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谷文昌同志诞辰109周年

政务   2024-10-15 15:07   福建  



去年年底,市委宣传部、东山县委宣传部组织中央、省驻漳媒体代表、市直主流媒体记者和东山县融媒体中心记者,以及谷文昌纪念馆、向东渠事迹展示馆讲解员代表,开展“追寻谷文昌足迹”主题采访活动,并推出系列报道。这篇《从太行之子到东山谷公》,就是《闽南日报》推出的系列报道之一。


从太行之子到东山谷公


太行巍峨,壁立千仞;东山听涛,海纳百川。

这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河南林州,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南太行山东麓、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孕育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精神”,至今沐浴着“太行精神”的光辉。在烽火岁月和艰苦建设年代中,从这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共产党人,谷文昌便是其中一位。

蜿蜒穿行于太行山间的红旗渠总干渠

这是一座绿色的丰碑。在福建东山,谷文昌带领干部群众植树造林、治服风沙,让昔日荒岛变成“东海绿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点赞谷文昌,称他“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是“四有”干部的典范、“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谷文昌纪念园 本报记者 游斐渊 摄

一南一北
根脉相连

谷文昌的生命很短暂,只有六十六载——三十五年在太行山下,三十一年在福建,其中十四年在东山。从河南到福建,从群山向大海,出太行、渡黄河、跨长江、过苏杭、进东山、下宁化……他一路筚路蓝缕、闯关过隘、披荆斩棘,成就了独特的生命厚度和精神高度。

任何一种精神的诞生,都不是无源之水;任何一种奇迹的创造,都不是无本之木。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记者们踏上了寻访谷文昌足迹之旅,从福建漳州来到谷文昌老家——河南省林州市郭家庄村南湾自然村,在太行山脚下,开始一场跨越时空的追寻——聚焦这位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坐标,感悟其坚如磐石的钢铁意志。


主题采访团一行在河南林州市采访期间,参观谷文昌同志生平事迹展。本报记者 沈昊鹏 摄



对党忠诚 初心如磐
——从太行山走来,他坚定听党话跟党走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1915年10月,谷文昌出生于太行山脚下的一户贫苦农户家庭。他的青年时期,正值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下。“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万众一心、敢于胜利;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太行精神,在他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抗日战争时期,谷文昌先后担任林县(现称“林州”)郭家庄村农会主席、林北县第七区副区长,抗日民主政府林北县第七区区长,组织动员群众生产自救自保、捐粮捐款捐物,支援抗日前线,动员进步青年参军闹革命,抗击日军伪军“扫荡”。1944年3月,谷文昌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林北县第七区早期的18名共产党员之一。

在郭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宋喜全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谷文昌故居。这是一间简朴的四合小院,由石砖石墙砌起的石板房组成了一间正房、两间厢房,加上几棵梨树,便是它的全貌。

谷文昌故居 本报记者 沈昊鹏 摄


初心密码,往往隐藏于一些不为人注意的细节。东山工作期间,谷文昌在笔记本上写下两句话——“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在谷文昌的故居里,记者找到了这份情怀和初心的源动力。

屋内,陈列着一些谷文昌南下前使用的老物件。其中,一张已经模糊得看不清字迹的纸片,引起了大家的好奇。站在一旁的宋喜全看出了记者的心思,用手擦了擦陈列柜上的玻璃,说道:“别看这纸上的字不多,可都是谷文昌南下前写的保证书。”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革命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谷文昌和他的战友们迅速投入到新的战斗中。1948年12月,林县县委响应“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号召,动员全县干部积极报名到新解放区工作。远离家乡到南方工作?大家有所犹豫。


动员会上,时任林县第十一区区委书记的谷文昌站了出来,大声招呼:“走,报名去!南下闹革命,咱林县人不能当孬种!”他当即拿出一张烟盒纸,在背面写下保证书:“每人家庭早有准备,家庭不会拖后腿;阴历正月初九早饭集中十区署,保证当天下午报到平房庄。特此保证。”落款为谷文昌以及几个人的签名。

