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现场
时间:2024年12月13日19:15-21:45
地点:重庆佳宇英皇酒店
论坛主题:该死的照相机 !?。
主持人:李强(重庆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嘉宾发言
论坛现场田捷砚分享
“用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鼓励年轻人的创作”
田捷砚(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这是我们巴蜀青年摄影展的第五届,重庆的展览我也是第二次参加了,成都也参加了两次,说两点我的感想吧。
第一点,展览在五洲书城里这么一个下沉式的建筑里举行,开始坐电梯的时候,我在想这个地方举办展览会好吗?但是我一下去后,在这么一个300个平方左右的展览空间,整个展览的展呈方式很有特色、很精美,每一个参展摄影师的展呈方式都不一样,很符合我们年轻人的特点,说明策展团队很用心,很棒,很恰到好处。巴蜀青年摄影展,是我们川渝两地摄协在文联的支持下专门为年轻人打造的作品展览平台,我觉得在全国好像也不多见吧!也就是说我们川渝两地都非常注重年轻摄影人的培养。我们认可的是作品的精彩度,英雄不问出路,就是说我们的心态很开放。
第二点,巴蜀青年摄影展已经搞了五届,且作品从征集到展览,皆偏向于当代,关于当代性,我的理解就是各艺术门类中的开路先锋,先行者,具有探索性,探索性也包括还有不成熟的成分,但只要勇于往前走,敢于冲锋,我们就应该用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鼓励年轻摄影师这种特有的的创作冲劲,但并不包括完全认可,有些创作方式和态度还是有争议的,这可探讨,也很正常,所以年轻摄影师自个必须保持清醒,说好说坏都应该自个清,应该多学习、多创作、多自审、多提高,切勿急于求成,老话常言,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又讲,十年磨一剑,当今的摄影若上升到艺术之境,没有二十年三十年的沉浸式磨合,自己是很难悟出点道道来的。明年就是我航拍三十周年了,记得拍摄了十二个年头,即2007年就获得了第七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当时也觉得自己作品量不少了,但这些年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感受到,我拍摄的高度够了,思想的高度还不够,很多作品包括一些获得过大奖的作品,皆缺乏一定的力度,摄影之道,就是自己与自己较劲,不断淘汰自己的作品,方能取得进步。
论坛现场鞠芝勤分享
“一届一届应该有变化了,要有创新。”
鞠芝勤(重庆市文联副主席、重庆市摄影家协会主席)
第五届巴蜀青年摄影展在我们川渝两地摄影家共同努力下,今天胜利开幕了。今天晚上迎来了我们传统的学术研讨会,我想说点期待和希望。
我觉得我们的个性化都要体现出来,比如说纪实、当代,我们要百花齐放。现在还是过多的偏当代了点。因为现在已经五届了,变化都不大。我觉得一届一届应该有变化了。我们的作品拍什么?怎么拍?表现什么主题?这方面我们下来要多多思考一下,不要每年我们看到的都是上一届我们看到的那种作品。我不是给大家打退堂鼓,我跟大家讲的就是我们要有创新,要有理念来创新。这一届最让我兴奋的是我看到我们最小的参展者,这个孩子才八岁啊,你想啊,八岁的孩子跟我们坐在一起领奖。我也是照了这么多合影的,第一次和这个小的领奖者坐在一起,这都是巴蜀青年摄影展的希望啊!
我们协会的目的就是培养年轻人多出作品,出优秀作品,还有多去拿大奖,就像我们储卫民这种大奖。希望这个展台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国展”获奖者,更多的国家级会员,这就是我们的目的。
论坛现场王远凌分享
“如果我们持续做下去,就能给年轻人一个可能性”
王远凌(第五届巴蜀青年摄影展策展人、影像工作者)
第一点,我们上一届做研讨会的时候,就开始在说,我们要把巴蜀青年摄影展这个概念外围的边界区域扩大,四川是在这样做的,我们也是在这样做的。其实我们双方可以说在叫较劲,也可以说叫相互之间的螺旋学习。为什么这一次我们要把海杰、王江、黄丽娜引进来,就是我们要把正规的展览概念或者流程引进来。首先一个展览没有学术主持,那它就是一个流于形式的展览,其实没有内涵或者内核。这一届我们也邀请媒体来,不仅仅是来报道这个展览,因为今年是第五届了,一个系列展能做到五年去讲青年摄影的,真的不容易,它其实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在黄丽娜和王江来之前,我就跟他们说不是来报道这个展览,是来讲一下这个过程。
第二点,那们今年其实是吃了一个大螃蟹,给了这么大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夸张的命题“该死的照相机”。很感谢重庆市摄协和四川省摄协,他们肯定是面临了这个反复论证的压力的,现在这个螃蟹一吃、门一开,以后就好弄了。所以我觉得这个时代是进步的,是开放的。
