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强非遗开发大动作!带你了解指尖上的羌文化→

旅行   2024-11-09 12:32   陕西  

  悠悠汉水,源头羌州。3000年的悠久历史,宁强县多元共生的文化催生了羌绣、羌编等丰富灿烂、特色鲜明的羌族文化和民俗文化,成为文化融合演变的生动实践样本,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近年来,该县以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阵地,积极探寻传统手工艺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丰富羌文化发展内涵、挖掘非遗资源开发潜力,陶艺、漆器等一批羌文化产业项目发展规模逐渐壮大,初步形成了羌文化发展的产业集群高地,让这份“指尖艺术”变成了可增收致富的“文化产业”。

▲今年5月,宁强县羌绣、羌编文创产品畅销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黎德华 摄


泥巴玩出“羌”花样



  “准备开窑!”

  凌晨1时,经过12个小时的烧制和等待,汉中秦熙禾陶业有限公司迎来了最新一批双耳羊头酒壶出窑,小口大肚的憨厚造型,表面附着深棕色光亮的釉面,含有羌族文化的特色羊角头图腾,让这个器具平添了一丝浓郁的民族色彩。

  “之前,我在羌博园里看到镇馆之宝是这个形状,就想着能不能把这个图案复刻到陶艺中,制作成装酒的器皿。”该公司负责人彭加荣说,经过前期多次调整图案,酒壶已基本还原了历史记载的纹饰和形状,这也是他从事陶艺行业这么多年来,第一次把羌文化元素与陶文化具象化结合起来。

  陶器最讲究的就是原材料——土。该县是汉水之源,泥土中含有丰富的氧化铝及微量元素,其质细色正、可塑性强、烧结性能好,是陶器的绝佳原料。在宁强制陶历史十分悠久,陶艺在这里不仅是生活之物,更是羌族人民情感的寄托与文化的传承。

  择一事终一生。长期以来,彭加荣不断探索陶艺新领域,2021年,他看中家乡便宜的厂房租金和优惠的物流政策返乡创业。今年,他将现代科技与羌文化元素巧妙地结合,以全新的视角和手法创作出兼具传统羌族韵味与时代特色的羌文化茶具、酒器、笔罐等系列产品,让羌族陶文化产业驶入快车道。

  随着企业发展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本地老手艺人前来务工。今年50岁的石秀荣正聚精会神地修坯,20余年的制陶经验让柔韧的泥团在她的手上格外“听话”。只见她用泥打子在泥团上敲敲打打,不一会泥团就变成了平整光滑的泥条。“手艺活比农活干起来轻松,每个月还有4000多元的收入,我挺满意的。”她说。

  3年多悄然过去,彭加荣逐渐把泥巴玩出了“羌”花样。目前,他的公司年销售额突破400万元,对未来他信心满满:“目前我们正在申报县级非遗,后期还要设立羌族陶艺培训班和研学基地,打造羌陶品牌。”


描绘“漆”彩瑰丽生活



  在宁强县云中羌寨文创商贸有限公司的一间工作室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漆器茶具、餐具、文具及工艺品摆件,上面描绘着各种羌文化元素图案,器物漆面光泽圆润、气韵生动。

  2015年,从事农特产品销售的熊永磊因经常与农户打交道,了解到当地具有丰富的漆树资源,便萌生了发展漆器的想法。“宁强本就是秦巴山区生漆的核心产地,这么好的自然资源,不正适合打造漆器文化吗?”抱着这个想法,熊永磊行动了起来。

  2021年,公司成立了。起步阶段,熊永磊每天让手艺人勤加练习制作漆器。陈至红本是民间有着制作漆器经验的工匠,在经过专业培训和练习后,现在主要负责漆器纹理描绘和漆料调制等关键环节,同时,他还教导带出了不少徒弟,现在公司的8个手艺人都能独当一面。

  线下生产一片忙碌,线上也开足马力销售。

  “还有3单就没有库存了,想要的家人赶紧下单……”

  前不久,熊永磊网上直播店铺上新了漆扇、漂漆手机套、漂漆帆布包等系列DIY手工制作体验产品,不同于漆器复杂繁琐的工艺,这些DIY手工制作产品操作简单、易上手,备受消费者喜爱,最火爆的时候一个月卖了30多万元。

  依托电商平台,重新探寻日用环境中羌文化漆器与生活的关系,将复杂的传统工艺简单化,是漆器的一种新尝试。

  “这些体验包里的染料和制作漆器所用的原料都用的是宁强本地生漆。此外,我们公司现在还对外销售生漆原材料和调制色漆,努力将宁强生漆销往全国各地。”熊永磊说。

  羌文化漆器产业的发展,重新让本地割漆人拾起了老本行。50多岁的杜怀宝就是其中一员,每年4、5月他会进入大山深处割漆,深秋时节带着生漆满载而归。“一年光割漆平均能挣4万多块钱,是笔不少的收入呢。”

