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动三中全会《决定》部署改革任务落实——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改革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 穆虹

学术   2024-10-14 18:34   北京  

◇坚定不移、一以贯之地推进改革开放,才能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依靠健全的治理体系和强大的治理能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在风云变幻中赢得主动,始终把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及时推出一批条件成熟、可感可及的改革举措,推动标志性改革加快落地,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以改革为动力促进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

◇发挥各级改革领导机构和改革协调机构作用,明确下一步改革往哪改、改什么、怎么改,把握好改革的时度效,确保方向正、方位准、方法对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八号航天员李聪出舱的画面(2024 年 7 月 3 日摄)郭中正摄 / 本刊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在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改革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穆虹看来,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再次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全局性、战略性部署,对于确保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战略任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意义重大而深远。

全会《决定》是这次会议取得的最重要成果。穆虹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表示,“《决定》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的二十大部署,根据我们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安排,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是指引新征程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纲领性文件。”

全会《决定》开篇鲜明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

“这是党中央认真总结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历史性成就作出的重要判断,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这次全会的主题和所处历史方位。这也是我们称之为‘实践续篇’‘时代新篇’的原因。”穆虹说。

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以及改革战略重点、主攻方向等,穆虹作了深入解读。

深刻理解全会主题的战略考量

《瞭望》:此次全会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背后的战略考量是什么?

穆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出发,经过通盘考虑、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决策,目的就是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决定》中用“三个面对”“六个必然要求”对其重要性、必要性进行了全面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对《决定》稿的说明,又用“四个迫切需要”作了高度概括,体现了这次全会主题的战略考量。

一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的迫切需要。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靠的是改革开放这一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靠的也是改革开放。新征程上,要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仍然要靠改革开放。党的二十大提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历史使命,确立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并对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提出要求。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部署改革,是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面向未来,要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不断激发和增强发展动力、社会活力,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动摇、不偏轨、不折腾、不停顿,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除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别无他途。

二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10多年来,我们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各方面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同时,要深刻认识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动态过程,必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已有的制度需要不断健全,尚未落实的制度需要加快落地,新领域新实践需要搞好制度创新、填补制度空白。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与时俱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继续完善各方面制度机制,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完善的制度保证、更强大的能力支撑、更强劲的动力源泉。

三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迫切需要。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改革和发展相辅相成。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把握主要矛盾变化,立足新发展阶段,着力推进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当前,我国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新发展理念指引推动高质量发展依然面临不少体制机制障碍和卡点堵点。比如,有效需求不足制约国民经济循环畅通,市场体系仍不健全,市场功能发挥还不充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体系整体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关系与之适应,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民生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仍存短板,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等等。这些都是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反映,是发展中、转型中的问题,躲不开、绕不过,必须用改革的思维和方法从体制机制上着力破解,为完成中心任务、实现战略目标增活力、添动力。

四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迫切需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也是一项全新的事业,但康庄大道不等于一马平川,前进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不确定、难预料的风险挑战。特别是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我国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涉及的利益格局调整和制度体系变革更为深刻,需要应对的风险挑战、需要防范化解的矛盾问题比以往更加严峻、更加复杂。有效应对这些风险挑战,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需要我们坚定不移、一以贯之地推进改革开放,才能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依靠健全的治理体系和强大的治理能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在风云变幻中赢得主动,始终把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准确把握《决定》

作出的整体改革部署

《瞭望》:《决定》作出的整体改革部署,体现出了什么样的鲜明导向?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改革上,《决定》作出了怎样的突出安排?