其实我今天最想说的话就是,这个事情五年做下来不容易,因为现在年轻摄影师在理想和现实中间遇到了一个巨大的瓶颈,就是需求,时代没有造就那么多的需求啊,我们那一代还有媒体工作去干,再不济你可能运气好也能撞到一个干摄影的事儿,你能拿着钱去练习,慢慢的成长,但现在在时代的推动和逼迫下,可能就会慌。要么就是钱,要么就是机会,对不对?所以为什么会找海杰,是因为他们在做1839摄影奖嘛,短短几年,大家都能看到1839对于年轻人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因为他们都需要机会。我们如果持续做下去,就能给年轻人一个可能性,那就功德无量了。
我现在发现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摄影认知的鸿沟在加大,特别是类别,搞纪实的,搞风光的,搞当代的,好像就成了门派,这个东西其实很讨厌,也是很恶劣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们为什么今天开始尝试做品牌化的东西,其实我们是希望第一它的市场化。第二,那我们想印证一个事情,就是我们不仅仅是在做展览,其实我们是在做青年文化,通过这样的方式更能去吸引年轻人。我们经常在说打破边界,但是我们其实往外拓展边界的时候,发现后面没有人跟上来帮你守地,所以这是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其实做展览最好大的好处就是有利他性,我们越做越会发现不是在给自己塑造什么名气,而真正核心的是在创造平台。就是我们未来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外面好的摄影师来指导,我们年轻摄影师该怎么样去完善作品的概念,我们在年轻的这个阶段认知边界是有限的,需要得到指导,我们一直重复说要做 workshop,但是从落地执行上来说还是有难度。那可能就需要巴蜀青年摄影展这样的一个平台或者一个机会,把它这个概念持续性的拓展。
第二方面,刚才鞠主席说的没错,我们这个展更偏当代,但传统纪实摄影难道就不需要了吗?那些年轻人他们就必须得走上这条路,才能逃出生天嘛,我觉得也不是这样。我们不能因为走向一个方向而成为了另外一种路径。就是我们不能为了艺术而走向一个纯当代,还有广大的年轻摄影师有各种需求,我们要想办法去满足。所以这是我今年的一个反思。
要做好一个展览,不是个人的事情,还是团队,这次有好几位摄影师,他们提出来自己参与布展,非常感谢!我希望巴蜀青年摄影展以后能在这样的基础上,做成一个能够真正共创共建,拓展外延的展览品牌,甚至一个摄影节的概念都可以。
论坛现场海杰分享
“我觉得专业性不见得是个好事,你只要问题专业就行。”
海杰(本届展览学术主持、著名影像评论家、策展人)
对于本届展览主题的阐释,主要就表现在那几个标点符号上,疑问号、感叹号、句号。它既有疑问,疑问是一个焦虑嘛;另外一个就是感叹,我跟远凌交流,他说现在有一批年轻人,在搞那个像传统相机复兴一样,有搞ccd数码的、lomo 的、胶片的、还有一些新的形式,就是它已经变成了一种文化,它不再是成为一个艺术或者说技术,它变成一种青年文化。我觉得这个就挺好玩的。感叹号后面的句号,句号就是陈述当下。所以这个主题其实也是针对特定时代的特定媒介,还有摄影面临的各种困境和问题的一个提问。
我跟冯立在饭桌上交流,就是说有了 Ai 以后,反而能够让直接摄影显得更加的重要,因为以前我们看观念摄影,就把直接摄影的风头都盖过了,很多人都做,去摆拍,然后去导演什么的,但现在发现做那种东西,部分成本可以转嫁Ai,反而直接摄影就很珍贵了。就是直接拍摄的那种生理上的快感又回来了。前段时间我跟蔡东东交流,他把摄影做得装置化了。我问他,你觉得你还喜欢摄影吗?他说喜欢,我说你喜欢哪一块儿?他说我喜欢摄影按快门那一块儿。嗯,就是非常爽,一种肉身经验。有好多朋友也会问说 Ai 对摄影的威胁在哪?我说没有什么威胁,反而实际上是理清你的思路,就是你那个按快门那种属性,它是 Ai 代替不了的,它是一个身体跟外界发生关系的很重要的媒介。
收到这届的参展作品后,我都认真看了,里面有一些作品,虽然做得不是很成熟,但是那个苗头很好,包括那八岁小孩的,还有摄影师的职业构成,包括有做茶叶研究的,还有当司机的,就各种各样的人,我觉得这种构成非常好,因为摄影一旦走入一个圈子,我觉得就不好玩了,就反而这种大众化的,首先职业大众化,然后语言可能会稍微大众化一点,我觉得对摄影不是坏事。我们以前在各种研讨,都看到很多人都在讲圈子化,讲究专业性,我觉得专业性不见得是个好事,你只要问题专业就行。对语言方面你选择适合你的语言,适合大众能够理解的语言就比较好。当然这次的作品里也有一定问题。我发现他们在处理这个摄影语言上不统一。一方面他拍的片子可能不够多,他要去充数,另外一方面他可能没有做好编辑的工作,比如在 pdf 上的第一张照片为啥要放那个?他没有想。另外一个在作品里面,你要拍的东西,你心里面一定首先要有个问题意识,就是我拍这个作品,我要说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啊?