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中德合作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开设20周年,从第一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至今,除了常规的志愿者服务,他们的师生每年都要来进博会开展现场调研和深度参与服务,还派学生参加会展新闻报道实习。11月8日在第七届进博会现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展与传播学院院长王春雷在接受中国经济网采访时表示,进博会为会展和传播专业的研究与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素材和国际课堂。
会展中国:您是第几次来参加进博会?请以会展专业学者视角,谈一下进博会对中国在新时代对外开放中的作用。
王春雷:这是我第六次参加进博会,仅一次因为出差错过。我对本届进博会的总体印象可以用“国际化”、“创新”、“合作”和“绿色”等几个关键词概括。进博会不仅展示了全球多个领域最新的产品、技术和服务,也体现了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和对国际交往与合作的重视。
举办进博会,首先是我国扩大开放合作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面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在进博会的四大功能中,不仅包括开放合作和国际贸易,还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升级、区域协同发展,还有国际间的人文交流。
第二,我比较关注的是针对进博会特殊开放政策的常态化安排。今年国家层面提出要进一步开放超大规模市场,落实好给予最不发达国家零关税待遇等,都是非常好的开放举措。非常期待进博会上的特许审批等政策能够进一步常态化,以促进更好地对外开放与合作。
会展中国:您认为进博会举办七届以来,对中国会展业有哪些影响?
王春雷:首先就是提振信心。应该说进博会的连续举办,使全世界对中国持续推进对外开放的信心提高了。第二是会展从业人员对整个行业的信心在进博会当中也得到了提升。还有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因为进博会的连续举办,也会提升对会展业的认知。第三是对会展多个方面的引领和示范,如进博会在会展项目管理方面,也为会展运营管理积累了高标准经验,特别是在绿色化安全管理、城市对重大活动的综合性保障等方面,应该说也树立了标杆。
会展中国:您所在的高校参与了进博会的哪些工作?
王春雷:我所在的会展与传播学院,目前主要的专业有会展经济与管理和活动管理、旅游管理以及新闻学,还计划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这些专业都能在进博会的会展运营和传播活动中得到应用,所以说进博会对于我们整个学院的老师和同学来说是一个非常巨大的舞台。他们参与的角度也是不一样的,进博会对我们学院各专业的老师都是非常好的研究题材,无论是从服务国家战略,还是具体到观众体验的改进等方面我们都可以有很好的选题。对于学生来说,一个这么好的会展国际化舞台就在家门口举办,是非常好的学习和实践机会。
会展中国:您是否认同会展具有“乘数效应”的说法?
王春雷:我非常认同会展业具有“乘数效应”这个说法,就像会展业以前提的1比9效应,或是现在有观点认为是1:N等效应。其实“乘数效应”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是指会展活动举办所带来的间接和诱发效应。所以,除了会展业本身的直接经济效益,我们还应该关注它对相关产业产生拉动作用,提升城市形象、促进文旅结合,以及推动社会文化的交流等方面。我觉得,在这些方面,可能是会展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进博会可以着力提升的一些方面。
会展中国:你们是否对会展“乘数效应”有相关的研究?
王春雷:关于进博会甚至更大的会展业的“乘数效应”课题,还有进博会溢出带动效应,我们学院的团队一直在关注。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第一是用持续的研究为放大包括进博会在内的会展业的“乘数效应”建言献策。因为我们学校有专门的经贸直报站,我们会把相应的决策咨询研究成果提交给相关部门,如2021年我们承接了上海市商务委委托的一个进博会溢出带动效应的专项研究,并提出一些比较便于落地的政策建议,也获得了上海市相关领导的批示。同时我们也围绕会展业的经济影响,给南京市贸促会、浦东新区商务委等机构做了相应研究。总的来说,在这些研究的过程中,多方印证了会展具有独特的“乘数效应”。
第二个方面就是我们积极拓展会展的综合价值。这几年无论是研究还是本科生的培养方向,除了侧重于商贸类的会展活动,我们还和一些街道、社区合作,这些参与和研究体现了会展活动的社会价值。
希望未来进博会能持续优化展会体验,加强数字化转型,丰富创新产品,强化后续服务,包括搭建好线上线下联动平台等,进一步扩大进博会包括整个中国会展业的国际影响力。当然,我更愿意看到的是进博会的一些成功做法能够更好地辐射或者影响到我们中国会展业。衷心祝愿进博会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