穆虹: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全会《决定》“应该是一个能够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起到全局性、引领性作用的文件,必须更加突出重点,把重心放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战略性的重大改革举措上”。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决定》围绕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聚焦解决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突出体制机制问题,列出30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体现了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立足当下和着眼长远相结合、整体部署和突出重点相结合,彰显了改革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的鲜明导向,覆盖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方面,绘就了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决定》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强化系统集成,也是有重心、有重点的,不是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决定》在作出整体改革部署中,注重突出五个方面。

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牛鼻子”的牵引作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决定》再次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提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关系的深刻把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决定》安排6个部分部署经济体制改革,分量最重。要牢牢抓住经济体制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出抓好坚持和落实落细“两个毫不动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高效配置、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稳步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开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等重点改革任务,及时推出一批条件成熟、可感可及的改革举措,推动标志性改革加快落地,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以改革为动力促进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

注重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决定》强化三者有机联系,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发挥各方面制度优势,在加快推动全面创新上形成合力,以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引领发展,体现了系统观念。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制造”、以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新服务”、以全球化和数智化为代表的“新业态”不断颠覆传统生产生活方式,需要尽快形成体现创新本质和规律的组织方式、制度安排和政策保障,将教育人才的数量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要强化教育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协同联动,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教育领域改革要突出教育的先导性功能,围绕成为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人才培养主阵地,推动教育理念、体系、制度、评价、治理等变革,以教育之强成就人才之强,赋能科技之强。科技领域改革要突出科技的战略性地位,围绕制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最紧迫的问题攻坚克难,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激励机制,实现重大科研任务布局和高质量教育发展、高层次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人才领域改革要突出人才的根本性作用,围绕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疏通人才引育用留的机制性梗阻,打造创新人才队伍。

注重全面深化和突出重点。全面深化和突出重点是新时代党领导改革事业的成功经验和鲜明特征。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改革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改革举措的关联性互动性越来越强。本次全会将“三个更加注重”列入指导思想,对此提出了更高要求。《决定》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对应,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统筹部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使各方面体制机制协同配套。既有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打基础、利长远的战略安排,又有收入分配、就业优先、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人口发展、养老抚幼、基本公共服务等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的举措,使改革成为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把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同群众急难愁盼的现实关切有机结合起来。

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当前,百年变局深度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设立专章阐述和部署国家安全工作,此次《决定》把维护国家安全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总目标和原则部分专门强调安全领域改革,并就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列出专章,作出专门部署,要求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维护国家安全体制机制,加快构建新安全格局,注重防范化解地方债务、房地产、金融、产业发展、对外贸易等重点领域安全风险,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切实保障国家长治久安。

注重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治国必先治党,党兴才能国强。我们讲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这个伟大社会革命就是改革开放事业。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据新的历史任务和条件,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基本原理中国化时代化运用,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治国理政规律、改革开放规律而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已成为我们党的历史自觉,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这次全会《决定》提出,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决定》以调动全党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提出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健全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制度机制,健全为基层减负机制,着力解决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开拓进取、干事创业。深入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目的就是要通过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以此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龙潭 长 江 大 桥 北 接 扬 州 仪 征 市,南接南京市、镇江句容市,预计将在2024 年年底建成。图为建设中的龙潭长江大桥(2024 年 9 月 3 日摄)孟德龙摄 / 本刊

以钉钉子精神狠抓改革落地生效

《瞭望》:《决定》提出,要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在保障改革任务的落实上,《决定》作出了哪些重要部署?

穆虹: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要重视谋划,更要抓好落实。

党中央改革部署已定,关键是扎扎实实抓落实。一要坚持党中央对改革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决定》鲜明指出,“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首次在中央层面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机构,自上而下建立党领导改革工作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主持召开73次中央深改委(深改组)会议,审议通过689个重要改革文件,为改革提供了最坚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保障。

