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波导演现场和你聊聊“⼀和多”的创作故事

文化   2024-09-14 22:00   江苏  

在6月30日《小园林》的现场,周洪波导演来到南京,我们在映后交流的时候就提到了他的新作纪录电影《一和多》入围了今年FIRST青年电影展主竞赛单元。随后在8月8日《一和多》导演见面现场,遥远而神秘的青海玉树高原,一场关于声音与梦想的寻觅之旅悄然启程,这便是纪录电影《一和多》所呈现给我们的非凡画卷。导演周洪波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将这场寻找好声音的旅程演绎得既真实又充满诗意。两部纪录片挤进暑期档,其战况之惨烈是可以想象的,即使我努力返场但全市依旧0排片困在暑期档中的两部纪录片。中秋小长假将至,当我试着再次向周洪波导演发出邀约的时候,他斩钉截铁的说:“后窗的影迷们必须重视”,为此我选择小长假第一天(9月15日)下午再次组合《小园林》+《一和多》连映官方海报+票根人手一份导演映后现场交流,全南京仅此一场,恭候诸位









《小园林》+《一和多》

导演 周洪波 交流专场

9月15日(周日)

13:00-14:35 《小园林》

15:00-16:52 《一和多》

16:52-17:30    导演映后


票价:40元/人/场

             60元/联映两场套票


银兴菲林影城(老门东店)
地址:秦淮区老门东上江考棚16、18号


报名方式:扫描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

放映员:高达

采访:段昕彤编辑:张汩


凹凸镜DOC:您最初接触到这个项目的契机是什么?是什么打动了您决定加入去创作这样一部影片?

周洪波:我觉得缘起其实蛮重要的,应该说前面有几年,我一直在解决试图一个困惑,我为什么要拍纪录片?很多时候拍纪录片可能是工作驱使,但如果只因为工作驱使的话,它就不那么有价值;而且我们去拍摄别人,某种程度上是去整理别人的生活,然后形成自己的片子,我凭什么去拍摄和整理别人的生活呢?那么这种整理的目的又是什么?也就是说拍摄的正当性在哪里?它涉及到一个很长时间的自我拷问和自我怀疑,我甚至有时会延伸到我活着的价值是什么。

经历了很长时间学习和调整,我意识到,我的拍摄和他人的被拍摄是处于一个整体当中,我们是一样的存在,彼此在本质上的同一。因此我才有理由去拍摄他们,并且获取他们的生活意义,以及去推广给更多的观众。也就是我、我拍摄对象、观众三者之间是一体的。在此之上,我觉得我拍摄纪录片才是有必要的。

在理清这些关系之后,我碰到了《一和多》这个项目。制片人告诉我,他们想要去寻找藏地爱唱歌的小朋友,去组成一个合唱团唱歌,去讲这样一个故事,问我愿不愿意去加入。其实我过去的拍摄地经常是江浙沪地区,开玩笑地说,我是个包邮区创作者。藏地的拍摄并不是我的舒适区,我仅仅只是在2016年拍摄纪录片《雪豹》时探访过那里。


那次经历对我来说有一种非常大的震撼,我第一次从城市、从平原、从汉文化被放置到一个非常辽阔的天空、高原里面去观察人、观察生活。但因为上次的主题是拍摄野生动物,拍完后我意犹未尽,我向往去深入地了解这片高原上生活的人、向往与他们构建更深的链接。所以制片人和我沟通的当晚,我就决定加入了,我抱着一种想与更遥远的人交流和获得不同感受的心态再度前往高原。

凹凸镜DOC:《一和多》这个名字是否与您对于拍摄纪录片的想法和状态有关系呢?

周洪波:关系特别大,因为《一和多》这个名字是在拍摄过程当中蹦出来的。我们选择了一种非常简单的拍摄方法,在拍摄的过程中,我们也一直强调镜头的语言不能是猎奇的,而且不能过度地去渲染这个地方多美好,不能将它制作为明信片式的展览。

有一天在玉树囊谦的吉曲小学,我们拍摄完一组小朋友的唱歌,那天的几个小孩唱得特别的好,有一个叫昂旺达曲的小孩,他的歌声将在场的好几个老师听哭了。那天傍晚我在小学操场漫无目的地走路,激动地想着为什么我们会被打动,突然哲学里所说的“一和多”一下子就冒出来了,我觉得这个电影的名字只能叫它莫属。