我看有一部分人是没看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可能只是一个语言材料的一个组合编辑吧。所以其实摄影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的展示,你要有想法的,为什么有些人的纪实摄影那么传统,他依然能够打动人,是因为人家反映的问题就很重要。他跟时代有关,跟自己的深切体验有关。当代艺术里面老提一个词叫肉身经验,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最直观的感受。很多人,可能你做的东西很强,里面能看到各种知识,就是看不到你人的体验。所以我觉得这个事也是很大的问题,现在翻译腔、知识腔特别多,说难听点就是不说人话。我觉得说人话很重要,里面你要有人味儿。研究型艺术把知识都暴露在表面,那跟农药残留没区别。而且现在是技术越来越发达,人味越来越少了,你如果再不做的话,可能你真的就是完全投降了。
还有一个就是谈到川渝两地,老强调什么双城记,就相当于对抗一下,我觉得适当对抗有意思,但是一直对抗就不好玩了。我觉得这个要提供一个平台,现在川渝两地提供了这么好的一个平台,因为这种平台我在国内其他地方,也就是在浙江看到,他们在推陈出新啊,给摄影师买机票,让他们去看展览。我觉得巴蜀青年摄影展这样的平台挺好的,以前我们老希望上一辈给我们提供平台,后来发现这个平台越来越少了,那只能是我们自己去创造平台了。所以我们后来做1839摄影奖的原因就是这样,因为我发现不了年轻人,其他人也不知道,怎么办呢?所以平台很重要,这种交流很重要。这次我看到有不是四川和重庆籍的摄影师也入选了,这挺好的,就是你只要涉及到有相关性,比如说你的话题是这两个地方的都可以,我觉得开放了以后反而会好,要不然这个就是咱两个地方自嗨有什么意思啊。
论坛现场胡文分享
“我们川渝两地,就是1+1要大于2”
胡文(四川省摄影家协会驻会负责人、副秘书长)
我在四川省驻会三年多了,对我们川渝的一个摄影生态,对我们全国青年人的摄影的一个状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只能说初步了解,在各位摄影专家的面前,我觉得我还是个学生。但是在组织工作这方面我还是有很多感触的。驻会的人应该做什么?应该当好摄影人的物业,为摄影家搞服务,怎么样能把大家聚到一起喜欢跟摄协玩,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这个话题相信大家都很关注。刚刚王远凌说了一句话,不卷了,实际上我也觉得不卷了,再卷卷不下去了。我个人有这样的想法,就是1+1要大于2,我们互相交流学习,闯出一条属于川渝地区自己的路子来。
看完展览之后,我觉得我们是求同存异的。其实我们每一次办展览的方向都不一样,我们不自觉地在找差异,四川跟重庆每一届的作品的生态都不一样,同时我们也能轻易的发现两地摄影作品的共同点。我是学美术出身的,今天我惊奇地发现参展摄影师里面一半以上的都是美术生,然后还有1/3左右的是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也就是说我们巴蜀青年展现在的参与群体大多是科班出身的。但是也有几个稀缺的”宝贝”,像我们这次参展的八岁的小作者,还有我们的货拉拉司机摄影师,还有我们重庆的几位自由艺术家,他们都是自然生长起来的,我觉得真的是难能可贵的,是我们应该去积极扶持的。
我们的巴蜀青年摄影展已经办到第五届了,应该有一个整体的梳理。我觉得重庆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每一次都有新的亮点,这次把海杰老师请过来了,又是一个大亮点。其实我们在卷的同时,深感我们的学术越来越规范;在卷的同时,我们的展览水平越来越高;在卷的同时,我们的影响力在全国越来越大,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活动体现。我跟王涛在一起,对于巴蜀青年摄影展这个活动有说不完的话,有吐不完的槽点,真的太难了,一步一步走到现在,走到第五届,直到今天我们这一届的展览如此活跃主题出现。这就证明了还是有很多人认可我们,接受我们,关注我们,也包容了我们,这说明我们是成功的。下一步,我们就要开始在这五年的积累之上,继续良性的卷。虽然后续会有很多困难,但是我们还要持续,一定要把巴蜀青年摄影展办起来,甚至还要得提档升级。
现在我们经过了五年的一个磨练,我们应该思考,能不能够把我们的巴蜀青年摄影展作为一个品牌推到全国去,和全国优秀的作品和展览去较量较量,去看一看我们现在川渝区域青年人的摄影水平在全国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还有,我们既然要做展览,那我们有没有摄影策展人的扶持呢?比如说青年策展人、摄影人有一个好的理念和想法,我们能不能给支持,给展厅、给经费,再经过他自己的努力争取,实现大家心目中想要的展览呢?还有就是这个摄影展能不能跨界?比如说年轻人喜欢的是蒸汽朋克,喜欢的是摇滚,喜欢的是摆摊,喜欢的是烧烤,我们下一届能不能够以演唱会的形式,以音乐节相结合的形式,我们把摄影装置和摄影作品搬到草地上,然后去做一个耳目一新的青年人喜欢的摄影节或摄影展呢?这些我们都在考虑,也在积极努力,做成全国青年人最喜欢的摄影节。
