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狂飙突进,一方面为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如有利于整合有形的物理空间与无形的数字空间,促进教师、学生、环境、学习内容的多维交互;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人们对智能时代教师地位与角色的忧虑与重思,忧虑的是教师地位会被人工智能冲击,重思的是智能时代教师的价值与作用何在。
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世界,我们必须重审智能时代教育的本质与教师的应变之道。早在1940年,我国著名教育家、社会学家潘光旦就在《宣传不是教育》一文中指出,真正的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承认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智慧,并且具有使用这种智慧应付环境、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变迁,教育的本质并未改变。用范梅南的话说,教育的本质依然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只不过互动发生的场景更为立体复杂,所依托的技术支持更为智能有力。价值观念的多元、媒介信息的繁杂、知识获取的便捷、技术更迭的快速使得教师立德树人这一永恒使命在智能时代更为关键和迫切,也急需教师成为善于利用适切工具开展育人活动的智慧教师。
聚焦真正的深度学习,关注学生的整体成长
智慧教师有着真正“为学生好的动机”,关注学生学科学习,也投身学业之外的多元成长,为学生的健全发展谋得空间。例如,杭州小学语文教师刘老师每天会布置一项特别的作业——让4个孩子轮流写“漂流日记”,记录班级当天发生的真实故事。刘老师会认真批阅,写大段的文字评语和孩子们交流谈心。在这一仪式性事件中,孩子们学会了观察生活、记录童年,不知不觉明白了写作的意义。又如,苗老师是上海浦东一所初中的语文教师,最怕学生只喜欢简单的背诵而不喜欢需要思考的习作和阅读任务。为此,他经常给家长写信,阐明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与需要,力争获得家长的支持。再如,一名师范生说,自己的高中语文老师每周都会写公众号,以化名的方式记录校园生活中观察到的人与事。学生们周末回家后,热衷于拿父母的手机阅读这些文章,并从中推测老师描写的是谁。有次老师记录了一名总趁老师不在办公室时默默帮忙倒垃圾的学生,这件事让大家感慨,老师用心关注着每个人。“被看见”的这名学生后来作文越写越好,成绩也越来越高。这些智慧教师具有“为学生好的动机”,努力弃绝虚假的学习,捍卫自己与学生作为人的创造性与尊严感,把学生视作完整的人来理解、尊重和培育,积极构建正向的、有价值的共同生活,坚持把学生成长最为需要的东西带给他们,呵护与滋养了学生的学习力。
身体力行学科实践,巧妙外化核心素养
通过道德性的专业判断、教学手段和教育策略,智慧教师将理念上“为学生好的动机”转化为“让学生好的能力”,在“以善致善”的专业力量与教育行动中支持学生的成长。例如,前文提到的苗老师,一直坚持带领学生探索语文的本质,他经常精心选择各种文字及音视频材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高语文素养,并通过文学社活动、小记者角色体验等方式,不断锤炼学生的思考力、鉴赏力、表达力。又如,一名师范生谈及自己的高中地理老师时表示,这位老师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难点知识:有时,是通过各种手势辅助的“具身学习”加深记忆;有时,是通过融合丰富材料和学科逻辑的课件拓展理解;有时,是播放《航拍中国》视频,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释涉及的地理现象……智慧教师的教育行动兼顾学科教学的有效性与道德性,兼顾学生的心理逻辑与学科逻辑,在持续的问题解决中,化学科知识为学科素养。
拓展专业视界,融合创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