清楚该中心捕获的二氧化碳有多少将专门用于蓝氢生产。
今年,沙特阿美收购了位于朱拜勒的蓝氢工业气体公司50%的股份。蓝氢工业气体公司将部署CCS项目来生产低碳氢,并计划通过东部省的管道网络供应,为区域客户服务。该公司将与沙特阿美正在进行的CCS活动协调运作。
沙特阿美控股子公司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在朱拜勒运营着一家碳捕集和利用工厂,该工厂采用专有技术,每年捕集50万吨二氧化碳。今年夏天,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宣布将在朱拜勒新建一家每年生产120万吨低碳蓝氨的工厂。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在二氧化碳利用方面的专业知识可以增强沙特阿美的CCS能力,帮助母公司扩大二氧化碳的使用范围,而不仅仅是储存和提高石油采收率。
其他沙特公司也在雄心勃勃地进入该领域,包括沙特国际石化股份公司,目前正在进行120万吨/年蓝氨生产项目的前端工程,工程阶段计划将于明年年初完成。
低碳氢及其衍生品将成为沙特阿美公司业务的核心部分,尽管这一新兴行业仍面临挑战。阿卜杜拉国王石油研究中心的一位高级研究员表示:“沙特阿美的资本支出已更多地转向天然气开发和低碳技术。根据该公司2024年至2026年的资本支出指导,其10%的资本将被分配到其新成立的新能源组织,涵盖CCS和氢能业务。”
国际国内市场并重
沙特“2030愿景”提出,到2030年实现400万吨氢气年产量和出口量的目标,成为全球氢能经济的领导者。
沙特拥有全球最好的光照条件和天然气储量,低廉的一次能源价格和沙漠土地价格极大增强了绿氢、蓝氢的出口竞争力。此外,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沙特在全球氢气运输和供应链中占据有利位置。氢气的生产和运输相对复杂,但沙特凭借其现有的石油和天然气基础设施,可以利用这些资源降低氢气生产成本,从而提升全球竞争力。凭借自身成本优势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沙特有望将蓝氢、绿氢出口欧洲、东北亚等地区。2020年,沙特向日本出口了40吨蓝氨,用于生产电力燃料。2022年,沙特向韩国运送了2.5万吨蓝氨。
有了出口项目,沙特企业就能接触到更大的市场,从而建立更具规模效益的项目。然而,这很容易受到外部监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出口市场对氢的需求慢于预期的影响。目前,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低碳和零碳氢的定义和标准存在分歧,这增加了出口市场的复杂性。
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系统研究所国际氢经济和政策高级专家约翰·弗雷德里克·布劳恩表示:“沙特正在努力为其蓝氢寻找买家,即使是在日本和韩国等氢能前景光明或有潜力的出口市场也并不容易。”
相比之下,尽管国内市场交易量相对较小,但是政府、国有企业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目标可能会更加一致,从而更快地打开氢市场。因此,政府和工业界在考虑未来大规模出口机会的同时,也在着力培育新的国内市场,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实现盈利的可能性。
布劳恩表示:“人们过于强调向欧洲、日本和韩国等利润丰厚的市场出口氢气,而很少强调在国内和拥有大量工业部门的国家加强氢应用的商业案例。例如,在全球变暖控制在1.5摄氏度的情况下,沙特目前250万吨/年的氢需求可能会以两位数的年均增速快速增长,到2050年,沙特将成为继中国、印度、俄罗斯、美国和日本之后的第六大国内氢需求国家。”
来源:中国石化报 庞晓华 作者为本报特约撰稿人
如有稿件、新闻、爆料、访谈、行业摄影等内容,请发邮件至:news@gasonline.com.cn 编辑联系方式:18742556696
本公众号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编辑联系方式:18742556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