这些孩子的声音和他们的脸庞是那么单纯,它所以能击中我们,不是因为我们没有拥有过纯粹,相反,我们曾经完整地拥有过,但是我们在生活的奔劳中,渐渐地失去了它,甚至已经被遗忘。孩子们用质朴、纯粹的歌声,在唤醒我们沉睡的记忆,那就是简单如“一”,这个“一”,将我们碎片化生活的“多”,全部都还原了。我们为它所打动,其实也是在发现清澈的自我的过程。


另外,从时间上,孩子们站在这里,并不是孤立的。他们带着古老的文化、宗教和生活方式,站在我们面前唱歌。甚至,他们的生命本身,也是接续着前人的轮转。这个“一”,是面对藏人的过去以及未来的“多”。这一点,片中那个藏族的清洁工阿姨,用她的劫后余生的生命体验完美地做了解释。

凹凸镜DOC:《一和多》这个名字确实如您所说,很简单,但能给观众很多去联想的空间。除了在名字上的哲学考量,影片中有很多美学和哲学意味强的画面,为何想要呈现这些画面?

周洪波:我觉得有两个原因,一是主观上对异域时间的认识,在近4000米海拔的高原上看世界,时间变得非常悠长。我们想要呈现这种悠长,于是确定了要极简的方式去呈现。其实最初我们只考虑了到学校拍摄,以小朋友唱歌为主要视觉,方法是有自我束缚性的拍摄,沉浸式凝视这些孩子。但这个影片的有意思在于它是自己延伸和发展。源于老师们家访的任务,我们的拍摄又从学校走向家庭,我们将务求简单的风格也延续过来,但是增加了空间流动性,将藏民的生活更丰富地呈现出来。


还有一个客观性的原因。拍摄组其实都不来自高原,因此我们不是那么善于奔跑,善于挪腾机位的。之前在拍摄雪豹时,我们为了寻找它的踪迹,每天在大山里跋涉,剧组特别的劳累。我跟摄影师赵礼威说:“你们少跑,第一天兴奋跑多了,你第二天高反,第三天你就躺平了。”这个客观原因也决定了我们要用简单的手法呈现它的丰富性。

很有意思的一件小事是,拍摄的那段时间我们每天晚上全剧组都会聚在旅馆的一个房间里,坐在一块儿观摩阿巴斯的电影,看《24帧》、看《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等等,集体理解怎么样从简单里面获得丰富,这个学习过程也对我们有很多帮助。

凹凸镜DOC:所以整个结构它其实不是线性的,它有抽离、跳脱,也有很多的延伸,它并非完全是设计好的,而是在拍摄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出来的。

周洪波:对,我觉得是这样的。学校部分的风格是一种设计,它必须是这样呈现。家庭的部分是逐次展开的,歌者桑公的讲述甚至是始料未及的,他是我们的司机和向导,但是我们过去从未能了解过他的故事,山路遥遥,在车上闲聊的过程中我才得知他的人生故事和歌声如此息息相关,他给予了我们另一条线索,我就非常临时地决定也要拍摄他,他进入我们镜头里面也是一个很自然的惊喜。

凹凸镜DOC:影片主要是关于合唱队的选拔,场景、内容可能相对单调,会担心稍显无聊吗?在拍摄和剪辑上有做例如口述史或戏剧化等等的处理吗?

周洪波:其实没有想过做口述史或者戏剧化的处理,这个拍摄和剪辑的设置几乎是源于我内心的很强烈的感受。实话说,我喜欢纯粹的观察,尽量排除自我之镜的观察,或许会导致单调。但是我相信,只要真诚表达,一部电影总是能抵达到懂得它的观众那里。

但我还是决定要用有些单调的方式去呈现孩子们的歌声,我觉得这些歌声不需要任何手法,我只是纪录者,他们唱出来的时刻被完整地纪录下来,已经足够让人受到感染了。在初剪过后,剪辑师廖庆松老师和高鸣加入进来,我已经做好了他们会改变这一结果的准备,但他们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廖庆松老师说,他慢慢地完整看下来之后,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确定是哪个瞬间,他感觉到他的精神被洗礼了。这些单一的画面叠加起来产生了一种很强大的力量,我们相信这种力量是可以感染到观众的。

凹凸镜DOC:作为观众,我个人看完后也感受到整部电影像是雪山上的泉水一滴一滴落下来,不知不觉就走进电影中了,眼眶就红了。我们继续聊聊拍摄的过程。在这趟拍摄的旅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自然、语言等等的困难?

