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强化使命担当,推动党中央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落地,教育部直属机关党委、教育部新闻办、中国教育报刊社联合开设“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笔谈”专栏。
本期刊发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港澳台办公室)党总支书记、司长(主任) 杨丹的笔谈文章。一起来看——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港澳台办公室)党总支书记、司长(主任) 杨丹
全国教育大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指导性,为我们书写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崭新篇章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
教育外事战线深刻领会,推动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全球教育合作版图和教育合作范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只有在全球坐标中才能定义教育强国,只有在全球合作中才能建成教育强国,只有在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对外工作大局中,才能真正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我们将全面把握教育三大属性,坚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优化全球区域合作版图,有效利用世界先进资源,提升教育国际影响力。
以人才为根本,加快培养和集聚全球顶尖学生学者。推进新时代留学报国,优化国家公派出国留学政策,鼓励支持广大学子广泛开展国际友好交流和海外学习。加快建设“留学e网通”,扎实推进北京、上海留学人才回国服务示范区建设,试点设立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基地,为海外英才回国创新创业提供大力支持。加强“留学中国”品牌和能力建设,聚焦提升国内高校国际化能力和品牌建设,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借鉴国外经验提高课程质量和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来华留学入学考试考核,推进来华留学质量监测体系。建设中外青少年交流长效机制,政府引领、民间主导、多方配合,提供出入境和旅居便利,高质量落实“5年5万”倡议、“3年1万,欧洲翻番”倡议。推进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引进世界一流教育资源,鼓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华合作办学,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打造高水平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国际合作与中外人文交流。
以科研为基础,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实质合作。搭建双边合作平台。加快与重点国家建立部级磋商机制、激活完善部校两级教育对话协调机制。积极搭建务实合作平台,推动中外高校在数字经济、能源化学、智慧海洋、气候变化基础前沿交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与发达国家高质量建设高等研究机构等重点项目。夯实多边合作平台。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共识,聚焦教师教育、数字教育、中文+职业教育等三大领域,打造与非洲国家教育合作示范平台。推动设立中国—中亚教育部长会议。策划举办中拉教育发展论坛。推进国际产学研用合作高质量发展,吸引更多顶尖海外专家参与中外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为高校开展高水平科研“松绑赋能”,主动配合大科学计划、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扩大高校交流合作自主权,完善教学科研人员持普通护照出国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管理办法。发挥港澳独特优势。依托港澳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的优势,推进双向奔赴,深度融合。推进港澳高校到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等设立新型研究院。推动内地高水平大学在港澳设立国际学术组织和联合研究院。
以贡献为目标,在全球教育治理中发挥引领作用。一体推进全球治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智库服务。推动高校国别区域、国际组织、国际传播智库建设。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建设专业化平台,推动供需精准匹配,加强研究资源建设和共享,培养更多国别通、领域通、全球通人才。坚持实战导向、内外统筹、以才育才,研究打通全球治理人才实践锻炼堵点,有组织、分领域、有重点地依托高水平高校培养未来全球治理人才和教育领域高端涉外人才。巩固拓展数字教育合作新优势。构建“数字底座+公共平台+教育应用”体系,推出数字教育国际合作标准制定、素养提升等工具包,以上合、金砖、中非等平台为重点,拓展数字教育区域合作版图,为建设全球数字教育发展共同体奠定坚实基础。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开设数字教育国际合作专区,通过校校合作、学分互认推动数字教育资源实质性落地,为发展中国家教育管理人员和师生提供数字素养能力提升培训。此外,加快遴选孵化一批教育对外开放品牌项目,建设国际传播平台,构建品牌推广国际传播矩阵,提升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
未来十年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十年,我们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坚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不断为全球教育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报
责任编辑|赵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