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批评”文学批评

时事   2024-12-22 17:36   江苏  

创作与批评,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江苏是文学大省,也是文学批评重镇。不过,在12月20日省作协召开的全省文学批评座谈会上,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却对江苏批评家提出了批评:“有的批评家论证翔实、过程周密,却唯独不敢下结论,唯恐承担什么文学责任——有什么责任?文学如此开放、自由,你的结论大家不同意,无非是反驳而已,文学批评怎么能没有结论呢?”

如何做好新时代文学批评?在这场江苏批评界的“年会”上,老中青三代批评家由毕飞宇的话头延伸开去,进行了诚恳、坦率的交流。

专业批评为啥有时会“失效”

座谈会由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丁捷主持。省作协副主席、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首先谈到江苏文学批评的不俗实力。

“在江苏,高校批评占据九成‘江山’,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和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以及南京师范大学世界文学与中国当代原创文学研究暨出版中心,放在全国都是重要阵地。在不同的文学领域中,江苏都有‘头部批评家’:传统领域自不待言,此外网络文学有李玮,儿童文学有谈凤霞、姚苏平,报告文学有丁晓原……他们的观点具有风向标意义,推动江苏成为全国的批评重镇。”汪政说。

不过,光环之下仍有缺憾。对名家的关注多,对不知名作家和青年作家的关注较少;基层的批评力量比较薄弱,“在地批评”“在地文学服务”未成声势……而最核心的问题,仍是专业批评的“有效性”问题。

专业批评为何有时会“失效”?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晖认为,当前文学批评界存在利益化、炒作化、流水线化的倾向,特别是由人情、圈子与利益绑定而形成的功利性批评。同样来自南师大的沈杏培教授指出,专业批评还有一大症结,就是“过强的专业主义倾向”削弱了文学批评的介入功能,离文学背后的社会空间越来越远,成为圈子内部学术人的一种专业事务。

文学批评为什么更多青睐名家、导致批评的“效益”收窄?这背后其实是“唯论文、唯职称、唯发表”的学术评价体系的制约,毕竟写名家的文章更容易发表。

“所有批评家都希望通过各种会议认识名家和期刊编辑,每次开会,他们身边围着的人是最多的,说明大家都在追求发表的机会。”省作协副主席、苏州大学教授王尧说。扬州大学教授张堂会最近正为了给同事“算分”而纠结:“教师的科研考核成绩须达到120分,发一篇C刊30分,一篇普通期刊5分,不够就要扣绩效,在这样的背景下做文学批评,多少有点腹背受敌的感觉。”

好的批评要介入时代

重建文学批评与时代、社会的关联,是此次座谈会的强烈共识。

“文学批评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制度体系,应借助文学作品培养新的感受力、新的主体性和新的体验能力,并具有文化干预和广泛的社会功能。”沈杏培说。

专业批评要想回归“有效”,首先必须破除“专业主义”,走向“当下主义”。“文学批评必须处理好文本与世界的关系。”苏州大学教授季进说,“停留在文本解读层面的文学批评,和‘负责任’的批评相距甚远。”

“要时时刻刻从时代的内在要求出发,来面对历史、面对现状、面对文本。”南京大学教授张光芒说。在他看来,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两创”“两个结合”、文明互鉴等,有力拓展了文学创作和批评的视野,其中令他感触最深的是“第二个结合”带来的对传统文化的视角转换。“上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思潮兴起,一开始作家们觉得,寻到民族的‘根’就可以了,但后来,‘最后一个猎人’‘最后一个渔佬’等‘最后’系列,流露出对传统文化无可挽回地消逝的惋惜——说明在当时,人们缺少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发生现代性转换的眼光。而如今,作家们普遍更加具有文化自信,各式各样的传统文化千军万马地涌入文学作品。时代变了,我们对历史的眼光也变了,文学批评也要融入新的语境、锻造新的观念。”

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这是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的新时代文艺的批评标准。

