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服SaaS根本就不需要KA

科技   2024-10-28 20:24   上海  


KA们既没有那么多大LOGO要拿下,也无法把公司的产品卖出更高的客单价?

编辑|朋湖网


国庆跟圈内的几个老板聊天,聊到营收和成本问题,顺便就说到了KA。


结果没想到,清一色几乎都在裁撤KA团队。而且一聊开,发现各自赛道内也有不少公司陆陆续续都在砍KA。


一句话,成本太高,见效太低。


两句话,2024年跑下来,中国企服都在找开源节流的点,KA终于被重点盯上了。


这个话题我想说好久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主要是因为,可能得罪很多人。


老实说,KA在中国并没有那么高的价值,因为中国企服SaaS这么多年跑下来,就是这么一个现状。


前几年拿到融资的SaaS公司,都在疯狂的扩张KA团队,而且用的几乎都是平移行业内外资大软件公司的薪资标准。核心逻辑是两个:


第一产品还没有成型,对客户logo都很在乎,必须用KA这个级别的销售才能搞定;


第二想搞规模化营收,KA团队批量扩张,就能出去讲收入规模增长的故事。


所有的公司都有一个主观愿望和自视愿景——KA能帮我把客户营收推向一个更高的高度。


2024年,这个逻辑终于被击破了。


毕竟中国企服的KA团队,都是靠融资支撑起来的。现在没有融资,只能自己做营收。那么回头一看,KA根本提供不了更多的价值。


KA围绕的是百万级客单价,这个市场主观客观在中国不存在


对不起,在这个文章开始之前,我就想问问,我的读者们,你们的平均客单价是多少?


我看不见你们举手,所以我给你们先说个数字,你们的SaaS平均客单价,不会超过14万。


这个数据,你们可以去看中国SaaS企业服务的所有上市公司财报,写的清清楚楚。


考虑到中国还有很多没上市的企业服务公司——意思就是,你们收入单价和客户数规模,还不如那些上市公司。


那么,客单价只会更低。


所以我要说出来那个惊人的事实,中国99%的企业服务SaaS公司,在用KA服务平均客单价不超过14万的客户群体。


嗯,我当然知道还有AE团队。那么我又要问了,KA和AE服务的客户数量,能对半开吗?


回答可以的,请联系我,这么优秀的公司,不加入也至少认识一下。


所谓的KA提供不了更多的贡献,完全是因为,产品的客单价问题。


中国企服上一轮的增长,有三个被漠视但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所有的SaaS公司,都在猛烈的扑向大LOGO,因为大LOGO能代表自己产品的实力,也能收获更高的客单价。但这个事情,最后成为了臆想。


第一,百万级别的企业服务SaaS,要提供什么样的产品价值,才能达到CXO的心理预期让他们心甘情愿的买单?或者你单纯看服务品类,财税?CRM?HCM?SCRM?战略咨询?


我可以把这个品类例举下去,但没有意义。在广义逻辑上,这个客单价级别的产品,在中国市场上,没有规模化的可能。


第二,百万级的单子有没有,肯定有,但,一年能做几个?整个行业能做几个?大的LOGO我就算行业前五十吧,中国有多少行业的前五十可以支付百万级别的客单价?扪心问问,也就能盘清楚这个市场规模是多少了吧。


第三,大LOGO甲方们也是聪明人,既然这么多乙方都想做我的业务。百万级别的单子,你们自己竞价吧。最后百万级别的单子也在这种恶性竞价循环里也相继消失了。


我想表达的是,中国企服期待的客均百万单价,第一你的产品力不够,第二有这个支付能力的客户不够多,第三甲方乐视坐山观虎斗看你们内卷。所以这个事情,压根不存在。


然而还有更加恶劣的第四点,很多乙方的KA目标导向是公司规模策略——说大白话就是,面向规模更大的公司,就要卖更多的钱。


从意愿上,这是对的。从结果上,还是不成立。


一个单一的品类SaaS,无法通过客户规模卖出更多的收入。因为公司规模,不代表SaaS应用规模。如果按人头算,这个数字就变成天文数字的博弈,最后还是无法实现。


反之,规模更大的公司,议价能力是更强的,结合第三点,最后这个单子变成了——你想要收入还是拿LOGO,最后自然也妥协了。


其实中国企服的上市公司领头羊们,也在财务里把这个事情说明了。结论就是,KA们既没有那么多大LOGO要拿下,也无法把公司的产品卖出更高的客单价。


这就尴尬了。


中国企服SaaS是个基于PLG的市场,KA没有土壤


当然,这不怪KA,这是中国企业服务的市场环境所决定的。


中国的企业服务搞到现在,其实形势是越来越明朗的。


去年很多人做企业服务SaaS科普,把海外的SLG、MLG、PLG概念搬过来,显得很专业,也想对号入座划分个档次。玩了这么久,我想大家都应该知道这个事实了——中国其实只有PLG和MLG。