论坛现场冯立分享
“不管当下这个相机还在不在,重要的是我们的生活还在。”
冯立(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青年与新摄影群体委员会主任)
“该死的照相机”这个选题海杰老师选的挺刁钻,也很现实,就像当年海杰老师说我的照片像活熊取胆一样。我觉得这个题目,不光是对这次年轻人的一次考验,对我来说也是一次反思。我挺羡慕这些年轻人的状态,因为他可以不管不顾,纯粹的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就像当年我用闪光灯把看到的一切,用一种本能的直接反应把它记录下来。这么多年以后,我回过头来想,好像也没有太多的新意了,因为自己的变化是很多的,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说好听点,自己心态变得成熟了,不太像年轻人那么比较敏锐,也少了些勇气了。另一方面,现在的摄影其实已经变得非常难了,为什么呢?就是大家都在拍照片,就是你竞争的对手是谁,可能就是你今天在网上刷的那些小视频,你发现一个卖菜的老大爷也在做直播,有时候会让你冒出一身冷汗,因为有些东西都已经非常厉害了,谁说这不是一种影像艺术呢。所以我觉得不管是当下这个相机还在不在,死掉没死掉,重要的是我们的生活还在,我们每一天还会面临你要面对的事情。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现在的A i智能的运算速度已经达到宇宙级别,我们未来的东西可能真的是翻天覆地,难以想象的。我觉得我还是趁着还有这个相机的时候,多拍点照片,遵从内心的去记录。我现在特别后悔,十年前在朝天门、在磁器口的时候,人们还可以到江边去打麻将,去喝茶的时候,我当时没有老老实实的去记录下来这些瞬间。
论坛现场王涛分享
“我们希望更多的普通百姓,能够看到你来自内心的真实表达”
王涛(重庆市摄协秘书长)
我们作为这个展览的组织者,海杰提出来的这么一个主题确实给我们相当大的压力。我们这边也向分管我们的书记、领导都进行了请示,最后我们坚决把这个展览办下来了。我觉得我们之所以这样做,是想给我们的青年摄影师提供一个相对宽泛的平台,我们不想给大家一个老法师协会的形象。我们两地的协会基本上还是秉持着这么一种兼容开放的心态,然后来团结我们的青年摄影师。
从前几届的作品来看,我们的作品是在逐渐的走向成熟,从第一届到第五届,我觉得我们是在不断的进步,我也很欣喜的看到,我们的摄影师在不断地成长,我们也希望我们提供的这个来之不易的平台,各位参展摄影师能够珍惜,这个就像一些金像奖的获得者常说的,这不是句号,这只是一个起点。我觉得就像刚才田主席说的,实际上提升的空间还很大,我希望你们借此平台,在自己以后的创作中认真地规划,就像我们之前说的,有一些个人情绪化的视角,你可以表达,但是如果要长期走下去的话,我们觉得可能还要更多地关注这个时代,它的变化,否则的话,你就会自说自话,形成了自己的一个小圈子。我们还是希望大家能够为这个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最后一点,也是我们的书记给我说的,就是我们的摄影艺术,最终你的受众群体,还是当下社会的人民百姓,我们不希望我们的作品出来都是阳春白雪,自命清高的一个展示,我们希望更多的普通百姓,能够感受到你来自内心的真实表达。而不是人为地设置很多高大上的障碍,阻止大家进入你的内心。
论坛现场董亚林分享
“我们不是要去跟ai竞争,你跟ai竞争是永远竞争不过的”
董亚林(重庆市摄协副主席、艺术专委会副主任)
今天下午听完了海杰老师的讲座,然后听一个影友说,我不会 ai ,是不是以后就要被淘汰了啊?这个问题可能是很多摄影师都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其实我个人觉得ai 这个时代来临了,我们要把观念转换过来,我们不是要去跟ai竞争,以ai的进化速度,你跟ai竞争是永远竞争不过的。这就像围棋一样,早在几年前,阿尔法已经战胜了我们人类的围棋世界冠军,然后围棋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吗?就该被取消了吗?事实不是这样的啊,围棋一样还存在。就是说我们去学习 ai ,并不是要跟 ai 竞争,我们竞争的对象其实是其他运用 ai 的人,其他运用 ai 的摄影师,这个才是正确的。我觉得最好是把自己变成 ai,这才是最厉害的,但是如果自己不能变成 ai ,那就是让自己最像 ai 的,一定不会是输家。我们对 ai 这种新技术的拥抱是我们对这个时代的拥抱,我们不要回避它,我希望我们的青年摄影师都去积极地拥抱 ai 。就像海杰老师,海杰老师以前还是策展人、评论家,还不是专业摄影师,然后他通过ai一下子变成 ai艺术家了。我们摄影师一样可以用 ai ,它只是我们的一个工具,它能更好地促进我们的创作,就是说摄影师最核心的竞争力,应该是我们的思想,是你的底层逻辑是什么?ai 只是能帮助你更快地实现想法,提高你的效率,我认为这一点很重要。
