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大屏,实时监测青稞园内土壤温度、湿度、pH值,物联网传感器实时收集青稞成长所需数据,为不同成长阶段的青稞打造最适宜的环境……在四川省阿坝县青稞现代农业园区(下称青稞园)这个“新家”里,青稞有了属于自己的智慧管家。
青稞园位于阿坝县西北部,园区以青稞种植为主导产业,种植黑青稞2.5万亩,规模化、数字化、高科技的种植方式打破了原有的靠天吃饭的种植模式,“高原粮仓”的粮更多了,农民的钱袋子更鼓了。
青稞是川西高原及周边高原地区农牧民主要口粮,也是阿坝县主要农产品之一。但粗放的种植方式使得当地青稞产量不高、产值较低。
“以前种植青稞施肥少、不除草,不防病、不治虫,加之耕作技能普遍比较粗放,基本都是‘耕一天、种一天、收一天’,农民收入普遍不高,种植青稞的积极性越来越低。”阿坝县委农办专职副主任陈宗润告诉记者。
为了打破这种状态,阿坝县采取“农头企业+合作社+集体经济+农户+科研技术”的运行模式,建成以青稞种植为主导产业的青稞现代农业园区,青稞们有了“新家”。
园区通过村级集体集中流转村民土地或村民土地入股的方式,开展规模化、标准化青稞种植,改变了传统人工日均耕作1-3亩的落后状态,通过57台大型拖拉机及相匹配的配套机具液压翻转犁、锌式犁、旋耕机、重耙、撒肥机等设备,实现每台机具日均耕地100亩左右。同时,园区购置大型播种机、施肥机、无人机等农机设备240套,基本实现机械化耕、种、管、收,耕作效率大幅提升。
同样提升的还有农民收入。“以前种植青稞每亩只能挣400多块。”村民撒尔理将土地流转给青稞园后进入园区工作,现在他每年不仅能获得320元土地流转金,还有一万多块的工资。
撒尔理并非个例。青稞园建成后,约有四万多名群众通过村集体经济分红、土地流转、务工等形式实现增收,人均增收650元。
想要提高青稞产量,仅仅依靠规模化种植并不够,还需要加点“科技”,青稞园内的“青稞科技小院”正是为此而建。
小院由园区和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单位共同设立,配套设置荧光显微镜、荧光定量PCR、低温冷冻离心机等二十多种科研实验设备,建立智能数字监测站、传感器、物联网设备等现代化科技装备。
据园区内工作人员介绍,来自科研院所的专家常驻园区,对农作物生产全程进行跟踪管理、技术指导、科研实验,适时开展测土配方、产品检验等工作,培育优质抗逆青稞新品种2个,成功试种新品种34个,良种覆盖率达100%。
其中,黑青稞表现尤为突出,亩产由2019年的260斤/亩提升至2023年的420斤/亩左右,亩产量增加了160斤,产值提升26.9%。
种子好,生长环境也要跟的上。园区积极探索青稞数字化种植,建立青稞现代化种植基地,通过传感器、智能测报、物联网等设备对青稞种植实行全方位、全过程跟踪,实时监控土壤信息,精准把控水、肥施放的时间和用量,为青稞生长营造最适宜的环境。
“2023年,园区青稞播种面积达到2.5万亩,年产量达5250吨,农户们种植的积极性也上来了。”提起青稞的产值,陈宗润难掩喜色。“我们还实施了青稞种植千人培训计划,培育合作社带头人5名、种植大户11名、集体经济领路人4名,引导农户持续增收。”
青稞的产量上来了,价值也要跟上。
为此,园区引进培育托岗黑青稞、青源青稞等龙头企业,开展青稞产品深加工,研发生产黑青稞饼、青稞奶茶等青稞系列产品31个。县政府积极搭建产品宣传、展示、交流、交易平台,帮助企业参加农博会、西博会等展销活动,促进其线上线下销售,园区内青稞产品远销浙江、北京、上海等地。
“走”出阿坝的青稞多了,走进青稞园的人也多了。优越的生态资源、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丰富悠久的农耕文化正吸引不少人走进青稞园,推动“农旅”成为青稞园新的经济增长点。
青稞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园区去年举行了青稞丰收季活动,以青稞为元素,推出了收割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不少游客前来参加活动。
“未来,我们将围绕本土青稞文化、农牧文化丰富游客体验,打造青稞丰收季,不断推出书画写生、电商直播购物节、自驾游、短视频创作大赛、青稞美食节等活动,带动阿坝经济持续增长。”陈宗润表示。
来源:中国环境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