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协里的晋州人——李玉波

文摘   2025-02-06 15:06   河北  

李玉波
李玉波,河北晋州人,民革党员,石家庄市第13、14届政协委员,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书法高研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石家庄市书协副主席、草书委员会主任,石家庄市市管专业拔尖人才,石家庄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第三届全国草书作品展入展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
首届“钟繇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
首届“沙孟海杯”全国书法作品展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
全国“铁人杯”书法作品展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
全国“陶渊明奖”书法作品展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       
第二届“赵孟頫”全国书法展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第四届“颜真卿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2024年)第七届“董子杯”全国书法作品展入展(2024年)
庆祝建党一百周年书法作品展河北篇(中国书法家协会 河北省文联主办)
首届中国书法大厦杯书法大奖赛入展(中国书法大厦)
第三十六届兰亭书法入展(绍兴市人民政府)
第四届“康有为奖”全国书法大展入展(中书协学术委员会主办)
“沈尹默杯”全国书法大展入选(中书协指导 上海市书协主办)
河北省首届草书大展获最高奖河北省第二届草书大展三等奖“德茂福隆”杯第三届全国电视书法大赛二等奖
河北省人大系统书画大赛二等奖
第十六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大字书法国际大赛”优秀奖(最高奖)
“凯歌杯”全国书法展二等奖“龙轩杯”全国书法篆刻展优秀奖河北省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书法展铜奖
李玉波先生书法作品探析
胡抗美,中国艺术研究院、四川大学硕士、博士生导师
中国书法经过近四十多年的发展和提高,无论创作、理论还是教育等方面,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尤在书法创作方面,传统与创新激荡,各种流派、风格及思潮不以人的意志为左右,多元而活跃,丰富多彩。当代书法作品的展示形式已经从古代书斋把玩和文人之间的雅好,转变为以竞赛和展厅的方式走向社会和大众,并成为主要展示形式。因此,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以这样的方式推进书法的发展、推出书法人才,将是书法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形式,也是每一个书家取得社会承认和走向成功的主要选择。青年书法家李玉波,正是通过这样的媒介展现出自己的书法才华,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步步走向书坛、走向自己的理想境地。
玉波学书注重师古,楷书从颜真卿、褚遂良、大小欧到南北朝各种墓志、造像、摩崖广泛涉猎,然后把小欧、褚遂良和魏碑体势以行书笔意进行揉和;行书自米芾而入,二王、颜氏三稿、宋四家、明清手札兼习:小草长期临摹十七帖、书谱至大观帖;章草学《出师颂》《月仪帖》;篆隶临习秦篆及《张迁》《石门颂》, 这些为自己草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玉波大草用功最勤,于张旭、怀素、黄庭坚诸家身上狠下功夫。
师古是书法艺术的传统与特征,师古者意在法度。法度意识是学书的首要意识,也是书法创作的基础,没有法度,一切都失去了根基,也失去了讨论书法的条件。而对于草书而言尤其如此。古人给我们提供了“作草如真”的经验,所谓“作草如真”, 关键在于如其篆、如其隶、如其“古式”与“楷式”。古贤“作草如真”的经验值得当今的书法人及书法欣赏者反思。草书作为最适于表情达意的书体,即是建立在法度之上。草书对法度的要求极为谨严,恰如“钢丝绳上的舞蹈”, 其自由来自于对法度的遵循,也是草书的难度所在。草书要在瞬息万变的情形下处理好笔法、结体与章法等各个方面,方能有效而真实的抒发情感,实现表情达意的艺术功能。
南宋差夔曾说:“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直。何尝苟目。”“苟目”与“不苟目” 反映出对法度的态度。古人作草书,心中有法度、准绳,所以能出入自由而不逾规矩。东汉赵壹纳闷,草书原“本易而速”, 为何反而变成“难而迟”, 他的不理解正说明草书法度之严谨,法度之重要。当时那些硕彦贤哲们之所以“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月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抓摧折,见腮出血,犹不休辍”, 也是耽于对草书法度的钻研与艺术性的追求。草书中的法度与情感就如同天平的两端,不可偏废,掌握了法度才能表达情感,而在“知法守法”的情况下对法度的“忘却”,则使情感的表达臻于至境。这与不知法、不懂法、不遵法的“任笔为体,聚墨成形”有着天壤之别。
清人包世臣《艺舟双楫》:“索靖传云:'靖与卫瑾俱以草书知名,瑾笔胜靖,然有楷法,远不及靖。”始知作草如真,乃汉、晋相承草法,吴郡传衣未远,非由冥悟。”包世臣指出,卫璀之所以不及索靖的根源在于不知汉、晋草法相承“作草如真”的道理。
西晋卫恒《四体书势》载:“汉兴而有草书,不知作者姓名。至章帝时齐相杜度,号称善作。后有崔瑗、崔龛,亦皆称工。杜氏杀字甚安,而书体微瘦;崔氏甚得笔势,而结字小疏。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下笔必为楷则,常曰:“匆匆,不暇草书'。寸纸不见遗,至今世尤宝其书,韦仲将谓之“草圣'。伯英弟文舒者次伯英,又有姜孟颖、梁孔达、田彦和及韦仲将之徒,皆伯英之弟子,有名于世,然殊不及文舒也。罗叔景、赵元嗣者与伯英同时,见称于西州,而矜此自与,众颇惑之。故伯英自称: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罗、赵有余。河间张超亦有名,然虽与崔氏同州,不如伯英得其法也。”“杜氏杀字甚安,而书体微瘦;崔氏甚得笔势,而结字小疏。”讲的是结体与用笔之法;“家之衣帛,先书后练;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讲的是学法练习之勤;而“下笔必为楷则,常曰:“匆匆,不暇草书'。”则指的是草书的楷则与法度的严谨,它不是匆匆下笔、粗制滥造就可以达到的。所以,伯英的“草圣”之名实赖于其对法的遵循与恪守。
唐代孙过庭《书谱》云:“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苏轼:“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黄庭坚:“楷法欲如快马入阵,草法欲左规右矩,此古人妙处也。书字虽工拙在人,要须年高手硬,心意闲澹,乃入微耳。”刘熙载:“他书法多于意,草书意多于法。故不善言草者,意法相害;善言草者,意法相成。草之意法,与篆隶正书之意法,有对待,有傍通;若行,固草之属也。”以上诸家所论,意思大抵一致。其要旨亦均在说明作草如真之法度,在瞬息万变中体现出一种秩序,在激荡恣肆中展现出规一种谨严,在奔放浪漫中表现出一种庄和,在意趣性情中反映出一种理法。
记得玉波对我说,他总感觉在寻梦,内心的狂草梦。从梦到现实,其途径依然是与古人对话,汲古出新。我们期待他的狂草梦能早日到来,取得更好的成绩。

李玉波先生书法作品欣赏




晋州融媒,创新跨界,为您服务!


演播大厅、新闻发布厅,虚位以待!



感谢您看到最后


(晋州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请勿对文章及配图做任何修改
编辑|李亚茹
法律顾问苏文娟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200012

新闻热线:0311-84315739

投稿邮箱:jinzhouxinmeiti@126.com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吧~

晋州融媒

微信公众号
晋州发布

微信公众号

晋州融媒
官方抖音号
冀云知晋州

APP


点亮“点赞+在看”扩散提醒



晋州融媒
“晋州市融媒体中心官方公众号,集新闻、资讯、娱乐、服务为一体,让您足不出户了解我市的最新动态、资讯和活动。敬请关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200012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