第二点,刚才远凌也说了,就是我们这个巴蜀青年展,来观展的基本上都是我们的圈内人士,外面的人很少,包括刚才鞠主席也说了这个问题,就是希望我们的这个展览,应该有更多的受众。我们的巴蜀青年摄影展,它并不是巴蜀青年当代摄影展,它其实是一个关于青年的一个专业摄影展览,并没有被定义为当代摄影展,比如我们青年当中还有一些拍传统纪实的,拍得很好,还有一些新意的,为什么不让他进来啊?我们拍风光的也有拍得特别好,有创新的这种作品,我们也可以把它吸收进来。我觉得这个展览的边界应该拓得更宽一点,尽量让青年摄影师当中,站在各种摄影类型前面的那一部分人进来,然后他们又带动更多的摄影师来关注这个摄影展。
论坛现场李朝晖分享
“作为艺术家,你创作目的应该是解决自己的问题”
李朝晖(宜昌市摄影家协会主席)
我是来学习的,我觉得四川的这个协会能够把冯立这种人吸引来当副主席,这个协会应该是有希望的。然后重庆的协会又能够让王远凌来负责这么重要的一个展览的策展,而且不是第一次,这个协会也是有希望的。我们宜昌的协会也是有希望的,能够吸引这么多年轻的有活力的作者进来,这样的协会是我认为也绝对是有希望的。
我也是一个艺术创作者,这个展览有很多作品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比如说那个超级工厂。我是比较关注所谓这些当代问题的,那么这个超级工厂就很打动我,还有那个妈妈的题材也很打动我,我觉得这是两个比较典型的作品,就是说你要时刻反思,我们有什么问题啊?我觉得就是一个问题意识,刚才我们在讲当代,我听好多领导好多老师都在说当代的问题,其实当代是个伪概念,我认为没有什么传统当代,没有这个问题,你只要是当下的问题,你只要是有这个问题,你说的是当下的事,它就是当代的,你哪怕是用非常传统的所谓的传统纪实的手法,它都是当代的。
另外刚才海杰说的那个肉身经验创作,我觉得我们作为创作者,肉身经验是特别重要的,因为我们不是为别人创作,不是为了给别人看的,其实作为艺术家,你的创作目的应该是解决自己的问题,对吧?这个是最大的目的,包括你对社会的看法,包括你的那些感情,自己的那些感受,你怎么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个可能是我们最重要的。至于说别人关心的问题,你像这个这个展览,海杰给它定一个名字叫“该死的照相机”,这个问题就不是我关心的。我就不关心相机是不是该死,反正我家里也是有很多相机,我就觉得相机不该死,相机就应该活着,我想去改名字,叫做“打不死的相机”,你们去死吧,我不死。就是说所有的都要从自己出发,你关注社会问题,也是从自己出发的,也是从肉身经验来的,这个问题真的让你不吐不快,你才去涉猎。我相信那个超级工厂的作者,他可能真的是从内心有这种特别强烈的感受,他才会去处理这个问题。我非常愿意跟年轻人打交道,交朋友,因为我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我要感谢各位年轻的创作者,非常感谢你们!
交流发言
论坛现场黎光波发言
“在我看来,在地化无非就是个人与地域的文化历史之间的一个交接点”
黎光波(第二届巴蜀青年展的参展摄影师)
每一次论坛我们都会围绕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作品,艺术家越来越少,好的作品越来越少,大家如何去拍;第二个是如何去更多产生差异化的作品,这里也包括了作品的生产以及作品的呈现;第三个问题是在目前各种技术更迭里,摄影乃至人类文明向何处发展。探讨这几个问题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我就分享一下过往我的工作经历,希望可以用自身经历来回应这三个问题。
我先回应差异化作品的问题。我和一些好朋友在2014-2017年在丽江束河,以观众、工作人员等身份参与了COART艺术节。这个艺术节是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公益、传统艺术、大地艺术、即兴和摄影等艺术方式与媒介。艺术节是在地化的生产的空间,以及融合当地地域化的一些即兴创作的场所。在场的艺术都是全媒介,汇聚在一起玩,随时去发生一个艺术现场并进行艺术融合和在地融合。
COART在2017年慢慢走出视野后,我们就在重庆市江津区的夏坝镇,发起了自然生长的第一场驻地计划—夏坝计划。在那1个月的时间,我们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名青年艺术家,摄影师与学者来到驻地现场。在40多度的重庆夏天,大家集体在天台上搭帐篷,做在地艺术,进行儿童公益的摄影培养等项目。
这么多年我一直在从事在地化的工作。在我看来,在地化无非就是个人与地域的文化历史之间的一个交接点。那这个交接点是可以很好地回应差异化作品的产生和呈现等相应问题。如何去呈现?如何去输出作品?如何选用什么样的一个媒介去创作作品?
