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瑛原名张溢生,祖籍福建,1919年1月25日出生于中国香港。因在同胞兄弟姊妹中排行第14,人称“十四哥”或“十四叔”。张瑛的父亲是位药材商人,家境富裕,但他对经商不感兴趣,反而十分喜欢戏剧,醉心表演。1937年,华仁书院毕业后,加入一家电影公司从配角做起。次年19岁即成为主演,第一部担纲之作是和胡蝶合作的《胭脂泪》。1940年,因主演《蝴蝶夫人》一举成名,跻身当红小生行列。同年,张瑛主演了李铁导演的电影《人海泪痕》,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成为继吴楚帆之后,第二位获得“华南影帝”称号的粤语片演员。
1941年,香港沦陷。日寇占领香港后,计划利用本地制片设施和电影人员,筹拍一部宣扬日军战功及大东亚共荣圈的影片《香港攻略战》。消息一出,在港电影从业人员,不甘附敌,誓死不为日寇服务。张瑛和吴楚帆联同黄曼梨、白燕、梅绮、大口何等演员逃难至广州湾(今湛江)。在当地,他们自发组织成立了20多人的明星话剧团。由赵树泰任团长,吴回、李辰风、余慕云当导演,谢益之负责舞台监督,张瑛和一众演员出演。结合宣传抗日救国,鼓励民众保家卫国,演出《林冲》、《雷雨》、《钦差大臣》等一系列优秀剧目,历时四个月,受到湛江观众的热烈欢迎,几乎场场满座。1943年,湛江也被日寇占领,香港明星话剧团在战火中兵分两路,分赴桂林和越南继续演出。
之后,张瑛辗转至上海做金融行业,最高峰时曾做过上海银行的副行长。1946年,在好友吴回的建议下回流香港,继续电影事业。张瑛一生主演的电影超过四百部,参演影片超过七百部,光50年代就拍摄了200多部电影。高峰期夸张到,同一条街上同时拍摄三部电影,要靠服装更换方能区别。他亦曾创下一年拍摄47部电影的最高记录,虽没有世界纪录的官方认可,但比这数量还多的尚未听闻。
1952年,张瑛和吴楚帆、白燕、黄曼梨等人创办了中联电影企业有限公司,创业影片为名作《家》。之后,他还创办了大群、华侨等电影公司,亦曾编剧、导演、监制了十余部影片。整个五、六十年代,张瑛与吴楚帆、张活游、李清合称为粤语片“四大小生”。而他的影响不但遍及东南亚华人世界,在内地岭南一样风靡。1957年,张瑛随香港电影界访问团到访湛江,旧地重游,受到热烈欢迎。即使在内地样板戏一统天下的年代,他的电影一样能在广州家喻户晓,其影响力可见一斑。张瑛的主要粤语电影代表作有:《败家仔》、《家和万事兴》、《倚天屠龙记》、《一水隔天涯》等。
1960年代后期,粤语片逐渐式微,张瑛不再年轻,再演小生明显不合时宜。于是,他投身电视圈。1970年,他签约无线,主演了《心焰》、《今夕何夕》、《梁上君子》、《巡按使》等多部单元剧。不久,他成为TVB派系之争的牺牲品。事源他是钟景辉罗致旗下,却被派去做《欢乐今宵》,同组的人认为他不属同派。再加上一次在电视台内碰到陈有后,对方赞他演技老练,十四叔谦虚的说:做马骝戏而已。结果被“有心人”听到,传到当时的节目负责人蔡和平耳里,蔡听后很不高兴,反唇相讥说他是“烂苹果”。张瑛因此于1972年4月遭无线解雇,被炒理由是:化妆间打电话约人打牌、工作不认真。张瑛一怒之下转投丽的。
张瑛为丽的服务了十余年时间,演出过众多的经典电视剧,塑造了各种类型的角色。如:1974年《凡夫》里的马超泉;1976年《三国春秋》里的诸葛亮;1978年《鳄鱼泪》里的吕淦、《巨星》里的丁桂平、《变色龙》里的程有财;1979年《天蚕变》中的武当掌门青松、《怒剑鸣》中的岳飞后人岳世豪;1980年《大地恩情》中道貌岸然的孙学斋、《湖海争霸录》中的张居正;1981年《浴血太平山》中的何庭恩、《武侠帝女花》中的崇祯、《陈真》中的纱厂老板徐砚农;1982年《琥珀青龙》中的杨晓风等。张瑛演什么像什么,无论是慈祥的老者、受气的父亲还是威严的皇帝,他都演得丝丝入扣,惟妙惟肖,不愧为影坛老前辈。直至1983年,他仍为已更名的亚视最后演出了《剑仙李白》、《铁胆英雄》等剧。
1984年2月25日,张瑛与亚视约满,因电视台放弃高薪艺员而离开电视圈。之后张瑛赋闲在家,除了打打麻将外,因没什么消遣而备感怅惘寂寞。刚好年尾导演冼杞然邀请他参演电影《再见冤家》,张瑛欣然应允。只是影片要到加拿大多伦多拍摄,十月时当地已经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张瑛七年前曾患过中风,后来侥幸复原,医生曾嘱咐过要注意身体,防止二次中风。12月13日,他完成了所有戏份,心情特别兴奋,和多年老友麦基等人以菜代酒庆贺。在祝“酒”的时候,麦基爆出一句话,称他为十九哥,他一听哈哈大笑,笑到眼泪都流了出来,就在不能抑制的大笑声中突然失去知觉。三天之后,终因抢救无效,一代影视巨头魂归天国,享年仅65岁。
回顾无论香港电影粤语片历史,还是香港最早期的电视史,张瑛都留下浓重一笔,“十四叔”永远值得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