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和经济联系不紧密、“两张皮”,是公认的痼疾。这个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科技创新效率就很难提高。
如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安徽将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贯通作为“四链”深度融合的安徽实践,以“产研”融合互动为主轴,加快构建政府推动、产业主导、人才支撑、科技引领、金融赋能、服务提升、应用牵引的紧密型融合机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产学研”融合 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
创立2年,即入围安徽首批新材料名单,合肥迈微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的迅猛发展,得益于安徽“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贯通的创新生态。
合肥迈微位于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由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合肥工业大学原副校长吴玉程教授领衔创办。合工大智能院为团队提供了初期需要的研发空间、资金和资源支持,助力合肥迈微完成知识成果的落地转化,获得资本市场青睐。
为了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合工大智能院通过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和平台建设专项等方式,引导高校拥有核心技术成果、稳定研发队伍的科研团队,与有接纳新技术能力的企业有效结合,共同创办高科技企业。
人才培养与技术研发、工程实践脱节?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不匹配?推动“产学研”融合,首要的就是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
据省发展改革委创新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安徽建立学科专业超前适配产业发展机制,围绕产业链、创新链主动配置学科专业链,大力发展新工科专业、新兴交叉学科。2024年省属高校新增本专科专业点331个、撤销608个,其中新增服务新兴产业的专业点272个,占新增数量82.2%。
打造科创人才“千人特训营”等培训品牌,培养超740名“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科技产业组织人才。建立“产业教授”“科技副总”选聘制度,首批从企业选聘302名“产业教授”参与高校院所人才培养工作,从高校院所选派342名“科技副总”到科技企业兼职创新,畅通高校院所和企业间的人才流动。
“产研用”融合 引导创新资源与市场需求高效对接
“你已违规停车,请立即驶离。”“合肥交警提醒您,请遵守交通法规,安全文明出行……”在安徽合肥,违停的司机可能会被“无人车交警”喊话。
无人巴士、无人售卖车招手即停,直升机“从天而降”送“外卖”……包括骆岗公园、未来大科学城、中安创谷等在内,一批带动性强、覆盖面广的“超级”场景竞相涌现。
“为好产品找好场景、为好场景找好产品”。安徽以政府采购、重大项目组织实施为抓手,创新“场景+”赋能服务机制,开展场景供需对接,推动产业发展和企业培育从“给政策”“给优惠”向“拓市场”“找订单”转变。
可转化应用的科技成果供给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新产品新技术迭代应用缺场景市场?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安徽以转化应用为牵引,引导创新资源与市场需求高效对接。强化“企业出卷、能者答卷、市场阅卷”的科技攻关机制,聚焦产业需求最迫切问题组织力量开展攻关,2024年企业牵头承担省科技创新攻坚计划项目数量占比达到80.4%。
“我省推动中国科大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改革试点在106家高校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推开,截至今年11月底,累计赋权成果1109项。”省发展改革委创新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衍生的科技成果,安徽建立“跟踪发掘—二次开发—转化孵化—迭代应用”的“沿途下蛋”机制,催生中科离子等30余家科技企业。
“产研金”融合 培育长期资本、耐心资本
科技企业发展离不开金融资本和基金助力。作为安徽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科大硅谷设立总规模达300亿元的引导基金,致力于“投小投早投科技投前沿投未来”,看重的是投资项目的长期收益。
“落户‘科大硅谷’,主要基于平台公司强大的资源链接。”安徽中科星驰自动驾驶技术有限公司专注研发高阶智能驾驶系统,首席技术官王智灵同时也是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通过硅谷平台,科研成果直接“变现”为创新项目。
为了破解金融创新与科产融资需求衔接不紧密的问题,安徽实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培育计划,引导投资机构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截至今年10月末,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母子基金累计募资516.8亿元、投资217.5亿元。实施企业上市“迎客松行动”计划,开展万家企业资本市场培训,推动更多成熟期的优质科创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全省科创板上市公司24家、居全国第6位。
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多元接力金融服务体系。推广“初创信用贷”“成长接力贷”“共同成长计划”等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科技企业贷款余额实现三年翻两番。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多种融资工具组合,为企业开展设备大规模更新改造提供最优融资服务,截至今年11月末,我省金融机构为479个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授信 440.4亿元,位居全国前列。
“产研服”融合 构建协同共进的融合生态
说到安徽的科创气质,就不得不提合肥的“科学岛”。中科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重点面向“科学岛”开展科技成果产业化,帮助“岛上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一大批由合肥科研团队作为核心力量的“中科系”企业从这里成长壮大。
合肥创新院发挥“科研机构与产业界的桥梁”作用,创新“技术孵化、技术转化、企业孵化、创业投资”四位一体“科创+产业”培育机制,特别是围绕安徽省“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建设了一批关键共性研发中心、搭建了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了一批产业链上核心企业,助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化建设。
“我们围绕产业情报、知识产权、标准化建设、检验检测、企业培育、品牌建设等搭建了多维度的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从决策咨询、知识产权申报到成果产业化的全链条服务。”中科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创新院还建设有中试基地,为企业提供科技成果熟化、二次开发、工程化、工艺化以及小中试产品测试认证。
以高质量服务提升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供需适配。近年来,安徽聚焦数字经济发展优选超300家重点数商,培养持证技术经纪人超3000人。强化“羚羊”工业互联网科产服务功能,入驻省内外高校院所近500家,活跃注册用户超100万,发布科技成果和技术需求超15万项。
安徽还优化提升政府在政策激励、要素保障、服务监管等方面的推动作用,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推动融合创新。整合各类财政资金加强科技创新投入,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6.1%、居全国第3位。组建并动态调整“10+1”新兴产业工作推进组专班,构建“专班吹哨、部门报到”和“市县有求、专班必应”工作机制。
“我们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极简极速极便审批等制度,从‘注重管理’转向‘做优服务’。”省发展改革委创新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安徽推动设立省外“科创飞地”74个、海外研发机构126个,与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长期科技合作渠道,构建全要素、全场景优质开放创新服务生态圈。
作为科技创新策源地,安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作用,激活科技创新要素,激发科学家和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力。通过一系列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大科学装置与企业的协同创新。
主体高效协同,要素集聚融通。安徽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贯通的创新生态,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充分互动,必将感召更多优质创新资源汇聚安徽。(记者 彭旖旎)
来源 | 中安在线
责编 | 顾盼 编辑 | 王玲
主办单位 | 安徽省网信办、省政府新闻办
平台建设及技术支持 | 安徽新媒体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