接下来我回应的是第一个问题。好的艺术家和作品越来越少,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当代性。其实这两年我没有怎么拍照,全部窝在家里画画,而且窝得特别开心。我在家里无非就是折腾两个事情,第一件事就是书法、中国水墨;第二件事是折腾家里的中药。不碰相机以后我特别轻松,因为我回到了属于我自己身为创作者的“本源”。这个“本源”我称它为是一个气,这个气是地域性的气,是创作者个人经验的一个气,也是所有的人生阅历上的一个“气”。其实我们可以看见包括在座的很多摄影前辈的作品,其实都和他的工作生活,他的关注点息息相关。在这样的“气”下面,其实无非就是再需要去讨论一个“合”字,这个就是艺术家个人的创作脉络、方式,如何去选择与融合的基础问题。
所以说其实上面这三个问题,在我们年轻这批人看来,其实压根就不是一个太大的问题,大家都抱着一个玩的心态去做就可以了。
论坛现场万文琪发言
“摄影不是没有了,而是它在放大了每个人的一个机会”
万文琪(第五届巴蜀青年摄影展重庆参展摄影师,参展作品《450000'》)
我们的展览主题里面是有个问号,感叹号还有句号。其实我自己个人收到这三个主题的时候,我想的就是问号,摄影该走向哪里?我不认为这是个句号,就是摄影已经死了,而是摄影的这个阶段结束了,它应该走向一个更新的阶段。就好比摄影,对于我们来说,或者说是对于大众来说,它不再是一个不可接触的事情。就像我小时候,拥有一台照相机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要是在班级里面看到别人有照相机的话,我可能会羡慕很久,但现在人人都可以是摄影师,人人都可以去记录,所以摄影不是没有了,而是它在放大了每个人的一个机会,这是我的一个感受。然后对于摄影,我们认为它是一个更新的形式,是因为摄影作为记录的方式,它已经不仅仅是存在于快门了,而是在虚拟世界中,我们仍然使用了这样的一个形式。我们常说原来有八大艺术,然后到现在,第九艺术已经出现,就是游戏艺术。游戏艺术里面产生了很多游戏摄影师,他是专门去记录游戏里面的风景,比如说像最终幻想这样的游戏里面,它是有风景记录师或者人像记录师,它仍然就是最基础的应用,仍然就是我们的景别,或者是我们的镜头,只是说它不再只是实际上的拍摄。所以我觉得摄影不仅仅是摄像机能做的事,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一件事情。
论坛现场李德祯发言
“摄影已经逐步从拍照转变为利用影像,然后就得到之间的关系。”
李德祯(第五届巴蜀青年摄影展四川参展摄影师,参展作品《一个梦》)
我是四川传媒学院的学生,我来到咱们第五届巴蜀青年摄影展,有一个最大的感想就是能在短时间内学到这么多的知识,所以我很开心,很感谢大家。我特别认可李朝辉老师刚才说的当代这个词是一个模糊性的东西,因为我从17岁开始学习摄影的时候,看的书就是摄影史上那些比较老的纪实摄影、风光摄影,我没有看过一些当代摄影的书籍。但是我这次做的作品用了很多不同的媒介,比如3d建模,ai ,还有绘画,照片实际拍摄的部分很少,然后我就觉得当代的这个词,其实更多的是一种想法,就是对于影像的看法,然后我认为摄影已经逐步从拍照转变为利用影像,然后就得到之间的关系。
论坛现场李俊成发言
“我一直把摄影当作是制造图像,创造图像的一种方式方法。”
李俊成(第五届巴蜀青年摄影展重庆参展摄影师,参展作品《身体·蝴蝶·菌斑》)
今天,我想借此机会,通过这件作品,与大家探讨一些关于图像、媒介以及符号的思考。在我的创作过程中,摄影一直是我用来创造图像、制造图像、生产图像的一种手段或方法,而非一种独立于其他媒介或创作方法之外的形式。摄影从来都不是一个封闭的技术工具或单一的艺术形式,它始终与所在的语境密切相关,与其他媒介和符号系统形成互文。无论是讲述故事还是观看图像,语境都是不可或缺的。脱离语境去谈图像,或孤立地解读图像内容,往往会导致片面甚至失真的认知。因此,在创作《身体·蝴蝶·菌斑》的过程中,我尝试从日常生活中看似无关的事物中提取符号,并通过媒介转化赋予它们新的意义。例如,沙石在建筑中有着明确的功能属性,但当它脱离建筑语境后,其功能属性便发生了转化,从一种实用材料变成了一种符号化的存在。同样,当灯光不再单纯地提供照明功能时,它的属性也发生了变化,从功能性媒介转化为装饰性的符号。当这些元素经过物化的重新呈现时,它们的语境与讲述故事的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身体·蝴蝶·菌斑》作为一件互动装置,在“技术殖民与数字殖民”的背景下,正是基于这些思考而创作的。我希望通过三维动画与互动装置的结合,让观众在体验作品时,不仅仅是“观看”一个图像的结果,而是能够感知图像如何在媒介的流动性和语境的建构性中不断生成,从而反思当下所面对的“数字图景”。而装置中的每一个元素——光、影、空间——都在突破其原有功能属性的界限,成为一种新的符号体系。而观众的参与和互动,则构成了图像意义再生产的关键环节。正是这样的“再生产”,恍惚间为大众构建出一个新的实景幻境。
论坛现场冯智宇发言
“我的作品是对于光进行的一种反思……”
冯智宇(第五届巴蜀青年摄影展四川参展摄影师,参展作品《不能承受生命之光》)
这次的主题叫“该死的照相机”,我是选择了以问号结束这句话。对我来说,我觉得摄影的结果是一面镜子,它有一个功能,它可以把不同的形象组合成一个形象,因为它有四条边,它有一种限制与一个边界的功能,以至于它可以把一些形象从外界切割出来,我会觉得这个过程是一种整合过程。