MLG是谁呢?大厂的产品,都是MLG。


比如钉钉、企微。本质上甲方不知道这些东西有多大用处,但是听说大厂出的产品正在力推,同行也在谈论这件事情,所以肯定是想去看看,到底有啥用,害怕自己落后,害怕自己没用上。


MLG在这个时候就成立了。


PLG呢,就是打工人自己源发想用的产品。比如打工人肯定都要买WPS会员的,因为写PPT需要用模版。打工人也要用向日葵的,因为这是IT运维岗的必备工具,还要付钱用起来才会更爽。搞公众号的都要买蚁小二的,因为同时可以管理那么多新媒体平台发稿。总之,什么东西能帮我干活儿,我就买什么工具,只要能提高效率。


SLG呢?


对不起,我坦白讲,一个都没有。


SLG在国内是个伪命题。


第一,一个没有高客单价的产品,销售有什么动力去卖?

第二,一个需要销售强力推动的SaaS,它真的有用吗?

第三,还需要销售去推动的产品,跟MLG和PLG效率比,已经非常低了。


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SLG的定义里就存在的。SLG虽然换了个洋概念,但它本来就是IT信息化普及初代的旧酒。试问什么商品一开始不是靠销售强卖出去的。SLG/MLG/PLG在业务逻辑上,本来就是递进关系,随着互联网和信息传播的基建完善,MLG和PLG一定会逐步取代SLG。


在海外,我认为这个模式是成立的。最近SAP在裁员了,但你要知道,SAP不包含实施费用的客单价,是什么量级?再往前一点,海外那些大有品牌客单价能够达到百万元、千万元的ERP产品能在中国卖的出去还能落地,是因为销售让他们卖出去?还是中国为了满足WTO的政策强制准入要求才导致他们在国内被天价买单?第三点的海外镜像我不展开了,Salesforce的增长到底来源于什么,看看财报就知道。


我一直很反感对国外SaaS概念的生搬硬套,因为中国企服和海外SaaS,根本是两个逻辑完全不对接的行业和市场。


KA这个概念的引入,就是随着IBM、SAP,乃至Salesforce、Workday等大型软件SaaS公司的落地产生的。但你看看IBM和SAP随着政策和中国IT信息化的二十年后,现在还有市场吗?他们没有市场,是因为在现在更好的付费环境下产品不够好KA不够多吗?Salesforce就更不用说了,全球第一的SaaS公司在中国两进两出,KA起到了任何作用吗?


我记得很多人都嘲笑Saleforce在中国绝难落地——我不认为是产品的原因,我相信没有任何一个CRM公司的产品比Salesforce还强大——那不就对了嘛,还是客单价嘛。除了外企,还有谁必须要在中国用SF,是嫌弃中国的CRM太便宜吗?


客单价、业务价值、政策模式都不支持SLG在中国的孵化土壤,那么KA到底有何用处?


toP模式的导向,KA会越来越弱化价值


上一次我讲了,toB的生意,在中国最好的形态是toP。


很幸运,这个模式已经逐步得到了验证。


最新的一个例子,是钉钉。可以看看钉钉在干什么?上上次开发布会说我要转向中大型企业策略,上一次再开发布会,立刻就推了钉钉365,把自己最引以为豪的AI功能,做成镰刀去收割toP的会员费。


钉钉不笨,学的是WPS。事实上,你们可能很难想象,WPS是有toB团队的,只是这个团队太神秘,以至于大家根本不知道他的存在。但逻辑先理清楚,WPS是因为toP会员模式的成功,才让toB业务没那么突出。


用户打开抖音,对WPS会员广告的兴趣,应该远超过各种表单——这不就是最简单的效率问题嘛。现在大家都讲ROI的,什么投放最有效,什么投放最能量化结果,什么投放最能覆盖更多人群,大家在业务上会做出自然选择。后续你可能会看到钉钉365的广告出现在抖音快手,我想这只是时间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toP模式的有效性导向,会让企业服务SaaS从产品和商业模式上都做出相应的改变,那么大船掉头后,KA还有更大的价值吗?这个疑问,可能很多从业人员又要喷,因为这是行业饭碗的问题。但整个中国企服SaaS的老板们也会想,怎么活下去、活的好的问题。


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WPS的母公司金山办公在2023年收入45亿,订阅收入36亿,净利润13亿。这些数据都是公开的。而另外一方面,toB模式的公司上市以后,我不点名了,收入都在10亿量级,而且毫无意外都还在陆续亏损,能讲出亏损收窄的故事,都已经算是天大喜讯。金山努不努力我不知道,我相信这些toB方式的中国企业服务SaaS公司,应该不会认为自己不够努力。


归根结底,商业模式的本质,我想会让中国企服SaaS开始新一轮的思考。钉钉的第一步,一定会点燃更多的同类,toB KA的价值,应该会在这个过程中,越辩越明。


拭目以待。




朋湖网
科技产业信息资讯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