周洪波:最大的障碍首先是拍摄计划的安排。因为玉树自治州地域广袤,从这一家到另外一家,通常都需要翻山越岭好几个小时,抵达之后只能拍摄一点点时间,就要往回赶,否则在天黑之后回去很可能会迷失在高原上。这就要求我们在现场拍摄时五感全开,全神贯注拍摄发生的一切,去拿到高质量的素材。还有就是前面提到身体的情况,高海拔很容易引起高原反应。

另外在语言方面,确实会存在问题。过去我看伊文斯分享他的拍摄经历,他提到过拍摄中国的纪录片时一开始会感到害怕,不知道没有语言的沟通怎么去拍摄,后来他理解到,他可以通过观察被拍摄对象的面孔、聆听他们说话的节奏去感受他们在说些什么,再结合现场的环境,一种新的沟通就形成了。

所以我们也是这么做的。在学校的拍摄部分大家会尽量说普通话,翻译也能及时和我、和摄影师沟通。到藏民家庭拍摄时,沟通就变成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语言交流根本不可能,我和摄影师来不及听翻译说的,就必须要沉入现场的感受中,去感受他们的语言结构、家庭关系结构,去观察他们的眼睛朝哪看,他们的呼吸停顿,然后去进行及时的判断和跟拍。

要特别感谢德格才让,他作为声音监制,帮我们把所有孩子的歌曲都梳理了一遍,让我们从茫然中了解了很多藏歌的来龙去脉。而且他为电影设计了很多的声音,这些声音有些是藏语来表现的,增加了特别的氛围感。片尾的藏语歌曲,也是德格他特别为本片制作的。


凹凸镜DOC:在学校的拍摄和剪辑部分,其实选合唱团时来了很多同学,在最终的呈现时是怎么选择画面的呢?除了音乐的版权之外,还有其它的什么标准或是原因吗?

周洪波:这个其实很难选,我们拍摄的时候一天可能就拍了一两百个人。拍的时候很累,选的时候其实就更累了。我一开始的选择方法是一个一个地看完,但看到后面就忘了前面,娃娃们的脸都重叠在了一起,这个办法完全不行,只好重新来。我的第二种筛选方式是:快进着看,凭感觉,用直觉的第一印象标记出一些孩子;然后再全部盲听,用听的第一感觉留下一些孩子,这两次选择的画面里有重复的、并且版权许可的,就是最终剪辑的画面。怎么说呢,某种程度上是我的挑选,其实也是借助于我和拍摄的孩子们之间的心灵互通。


凹凸镜DOC:回到影片的部分。影片承载着一个比较重要的意义,关于生命和希望。而您的处理方法是非常平静的,像是聊家常一样的,影片如何平衡与自然地展现过去的伤痛与现在的希望?

周洪波:其实我在拍摄过程中总是会被感动。他们对于死亡和新生的聊天是非常自然流露的,在聆听他们对死亡和新生的观念时,一种很强烈的神性包裹了我,它不止是个体的自由意志,更是一种集体的精神。谈论这些的人,他们不是哲学家,他们不是专业的学者,而是天然地和天地对话,和灵魂对话的人。死亡于他们而言是必然之事,是不值得惧怕的,生命中的不幸他们无比平静地接纳。这种生命观传递到他们的生活中,再在歌声中被传颂出来。

我很感动,但这种感动必须用克制的镜头语言去表现,我们要用更大的空间能量去匹配他们讲出来的话语。

凹凸镜DOC:在影片中,孩子们的歌声不仅仅是音乐本身,更承载着怎样的文化与历史意义?您希望通过这些歌声传达给观众怎样的信息或情感?

周洪波:歌声能传达出来的部分其实真的很多样和复杂。这些歌声其实是对当下的藏文化的生态的一个完整的展示,也隐约透露出一个困境,传统的山歌被选择演唱的不多了,更多的是流行歌曲,那么传统的保存和传承又该怎么办?