再看我的作品,我认为我这个摄影作品,它是不忠于摄影的,我指的这个摄影是直接摄影。我是先有文本后有影像,就是先有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词与词之间蕴含着界限的分明,再有某一个具体的影像,也就是感性材料被收束在概念设立的界限中,进行信息的修改。我认为我的作品是对于光进行的一种反思,光是对于一种物体赋予了这一个它信息呈现的中介,比如说一个水杯它因为有了光,然后显现的光泽,以及它与它背景之间的一种边界。然后我反思到,再把这种定义就是光作为一种对象物用光呈现的时候,它就进入一种自我指涉的运动,就是光对光的照亮,就是照亮的无限嵌套的一种自我指涉的运动。已经脱离了一种光对于一种有限性的物的作用,比如说昏暗中隐约看到的四方体被照亮的结果出现桌子的轮廓,这种呈现的某个具体对象有限性的这么一个过程,我把它摒弃了,它一下子对自己进行一种无限的自我嵌套运动。我会把它当成一种信息过量的一种悲剧的结果,因为我觉得摄影它提供的一个尽责功能,它所做的就是一种否定,否定它与一种外界的一种场景,它才能被作为有限可被把握的构建意义的一个过程,这个需要理念中否定的词语做兜底。但是呢,如果这个信息密度过曝的话,我们的直观无限的话,否定的词汇被擦除了,那反倒是这个信息过曝会形成一种对于这个影像意义的这种遮蔽,这是我觉得要警惕的一个过程。
另外我之所以能要选择“该死的照相机?”是因为我会觉得它作为一种镜子而言,已经是凝缩的形象,这些图像它有一个紧缩限制意图的功能, 不管是用相机拍摄的照片还是ai生成的图像,它必然被观众所看见后面凝结成一种更新的图像,它要抵达理念的维度,就必须要整合到一种理念的状态,才会从一种感官刺激的形象遮蔽中看到运动的不同层级的现实,在这里生成图像与看是同一种思维活动,而不在执着用什么方式比如直接拍摄或者是ai生成图像去讨论哪个更为本真。我觉得当代摄影已经蕴含着对摄影媒介的对自身反思,反思性的活动也就是语词系统的活动,现代语法的结构必然会重新规范什么是摄影,它必须要跳出一种形象的魅惑,它必须要整合成一种理念才能对自身进行反思,这个理念要通过摄影师去发现,去作为一种符号系统的中介去造出这个形象,去道出这个真相,我觉得这是摄影从泛滥的景观解脱出来下一步阶段必须要做的事情。“照相机”需要通过疑问句的结束达到反思自身的开始。
论坛现场杨静发言
“我觉得卷是一个比较好的词,就是卷才让人学习,才能让人成长。”
杨静(四川传媒学院摄影学院教学副院长)
我们学院摄影专业的人数还是相当多的,本科四年大概有1000人左右,一个年级200多人,招生人数在全国能排到前三。但我今天想说的是什么呢?我特别高兴看到这么多年轻的艺术家和摄影师,我们学校的学生人虽然很多,但是我个人真实的感觉,很多学生处于一种躺平的状态,所以我觉得卷是一个比较好的词,就是卷才让人学习,才能让人成长。
还有很多学生的作品,很喜欢拍那种抑郁、苦闷、束缚这样的主题,其实我太不喜欢他们这样去表达自己,我经常跟学生们说,摄影创作是要符合我们当下的时代精神,尤其是在我们做毕业创作的时候,一定要契合我们优秀的传统,好的文化内涵去表达。我从事摄影教育也有十五六年了,现在我就比较焦虑,焦虑最多的一个是 ai究竟会带来怎么样的冲击以及摄影专业未来怎么发展的问题,自从今年高考改制,原来是校招,现在是走美术联考,那么这批24年的学生进来之后,是学美术的,完全没有接触过摄影,所以这对于我们的摄影教育来说个很大的挑战,对于我们老师来说也是一个更高的挑战,我们如何在教学里中去引导这些学摄影专业的学生将来走一个怎样的方向,是至关重要的。这么多学生,他不可能每个人出来都是做摄影,也不可能每个人都在做艺术家。我们学校的整体定位是应用型大学,以实践为主,偏重商业类,但现在ai出现之后,对商业来说是个很大的冲击,对艺术来说可能还没那么大,但是未来摄影的发展我们也不能预料。所以也比较迷茫,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够和在座的专家一起坐下来研讨关于摄影教育的问题。
论坛现场王江发言
“希望大家能把更多的真诚放在里边,把真正的自己放在作品里,才能保证这个展览以后越走越远。“
王江(《中国摄影》杂志编辑)
今天突然被田捷砚副主席拉出来游街,我完全不记得我什么时候说过他那个所谓用力过猛的问题,从学术讲我一定是喝大了,但是这个话题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本来我准备了很多,但是我觉得今天就集中在这一个话题上讲。就是很多所谓披着当代外衣的一些创作者,他会有这种现实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用力过猛,他们在自己的一个小逻辑里试图自洽,试图说明自己的时候,自我感动,然后却不能真正去打动别人的时候,他就用一个非常虚幻的、非常飘渺的一个一个架构,把自己架在那个位置上,然而我们作为一个媒体工作者来说,我们会看到很多的展览,很多的作品,真正好的、有真诚的、有问题意识的作品,其实是一眼就能看出来,那些所谓的虚无缥缈的东西,其实拨枝去叶后,很容易就可以看到它的内核其实是很虚弱的。所以我觉得川渝两地已经搭建了一个这么好的平台,克服了这么多的困难,然后包括远凌这边也是做了一个这么有识别度的展览,形成了这么好的一个场域之后,希望大家能把更多的真诚放在里边,把真正的自己放在作品里,才能保证这个展览以后越走越远。
