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产业是新兴农业产业,既是农民增收的主要作物,又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特色产业。新年伊始,鲜切花迎来了销售旺季。大年初四,记者来到了种植面积8000余亩、有着“江北鲜切花第一镇”美誉的山东莒县招贤镇,探寻藏在玫瑰花大棚里的“幸福年味”。
随着鲜花消费日益融入生活,鲜花产业不仅成了现代农业的名片,更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鲜花经济”连着产业与就业,既提升乡村“颜值”,又赋予农民“价值”,为当地群众带来了美好生活。通过村企联建发展鲜花产业,武家曲坊村570户村民喜迁新居,65岁以上老人实现集中供养,学龄儿童就近上学。村集体年可实现稳定收入土地流转费18万元,村民享受土地租金、务工薪金、产业分红“三金”收益。“鲜花经济”连着消费与生活,火热的鲜花买卖,催生着消费新蓝海,承载了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招贤玫瑰”让鲜花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高品质生活的美丽元素。在满足当地消费市场的同时,以“如意”花卉为代表的高品质鲜切花“花香不怕巷子深”,通过全程冷链物流配送系统成功叩开了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大门,让“招贤玫瑰”走向全国,成为春节期间的亮丽风景线。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招贤镇有着近40年的玫瑰种植历史,经历了散户种植、党支部引领、引进技术、工业化种植4个阶段。全镇以206国道为界,西侧以曲坊现代农业产业园为龙头的工业化种植初具规模。走进曲坊现代农业产业园22万平方米的连栋膜温室大棚内,温暖湿润的空气拂面而来,数不清的花苞探出头来,工人们正忙着压枝、抹芽、采花,精心侍弄着长势喜人的鲜花。为让鲜花在春节期间按时送达客户手中,工人们加班加点进行打包,一束束象征着喜庆与祥和的玫瑰即将从这里奔向千家万户。这家涵盖种苗培育、花卉种植、冷链物流配送的全产业链园艺科技公司,采用荷兰、以色列等世界先进装备和技术,规划建设总面积90万平方米的智能化连栋膜温室。产业园已完成玫瑰定植100万余株,年产鲜切花3400万枝,实现产值6100余万元。春节期间,鲜切花日成交量在10万枝以上,利润也实现了翻番。东侧的大罗庄、西黄埠等村庄玫瑰种植历史悠久,但大部分还是“糙汉”种鲜花,存在品质参差不齐、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随着鲜花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鲜切花散户种植的提档升级迫在眉睫,必须以更成熟的种植、更优质的品类、更高效的物流,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围绕做大做强鲜切花产业,招贤镇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探索村社联营、村企联建、联村共建3种运营模式,打造曲坊片区、罗庄片区、黄埠片区3个鲜切花种植片区,走出一条“党建+产业+联村共建”的乡村振兴之路。以黄埠片区村社联营为例,为解决西黄埠村玫瑰产业大而不强的问题,该村成立盛世花卉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将合作社承包的18个、村民承包的22个、村民自发建设的200余个设施棚全部纳入合作社管理。合作社成员200余户,统一供苗、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充分释放党建引领效能。目前,招贤镇29个村参与玫瑰鲜切花种植,年产鲜切花6亿枝,实现收益5亿元。这里既有龙头企业“如意”花卉,也有散户规模种植;既有成熟的物流配送系统,也有即将建成的花卉交易中心……从种植生产到运输销售,花卉产业链环环相扣,“江北鲜切花第一镇”的招牌越擦越亮。
一朵朵鲜花,不仅承载着当地百姓的美好期盼,更让我们窥见了这座“玫瑰小镇”的独特魅力与发展故事。发展美丽经济,要有美丽特色、有文化底蕴、有产业基础、有发展潜力、有市场需求,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让农民增收、农村变美、农业更强,让人民群众享有更有品味的生活。这需要政府、企业、农民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凝聚多方力量,形成发展合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绘就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才能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本报记者 何忠国;通讯员 王立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