  目前,熊永磊的公司年产值200余万元,去年,公司被认定为省级非遗工坊。“下一步准备扩大漆树种植面积,同时继续挖掘漆器匠人,打造更多宁强羌漆文创产品,让周边老百姓一起致富。”熊永磊说。


编出幸福生活新画卷



  10月25日,第31届杨凌农高会省妇联“巾帼建功圆梦行动特色产业成果展”展厅内热闹非凡,宁强县羌氏故里羌编手工艺品有限公司制作的展品摆放整齐:简朴的竹簪、精致的竹编画、款式优雅的箱包……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栩栩如生,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观看。

  “这是我第3次参加展会了。”负责人周琳兴奋地说,自公司2018年成立后,就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不断创新传统羌编产品,竹铃、小竹包、花式果篮等系列新产品深受消费者喜欢。

  根根竹条相互编织,纵横缠绕千年。羌编不仅仅是手中的经纬交织,更是历史与文化的细腻对话,承载着羌族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在该公司去年新建的罗村坝羌编手工艺品工坊里,34岁的成莶忞和同事谈笑不断,手上的活却没停下来,来公司2年时间里,她早已对羌编的各种编法烂熟于心。“在这工作比外出打工强,既能照顾家庭还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她感叹道,“随着羌编文化不断发展壮大,我跟着公司一起参加了不少展览会,外宾游客很少见这种手工编织品,都对其赞不绝口,能让更多人认识到家乡的手工艺,我为我从事的这份工作感到骄傲。”

  精致美观的羌编手工艺品给妇女带来更多就业机会,也打开了增收致富的大门。37岁的江富丽同成莶忞一样,在去外地培训学习了3个月后,也能自主完成手工编织任务。“一个月有3000多元收入,工作又不累,适合我们这种还要兼顾家庭的妇女。”

  以“订单编织”上连市场、下挂农户,让农户居家灵活就业,周琳让“竹编工厂”延伸到千家万户。“目前我们公司的羌编手工艺品远销东南亚国家,带动500户群众增收致富。去年公司被认定为省级非遗工坊,现如今我们已总结精炼出新老编织技法20余种,打造出180余种羌编制品。”周琳说。


绣品年轻化、日常化


  羌绣,这颗镶嵌在宁强县非遗文化中的璀璨明珠,是羌族人民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智慧结晶,2016年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保护和传承羌绣,带动更多妇女通过羌绣增收致富,45岁的王小琴成立了羌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从事羌绣的传承保护、设计研发和加工生产。

  纤细的手指在白色画布来回跳跃,细密的针脚尽显中式美学。不到一会儿工夫,随着绣娘郑娥熟练地收尾打结,最后一朵色彩瑰丽的牡丹花绣制完毕,这幅耗时半个月的《凤穿牡丹图》就算大功告成了。

  郑娥对她的手绣很满意,这来自于她6年羌绣生涯熟能生巧的底气。“有老师傅教导,只要好好学,不愁挣不到钱,而且离家也近,我让闺女也在这里上班了。”她说。

  为带动更多乡村妇女就业,王小琴成立了10个羌绣传习基地、6个专业合作社、3个社区工厂,吸纳1700多名绣娘就业,其中有“高级绣娘”50余人、“中级绣娘”600余人。通过公司手把手教学的形式,这一古老技法被传授给新人,羌绣在这片土地得以不断发展、创新。

  2023年,陕西宁强羌绣非遗文化产业园应运而生。

  今年重阳节,该园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小客人,他们是来自该县幼儿园的小朋友,想在当天做一个香囊给自己的爷爷奶奶,表达对长辈们的祝愿。

  “像这样前来研学体验的学校和单位每个月都有不少。”总经理顾华说,今年暑假期间,西安工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师生纷纷前来参观体验,产业园年接待量近万人次。

  非遗的魅力,正在影响着年轻的一代。王小琴说出了她的心愿:“希望羌绣能被更多的人看到了解,羌绣品牌越来越年轻化、日常化,让我们的羌文化能更好融入年轻人的生活。”

来源:汉中日报
编辑:张  夏  翟  华
审核:杨  宽  王丹宇
<本文相关转载内容只为分享传播之用,非商业用途。文章或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字或图片来源网络,无法核实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安全提示
1.游览观光或参与活动时,注意个人防护,安全文明出行,健康绿色旅游;
2.出游前,提前查询天气和了解道路交通状况,关注景区开闭园情况,合理规划出游行程;
3.参观游览时,严格遵守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户外旅游注意防火避灾,不在野草较多、树叶堆积等易燃物聚集地或有防火提示的地方吸烟、烧烤或者使用明火;
4.选择正规景区游览观光,看清警示标识,注意自身安全,不到未开发景区、景区未开放区域和存在安全隐患的区域游玩;
5.游览途中如遇到恶劣天气或突发险情,要保持冷静,服从当地政府、景区工作人员管理安排,并及时进行自救、互救,快速有序撤离危险区域。

点赞点在看,小游都喜欢!


汉中市旅游
展示文旅资源、发布文旅信息、搭建互动平台、服务市民游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