抓好《决定》部署贯彻落实,要充分发挥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最大政治优势,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发挥各级改革领导机构和改革协调机构作用,明确下一步改革往哪改、改什么、怎么改,把握好改革的时度效,确保方向正、方位准、方法对。党中央领导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负责有组织、有重点、有步骤抓好落实和推进工作。中央和国家机关等负责研究推进本部门本单位本系统改革任务落地见效。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抓好涉及本地区重大改革举措的组织实施。各级党政领导同志要逐项逐条对标对表《决定》部署要求,深刻领会改革意图、准确把握改革要点、广泛凝聚改革共识,做到坚定支持改革、积极投身改革、主动服务改革,亲力亲为抓改革促落实,坚定不移推动党中央重大改革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二要坚持系统观念。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改革总体谋划、整体推进,提高改革整体效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深改委统筹推进历次党代会、中央全会部署改革举措的贯彻落实,及时制定实施规划,明确改革任务分工和成果形式,跟进开展督办督察,实现改革任务梯次接续、前后衔接、纵深推进。

这次《决定》部署的重大改革举措任务重、力度大、关联度高、协同性强,贯彻落实中不能单打独斗、单兵突进,也不能打乱仗、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加强组织领导,更加注重突出重点、系统集成,做到精准发力、协同发力、持续发力。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央改革办会同改革专项小组和各项改革的主责部门、协同部门,梳理《决定》部署的重要举措,压实分工责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改革任务的成果形式,制定改革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合理安排改革主次关系、先后顺序、推进节奏、出台时机。各地区各部门根据党中央改革部署,结合实际抓好改革任务实化细化,切忌碎片化虚化,增强改革取向一致性,不能因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影响改革大局,做到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服从大局、主动配合,确保上下贯通、条块协同、左右联动、形成合力,防止和克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效应对冲。

三要激励基层探索创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强化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划清安全风险底线的根本前提下,把鼓励基层改革创新、大胆探索作为抓改革落地重要方法,发挥群众首创精神,注重总结推广农村综合改革、河长制、林长制、三明医改、“最多跑一次”、新时代“枫桥经验”等基层经验,支持22个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贸港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制度型开放,形成了丰富的改革创新和制度成果。

这次《决定》作出的改革部署主要是战略性、前瞻性、方向性的,要不折不扣把党中央确定的原则、举措、要求贯彻落实好。同时要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因地制宜、主动作为。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坚持改革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调查研究作为重大改革举措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性工作,聚焦全会《决定》部署的重大改革举措和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加强触底性、穿透性、前瞻性研究谋划,做到先调研后决策,增强改革举措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对方向准、任务明、各方面条件比较成熟的改革,集中力量突破攻坚;对已经确定但一时没有成熟经验的改革,试点先行取得经验,看准了再推开;对新领域新实践遇到的新问题,鼓励基层勇于探索创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大胆试、大胆闯,不断创造和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

四要确保改革实效。改革抓落实,最终是要解决问题、见到实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委会议上多次讲到抓落实,多次亲自听取地方和部门抓改革落实情况汇报,对重要改革和试点任务落实情况作出指示批示,部署开展总结评估。对一些重大改革难题,果断决策,一锤定音,以上率下推动改革落实。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根据改革形势任务变化和改革工作新情况新特点,不断完善改革工作体制机制和工作方式方法,以改革的办法推进改革。要建立健全责任明晰、链条完整、环环相扣的改革落实推进机制,从改革方案到组织实施都要有利于抓落实、有利于解决问题,防止和克服重文件制定、轻文件落实,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代替落实等不良倾向。对于一些利益关系复杂、协调难度大的改革,建立强有力的协调推进机制,加强改革方案的评估督办,加大改革督察问效力度,推动改革落地生效。要大力营造“改革者上、不改革者让”的鲜明导向,注重选拔使用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为他们撑腰鼓劲,激励他们敢作善为,充分保护、足够宽容。《决定》明确把重大改革落实情况纳入监督检查和巡视巡察内容,这意味着要从纪检监察角度对不担当不作为、不改革假改革的责任单位进行问责。要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以钉钉子精神推动改革任务落地生效,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真正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王仁贵)

中国改革网
迎接改革新高潮 激发改革正能量汇集高层智库观察与研判 解读改革大事与大势 探讨改革方略 剖析改革案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