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成为光!与国家卓越工程师面对面!

科技   2024-11-06 19:20   重庆  


“面对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我们应该怎么做?”“未来工程师,需要具备哪些素养?”“今天我不讲话,把宝贵的时间留给青年学者。”“机会难得,大家直接问问题。”10月31日,在由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中国科协科技传播中心、北京市科协、北京科技大学等共同组织举办的“科学家精神百场讲坛——国家卓越工程师进校园”首场宣讲报告会上,在读工程硕博士代表抛出工作、科研、就业选择、职业发展中遇到的困惑,报告主讲人、“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获得者、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苏权科逐一解惑,以实践促知行合一。

搞研究既要向前看,也要向周边看


“从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要在伶仃洋上建一个跨海通道的设想,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三十四年。为什么要建这么一座桥呢?一是给珠江东西岸建立连通,使这个产业能够互补。另外呢,给香港找一个进一步发展,往珠江西岸辐射,包括往粤西地区辐射的这么一个腹地。在伶仃洋上建立这么一座桥,对中国经济发展很有必要。”报告会上,“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获得者、中国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苏权科用生动通俗的语言和丰富翔实的图片,向现场200余名师生回顾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背景、建设中的关键技术突破、遇到的工程难题及取得的创新成果。


在题为《工程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的主题报告上,苏权科教授分享称,面对前所未有的工程挑战,团队坚持创新驱动,在沉管隧道、人工岛建设、海上装配式桥梁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不仅为大桥的顺利建成打下坚实基础,也为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工程领域树立了新标杆。


“科学家精神百场讲坛——国家卓越工程师进校园”报告会现场。


“要学会利用资源,有些问题我们可能不熟,但是他们冶金行业的人可能很容易解决,另一些问题到了航天行业,或许就更是手到擒来了。”苏权科说,学习不光是学习本行业的经验,还要整合不同行业的经验解决问题,这样的案例有很多,“向前看,也向周边看。”


从事工程研究

技术创新外还要善于借力

“我研究的理论模型在企业项目中验证时,不管怎么优化,与实际数据总是有10%的误差。”带着理论到实践的坎坷,北京科技大学工程博士生马炜师直言自己的困惑:年轻工程师理论知识不饱满、缺乏经验借鉴,除了理论学习,如何才能在关键时刻迅速形成有效解决方案?


“先进的研究成果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往往不太顺利。”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副教授刘超则抛出成果转化的固有难题:标准制定落后于技术发展,导致工程各方“不敢用”,一些前沿研究被搁置在论文中。



面对年轻工程师的共性问题,苏权科十分理解。他启发年轻人将视野跳出单一领域,用合作思维思考问题,要有跨学科、跨部门、跨领域的视野。“一个产品从实验室到应用确实需要很长时间。在一个特定领域中没有人做过的事情有很多,先判断能不能做,如果打定主意要做,就要善于借力、善于学习。”苏权科坦言,“先进的研究成果在实际工程现场应用时往往不太顺利。我们设定一套试验,把实际环境下的典型场景呈现出来,并邀请相关部门进行测定,通过实验结果证明创新技术是没有风险的。港珠澳大桥成为世界一流工程就得益于粤港澳三地合作。”


工程师干的事儿,目标要高远


面对青年学者普遍面临的职业发展困惑,苏权科勉励道,工程师的职业就是要做没有的东西,不要惧怕困难,而要迎接困难,因为只有难的东西才逼着人学东西,不断创造价值。



事实上,港珠澳大桥筹建伊始,是希望通过招标交给国际承包商完成。不少人认为,建造国际一流水平的大桥,中国工程师难以胜任。


“我们硬是不停地干,用心地做,最后把我们做的方案跟国际工程师做的方案进行比较,才争取到了以我们中国工程师为主设计施工建造港珠澳大桥。”苏权科说,这个事整整干了7年。


“咱们的惯性思维是早点完成,简单一点,容易一点把事办完,但如果这样,即便桥长达到了世界第一,国际上仍然不认为它是科技创新最好的。”苏权科勉励道,工程师不能把事业越变越简单,一定要把目标往高里定。



正是这样的情怀成就了港珠澳大桥120年的设计使用寿命,以及对于16级台风8级地震的抵抗能力。


如今,港珠澳大桥建造完成。苏权科进入香港科技大学担任教授。他仍旧在不断挑战新的目标。“之前的目标实现了,国家还需要发展海洋产业,例如海底采矿等,我想把自己在工程中的经验传授给大家。”苏权科说。


“另外,咱们的新技术是不可替代或性价比优势显著的。”苏权科举了港珠澳大桥上不锈钢筋的例子,他们团队研发的创新技术不仅不会影响大桥寿命,还降低了建桥成本。


卓越工程师进校园活动

将陆续在全国展开


真问题和真答案交相衔接间,报告让在场师生意犹未尽。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吕昭平表示,青年工程师带来了实践真问题,苏老师给出了真答案,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与科学家精神的碰撞让高校对国家工程师培养目标有了更深的理解。


工程师是推动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的重要力量,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此次“科学家精神百场讲坛——国家卓越工程师进校园”专场宣讲报告会走进北京科技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与未来工程师面对面。近年来北科大以科技创新、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结合行业发展和科技强国、制造强国对卓越工程师的需求,正全面推进“一生双师百企千人”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改革,着力强化有目标有组织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



据悉,“科学家精神百场讲坛”系列活动后续还将陆续在全国开展,邀请一流科学家和卓越工程师走进校园、院所、企业、园区,弘扬科学家精神,讲好科技创新故事,推动青年科技工作者从卓越的“成功密码”中感悟精神的力量,跑出青年科技工作者“这一棒”的精彩。



(文章综合《科技日报》、光明网等媒体信息)



来源丨中国科协之声

编辑丨肖咸秋

一审丨杨帆

二审丨柯昱朱

重庆市科协
打造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架起沟通联系桥梁,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建设科技工作者共同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