听党的话,就得跟党走
宏伟的目标召唤着太行之子
告别故土
一路向南

谷文昌故居内的展板 本报记者 沈昊鹏 摄


南下后入闽前,谷文昌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第五大队第三中队党小组长。部队原来的任务是接管苏沪杭,由于情况发生变化,上级要求他们随军继续南下,接管福建东山。听说海岛气候湿热,“三个蚊子能炒一盘菜”,很多北方战士犯怵了。谷文昌第一个举手:“共产党员,党说要去哪里,就去哪里。”

何为不忘初心?
何为对党忠诚?
谷文昌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千锤百炼 百折不挠
——在红旗指引下,他始终“干一件成一件”


红旗,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图腾。

也许是巧合,从林州的红旗渠到东山的红旗水库,再到宁化的红旗大队,“红旗”都与谷文昌有着不解之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他以革命者的姿态融入“把红旗插遍全中国”的滚滚洪流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以奋斗者的姿态投入到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浪潮中,让红旗始终高高飘扬。

1958年10月至1961年1月,县委书记谷文昌带领东山群众兴修了当时全县最大的水利工程红旗水库,缓解了岛内群众的饮水困难。

红旗水库 李颖 摄

林州是“红旗渠精神”的发祥地。1960年2月至1969年7月,十万开山者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截断漳河、掘渠千里,修建了被誉为“人工天河”的“引漳入林”项目红旗渠,让410个村庄受益,使60万人口的饮水得到保障。

在采访中,记者得知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往事:因为红旗渠,福建东山和河南林州,经谷文昌的牵线结下了“革命友谊”。

据林州市作协副主席傅敏提供的相关资料,1962年,在红旗渠工程建设“战事”吃紧、后勤供应出现困难的时刻,在东山百姓生活虽有改善、经济仍不宽裕的情况下,谷文昌想尽办法,先后两次向河南林县提供粮食、橡胶轮胎等漳州物资,支援红旗渠建设,恰好实现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引漳入林”。

参观者在红旗渠纪念馆拍摄展出的红旗渠通水庆典照片


林县人民感谢老谷的“雪中送炭”,谷文昌同样被林县人民大智大勇、敢为人先的英勇壮举所折服,多次以林县为例,鼓励号召东山人民勇战风沙、广植新绿。

1969年至1972年,下放到三明宁化红旗大队的谷文昌,再次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带领当地百姓修建出闽西北地区第一座中型水库隆陂水库,让当地农田实现稳产增收。

风展红旗如画,见证着谷文昌千锤百炼、百折不挠的精神特质。

谷文昌的大半生,都在和石子、沙子、谷子打交道。石是太行的石,沙是东山的沙,谷是宁化的谷。他在太行山下形成的石匠韧劲,经过革命淬炼、实践历练后愈发坚韧。无论在哪里、无论干什么,谷文昌都能干一件成一件。


他爱较真,有精益求精的匠心。17岁和长兄跟着老石匠学打石手艺时,从选料布线到下钻落锤,他仔细钻研、勤学苦练,最终凭借着一门过硬手艺在山西长治县黄碾村落户谋生;下放到三明宁化县河口公社红旗大队时,他带领当地百姓广积肥、推良种,实现水稻亩产上千斤,被当地百姓称为“谷满仓”。

他善琢磨,有攻坚克难的恒心。南下东山后,面对“沙滩无草光溜溜,风沙无情田屋休”的荒凉沙岛,他率领东山人民苦战十几载,遍植木麻黄,筑起绿色长城;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他率领全县人民建设“八尺门海堤”、修筑“西陈公路”、兴建后澳避风港,便利内外交通、促进渔业发展,让海岛换了天地。

他敢求变,有改变生活的雄心。在林北郭家庄村时,他带领群众搞土改、恢复农业生产;到东山任职后,他组织成立县第一个电影放映队、潮剧团,兴建城关戏院、县人民会堂和有线广播网。从放牛娃到小石匠、再到县委书记,他遇事肯学敢干,就是要让群众日子过得更好。