我们做这样一个纪录片,努力向人们传递情感和思考,这可能是人类学纪录片存而不论的一种方法。拍摄者当前还没有能力去提出解决方法,但可以通过影片给观者提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空间。

监制梅峰说这部电影的表面线索是寻找,但它的内在是关于灵魂的安置,我觉得他说得特别好。

凹凸镜DOC:最后想请您从导演的角度向大家推荐一下《一和多》这部纪录片。

周洪波:我想说,这是一个用清澈的歌声来展示高原上藏民族的丰富生活的电影。


我想我们是生活在一个整体的世界里,当我们的生活被技术社会一点一点分割成无数个琐碎的工种、程序或者生活方式的时候,我们其实是被割裂的。在我们很少想起我们本是属于一个整体的时代,我希望观众在看《一和多》的时候,能感受到片刻的自然和平静。在简单中感受到丰富、在丰富中体会单纯,感受到我们彼此之间的链接,感受到我们几乎要遗忘的,属于我们的整体性。

凹凸镜DOC:影片中的大地上,有很多人唱了很多歌,很多的歌声汇聚到一起,成为了一个自然的声音,我们为这个声音感动。谢谢您,期待《一和多》的上映。


导演 周洪波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班。他先后拍摄了几十部纪录片和多部故事片,并走过各种国际电影节。


2014年剧情片《冬蝉》入选戛纳国际电影节展映;2006-2007年纪录片《董家渡》入围荷兰阿姆斯特丹电影节和法国FIPA电影节、中国纪录片协会最佳导演奖、入选2006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单元;2004年《绛州锣鼓》获得亚洲电视奖突出贡献奖,同年获选美国Discovery频道亚洲新锐导演。


曾担任Discovery中国频道“亚洲新锐导演”选拔评委和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复审评委。




影片简介

《小园林》

导演: 周洪波 / 卢震宇

类型: 纪录片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24-06-27(中国大陆) 

片长: 95分钟


剧情简介:

假山石、古亭台、奇花和异草,营造布局,方寸得天然。这是每个苏州人的造园梦想。蔡家、王家和纪家,他们把自己毕生的财富用在建造自己的一座梦想园林上。呕心沥血,园林渐渐呈现出它的隐逸之美。但发生在园林的日常生活之中,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危机。

《一和多》

导演: 周洪波

类型: 纪录片

语言: 藏语 /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24-08-08(中国大陆) 

片长: 112分钟


剧情简介:

影片讲述一次选拔,也是一次旅程和一次发现。一辆汽车在青海玉树高原上缓缓前行,车内乘坐着寻找藏族儿童好声音的导师们。他们深入雪山遍访学校,在那些质朴纯真的孩子们中寻找最具天赋潜质的声音……高原四季轮转,生命勃然延续,回荡在万物生长中的歌声永恒。


获奖情况:

第18届FIRST青年电影展  (2024)

竞赛 最佳纪录长片(提名) 周洪波


购票信息


活动为非盈利性影迷活动
欲参加请提前报名,请勿无故缺席
《小园林》+《一和多》·导演交流专场

时间
2024年9月15日(周日)

13:00-14:35 《小林》

15:00-16:52 《一和多》

16:52-17:30   导演映后


票价:40元/人/场

             60元/联映两场套票


银兴菲林影城(老门东店)

地址:秦淮区老门东上江考棚16、18号

购票扫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购票成功后凭身份信息去现场取票

官方周边送出

注意

事项

本次活动实名制购票,购买时请正确填写手机号码;
提前30分钟至前台核对身份信息后取票,座位先到先得;
活动中禁止使用任何自发光物品(如电脑、手机、手电等),禁止屏摄、大声喧哗。原则上我不提倡任何干扰他人观看的行为,欢迎观众对相关行为举报,我会在核实后统一计入黑名单;
迟到的观众请勿使用闪光灯,迟到 30 分钟以上禁止入场;
购买参与凭证后,若非活动取消,因票券特殊性质,概不退换。票务转让请自行处理。


—END—


点击下方图片,阅读近期文章

CIFF停办 | 为所有与时间抗争的人 | 灵魂大保健

骡子 | 舒浩仑 | 微醺之夜 | 雎安奇
春江水暖 | 一张绝版照片 | 魔童哪吒
巴赞与萨特 | 张献民和爱的鄙视链 | 徐童
张律 | 过春天 | 大卫·汤姆森 | 亚洲腹地
奥丽芙·基特里奇 | NETFLIX | 邦德25
张献民老师的十荐 卫西谛365天电影写作计划完成

后窗
后窗放映:专注文艺电影推广运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