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华存(252年—334年),晋代任城人,女道士,字贤安,又称紫虚元君、魏夫人。
上清派第一代太师,民间称之为“二仙奶奶”,中国民间信仰和道教尊奉的四大女神之一。父亲为司徒魏舒。
博览百家,通儒学五经,尤耽好老、庄。常静居行导引、吐纳术,服食药物,意欲独身修仙,遂其所愿。
其父母不允,在她二十四岁时强嫁给太保掾南阳刘乂(字彦幼)。刘文任修武(今河南境内)县令,魏华存随至任所,生有二子。
后来别居,持斋修道多年,广搜道教神书秘籍,曾为天师道祭酒。得清虚真人王褒等降授“神真之道”,景林真人曾授给她《黄庭经》。
后被尊奉为道教上清派第一代宗师,世称“南岳夫人”《道藏辑要》氐集收有《元始大洞玉经》三卷、《元始大洞玉经疏要十二义》一卷、《大洞玉经坛仪》一卷、《总论》一卷,均题为魏华存疏义。
一般祀奉紫虚元君的庙称为黄庭观,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南岳衡山集贤峰下的黄庭观。
魏夫人生长在一个不寻常的仕宦之家。其父魏舒,字阳元少年时成为孤儿,寄养在姓宁的外婆家。
四十余岁时,郡守派员访察孝亷,魏舒被推举到朝廷,对策合格,后升官至司徒,魏舒娶了三个妻子都己死去,儿子活了二十七岁,也早于魏舒而死。
魏夫人生于曹魏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其父魏舒,时年己四十四岁。
魏夫人幼小时,随父任朝廷官职,居住洛阳,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平时喜读《老子》、《庄子》、三传五经及诸子百家。
幼年时,就接受天师道,羡慕神仙,静默养炼。及年长,信道修炼,日益强烈,平时按道教养生丹法服胡麻散、茯苓丸,并且用吐纳气液,摄生静养。家中亲戚往来,她一概拒绝会见。
她要求离开家庭,住到一个清静的地方,但遭到了父母的反对。无奈,只好在家中找一偏僻的住室,读道书,静养炼。
魏夫人到二十四岁的时候,父母亲强迫她嫁给太保掾、南阳籍的刘乂(字幼彦,被误写为刘文、刘又),生了两个儿子:大的叫刘璞,小的叫刘瑕。刘幼彦后来做了修武县令。
魏夫人内心一直向往道教,崇信越来越诚。待二个儿子长大,于是就和丈夫分居,斋戒别室。
终因精诚勤致天帝开怀,命神人降授《上清经》,由魏夫人传播于世,遂为道教上清派开祖。
魏华存在洛阳修真养炼好多年,己获得上乘体验。后来,丈夫刘乂去世,中原发生饥荒,魏夫人乐善好施,救济贫饥,得到真人兆示,得知中原将发生大乱,拟携二子渡江南下。
魏夫人离开洛阳到江南,半途中,盗贼横行,流寇打劫,而夫人所到之处,都平安无事,逢凶化吉。
到南方后,夫人的两个儿子都十分争气,长子刘璞升安城太守,次子刘瑕任太尉从事中郎将。夫人从此得以清斋而居安静炼养,诵经修道,真功日进。魏夫人在阳洛山,道成功满之后,开始讲经传道,以其大德高行,天师道徒推举她为天师道祭酒(高级传教师),领职理教,克尽职守。
魏夫人得到《上清经》后,就勤奋诵习,宣讲教化,形成了以士族知识分子为主体的道教上清派。
上清派在炼养方法上,改变了过去从符箓禁咒和烧炼金丹,而为专炼人体的精、气、神以求长生久视之道,成为一套综合医学、仙道、巫术为一体的,以炼神为主的存想静功。
魏夫人为了使上清派的炼修功夫深入人心,她把原来在晋武帝太唐九年(公元288年)三十七岁时接受到的《黄庭内景经》草本,加以修订整理后,并予注述,撰为定本,传抄问世。
道教传说,晋兴宁三年(公元365年),魏夫人降临琅玡王司徒公府舍人杨羲宅,告杨清规戒律,解说方术要诀,以《上清经》三十一卷亲授杨羲,并让他用隶书写出,再传给丹阳许谧、许翙父子,二许又另抄写传习。
东晋末年,战乱纷起,杨与二许先后去世,而许翙之子许黄民携《上清经》避乱浙东,从此浙东盛传上清派。
上清派后传南朝齐、梁道士陶弘景,隐居茅山四十余年,建道观、收弟子,著书传道,弘扬上清道法,使茅山成为上清派传教中心。茅山、龙虎山、阁皂山合称江南道教“三山符箓”,一直延续至今。
总之,魏华存作为紫虚元君、上清派宗师、道教之神,在道学、医学、养生学、气功学、文学诸多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不仅在中国道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即是在华夏5000年的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上,都具有重要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