论坛现场龚雷发言
“希望有更多入展的艺术家们能进入到高校去做分享”
龚雷(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
我觉得我们的巴蜀青年摄影展已经做了那么多届,也推出了100个人。但是我们可能还有一些没有入选的,或者是因为主题被淘汰的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也很不错,我们以后看能不能做一些延展性的这种交流活动,然后把这些没有入选到这次主题的这些艺术家,再通过我们这些在座的专家老师,再给他们做一些这种创作上的指引,使未来有更多的能看见他们的机会。因为我们这次就遇到这个问题,就是选这个主题的时候,其实还有很多优秀的作品,但是又感觉跟这个主题有一点不太适合。当时我们就探讨了一下,然后甚至也考虑过,把之前几届的这些艺术家们再组织起来,到线下去做交流,或者是选一些入展的艺术家们能进入到高校去做分享。
论坛现场段国强发言
“只要我们真诚地,用心地去做,最后我觉得应该都会有一个好的结果。”
段国强 (青年策展人、评论家)
这次我是第一次参加摄影类的学术研讨会,然后我感觉到现在摄影里面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或者说摄影创作的时候会比较纠结的一些问题,基本上都呈现出来了。因为我们身处在当代这个社会,我们会遇到现在的问题,也会出现新的问题,只要我们真诚地,用心地去做,最后我觉得应该都会有一个好的结果。因为只有真诚表达,你才能感动别人,然后大家看到你的作品,也会受感动。
论坛现场张莹发言
“我们不内卷,我们向外卷。”
张莹(四川省摄影家协会活动组织部主任)
我是从第一届就开始参与并见证了巴蜀青年摄影展的发展。今年的中国摄影金像奖,咱们重庆青年储卫民获奖,其实我作为四川人也是非常激动的,因为他曾经入选了我们的巴蜀青年摄影展,当时大家对他的印象就非常深刻。所以说,巴蜀青年摄影展其实是给青年人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这个平台鼓舞了青年人的创作激情、坚定了他们坚持创作下去的信心。我希望咱们的巴蜀青年摄影师能够向更高更大的平台走去,比如全国青年摄影展、全国摄影艺术展,再到中国摄影金像奖。对于中国摄影金像奖,年轻人并不是遥不可及,储卫民的获奖就给了大家做了好的榜样,大家要抱有更远大的摄影理想、艺术追求去沉淀,去奋斗,不断地突破自己、展示更多更美的才华。
王远凌今天说我们不要内卷,其实我也同意远凌老师的观点,我们不内卷,我们向外卷。通过这几届的举办,巴蜀青年摄影展这个品牌在其他省市都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我们要持之以恒,把我们的影响力扩大出去,拧成一股绳一起“向外卷”。
我觉得这次展览是挺有新意的,请了海杰老师来,做了这个主题。当时我们看到这个主题,我觉得是,重庆又有新花样啦。这个主题在我们的朋友圈里面也引发了很好的反响,觉得这个很有意思,更贴近青年人。同时这次展览很吸引我的一点,就是画册里每一件作品都有海杰老师的点评,其实我是想在今天的研讨会上听到海杰老师更多更真诚的探讨,这可能对于我们作者的成长会更有利。
论坛现场李强发言
“把巴蜀青年展办成一个出人才,出作品,在全国范围内有更大影响力的摄影品牌。”
李强(论坛主持人,重庆市摄协副主席、青年和新文艺群体专委会主任)
我们巴蜀青年摄影展,从2021年开始到今天是第五届,我们已经共推出了四川,重庆两地的青年摄影师100名,共举办了五场大型展览和五个摄影专业化研讨会。我们看到,每一届展览的主办方和策展人都力求在形式和内容的呈现模式上有所创新和突破,我们也看到了每一次展览的品质都有所提高。这次重庆摄协主办的2024巴蜀青年摄影展,同样也在各方面力求创新和突破,提出了“该死的照相机”这个学术主题,以引导我们对摄影的诸多话题的思考,从平行线索,在地更新,经验与未来到该死的照相机,每一届展览主题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对当下摄影话题的关注,展现了我们巴蜀青年摄影人的探索进取,朝气蓬勃的精神和时代风貌。巴蜀青年摄影展为助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促进巴蜀当代摄影和文化交流,发现和培养两地青年摄影人才上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我们要特别感谢中国摄影报和中国摄影杂志社派出记者到现场采访,并且全程参与了我们的活动。这是巴蜀青年摄影展开展以来的首次,体现了国家主要摄影专业媒体对于巴蜀青年展的重视和支持,也反映了巴蜀青年展在中国摄影界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我们期待在未来的时间里,巴蜀摄影人共同努力,把巴蜀青年展办成一个出人才,出作品,在全国范围内有更大影响力的摄影品牌。感谢各位领导和摄影艺术家的精彩发言。很快就要到新年了,在此我们重庆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团预祝各位新年快乐。
谢谢大家!研讨会到此结束。
来源:重庆市摄影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