实事求是 为民担当
——在漫山木麻黄中,他活成了百姓心中的“谷公”


无独有偶,河南林州不仅有一条河叫“漳河”,还有一个小村落,名为东山底,曾经隶属林县二区。谷文昌曾任该区区长。

进驻该村后,本着对组织负责、对工作负责、为百姓着想的担当精神,谷文昌对土改运动中或“左”或右的倾向进行了纠偏,其工作经验被1948年的《新华日报》重点介绍。

傅敏曾撰文写到:“林州东山底的‘东山’二字,因为土改走进了谷文昌的记忆。令谷文昌没有想到的是,时隔数月,有一个更大的东山,在千里之外的福建漳州将与他相遇,成就了他人生的又一个梦想。也许东山底的‘小东山’,是他走向‘大东山’的一个小序。”

谷文昌(资料图片)

实事求是、不惧风险、为民担当,一直贯穿于谷文昌的从政生涯。

1946年,在土地改革运动划分成分的工作中,上级要求按人口比例划定地主、富农、中农等。林北县第七区所在地石板岩镇,耕地少而贫瘠,即便是土地最多的农户,也就十来亩低产的山坡地。如果把这样的农户划为地主,既不符合实际,也得不到群众的理解。身为第七区区长的谷文昌,没有机械地照搬照套,而是冒着政治风险,结合当地实际,按照粮食产量开展成分划分工作。当时村里产粮较多的农户李会章,距离富农标准还差两斗粮食,谷文昌实事求是、顶住压力,将他家划成上中农。为了表达对区委务实做法的感谢,李会章捐出了自己积攒多年的金元宝,以支持区里工作。

到福建东山工作后,谷文昌走上了更高的领导岗位,但初心不改、底色不变。

解放初期,国民党逃亡时抓走东山岛上4000多名壮丁,留下许多孤苦伶仃的老弱妇孺,他们却被划为“敌伪家属”。谷文昌说:“共产党人要敢于面对实际,对人民负责。”在他的强烈建议和积极争取下,县委决定把“敌伪家属”改为“兵灾家属”。两字之差,一项德政,十万民心!兵灾家属们说:“国民党抓走亲人,共产党把我们当亲人,我们死了做鬼,也愿为共产党守岛。”民心就是这么赢来的!

谷文昌逝世距今已42年,但其生命有涯而精神不死。如今的东山,依然传承着“先祭谷公、后拜祖宗”的习俗。几十年来,全国上下多次掀起学习谷文昌先进事迹的热潮。

如今的“谷公”,不仅仅属于东山,也被林州人民视为精神财富。近几年,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文昌学院、谷文昌生平事迹展示馆等相继落成。在林州石板岩镇苍溪河东岸,伫立在半山腰的谷文昌雕像,静静地俯瞰老家的发展变迁。

在谷文昌生平事迹展示馆大堂,一幅油画将太行山脉与东山风动石艺术性地呈现于一体。本报记者 杨瑞 摄

红旗渠流水潺潺
诉说精神不朽
木麻黄片片绿林
见证丰碑永驻

回望谷文昌从太行之子到东山谷公的人生历程,一部部历史文献,一件件珍贵实物,一个个场景再现,让来自漳州的采访团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形象的谷公。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谷文昌生平事迹展示馆大堂的一幅大型油画——前景是东山风动石,背景一边是浩瀚的东山湾,一边是绵延的太行山,“不忘初心”四个鎏金大字矗立在油画的正中央,熠熠生辉。



来源:闽南日报

编辑:佘珊珊

校对:洪艺辉

审核:林艺英 李江涛

监制:林毓睿

  投稿邮箱:dsxwwcn@163.com



如果你看了,请让我知道

东山融媒
东山融媒立足宣传东山、展示东山、服务东山,由中共东山县委主办,东山县委宣传部主管,东山县融媒体中心承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