在江苏师范大学教授黄德志看来,这套标准对做好新时代文学批评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但目前,能够综合运用这套方法进行诗歌研究的成果依然明显不足,“特别是对新时代诗歌的评论,要么肉麻吹捧,要么当头棒喝,两极化的倾向明显,客观性、公正性、普遍性、广泛性明显不足,这是当前诗歌批评需要正视的困境。”

善于在互联网时代“发声”

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副主席郑焱认为,做好新时代文学批评,还必须在互联网“主战场”上发出声音。

“党中央在谈到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时提出,‘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新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在文化领域不断催生各类新业态、新应用、新模式,深刻改变文化创作生产和传播消费方式,深刻重塑媒体形态、舆论生态和文化业态,深刻推动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交流交融交锋’。这三个‘深刻’,要求我们文艺工作者必须善用互联网思维。”郑焱说。

当前,大众批评、媒体批评与专业批评相互交织、众声喧哗,专业批评很多时候并没有能够得到有效的传播与抵达。南师大教授刘志权认为,要提升专业批评的公信力、影响力,必须融合“圈内”“圈外”两副眼光,不能自说自话、圈地自萌。泰州市文联艺术指导中心主任、创研部负责人周卫彬则认为,当我们批评大众审美的时候,也要扪心自问:大众的一定不如专业的吗?或者,他们是否因为没有选择而被迫选择?“如果是后者,我们就要有一种战略眼光:寻找专业批评和新媒体的结合点,争取更多的文学批评阵地,来改造这样的局面。”

今年,南京师范大学在全国首度设立“科学与文学研究”博士招生方向,但在该校教授何平看来,文学批评也需要有一种对技术和媒介的反思。“现在出版业‘以流量换销量’的趋势明显,如果一个作家不是IP,或者作品没有话题性,就很难被读者关注到。”在何平看来,专业批评的使命之一正在于打破“唯流量论”,通过自身的观点输出,构建良性的审美文化生态,让批评真正成为一种行动、一个动词。

“好的专业批评要有学理性,但不要八股气;要有问题意识、观念输出和价值判断。”《东吴学术》杂志主编周红莉总结道。

今年,常熟理工学院教授丁晓原在评论文章《如何报告,怎样文学》中,针对报告文学创作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辨析,引发了学术界的反响。“观现实的大局,明时代的要义,最后都要落地到‘做一个切实有为的批评工作者’上面来。”丁晓原说。

值得欣慰的是,如今江苏的青年批评家已经成长起来,座谈会上,周红莉、沈杏培、李玮、李章斌、臧晴、刘阳扬、周卫彬等“青批”集中亮相。南师大教授李玮主攻网络文学研究,强调深入网络文学现场,对网络文学的定义、分期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分析,“如今我们比网络文学平台的任何编辑都更懂网文”。南京大学教授李章斌认为,诗歌批评的对象虽然比较“小众”,但也可以把“三分地”耕成“一亩田”。苏州大学副教授臧晴坦言自己还要提升处理复杂现实和当前问题的能力。同为苏大副教授的刘阳扬认为,青年批评家也拥有独到优势,那就是更好地和青年作家“同频共振”、扩大文学界对青年写作的关注。

《扬子江文学评论》青年编辑李杨补充道,批评对象也要有正确的心态,不能只想着“听好话”,有作家抱着“批评得‘不对’我也不会修改,但万一批评‘对’了我就会‘进步’”的投机心态。良好的文学生态,一定来自创作与批评的“双向奔赴”“双翼高飞”。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
编辑:蝴蝶咖啡
电影票免费送!

参与方式:①在本公众号推送的每篇文章下面点“”和“分享”。②本周累计“点赞”量前5名、“分享”量前5名的网友可获得猫眼平台70元电影优惠券1张。(排名后台会自动统计)开奖时间:12月23日。请获赠者当日添加微信xhby1938发送“姓名+所在地区+联系电话+电影票”,我们将尽快发放电子券。往期中奖名单请在公众号菜单栏“微服务”-“获奖名单”中查阅。


点赞、分享、在看

新华日报
创刊于1938年。高度、速度、温度。读懂江苏,洞见中国。联系邮箱:xinhuabaoye1234@163.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