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第一大城市是这里?

教育   2024-08-22 23:56   湖北  

目前距离2025年高考还有288天


大学生想要有未来。

2024年,高考报考人数为1342万人,比去年增加51万人;当年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1179万人,双双创历史新高。

正如机场、高铁站、港口对于客流和物流的重要性一样,大学是名副其实的“人才港口”

学校里大学生的数量决定了各个地方在抢人战中的优势。

全国哪个城市的学生最多?

01

百万学子之城不再是传说。

随着各地不断公布最新统计公报,2023年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城市已经正式公布。

广州、郑州、武汉、重庆、成都、北京、西安、南京学生人数超过百万,是我国学生人数最多的城市。

其中,广州以164.2万学生总数继续位居全国第一。郑州和武汉分别以146万和137万位列第二和第三。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大学生包括学生、中学生和研究生,是最广义的大学生。

广州是拥有大学最多的城市之一,其中双一流大学7所。近年来,广州持续发力大学建设,未来“大学生第一城”的地位将越来越稳固。

广州总人数居全国第一。如果从学生密度来看,郑州、武汉、南京、兰州、南昌、太原也不甘落后。

在这些城市,平均每10人就有一名大学生,学生已成为常住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趣的是,这些城市几乎都是实力雄厚的省会城市。虽然它们的经济实力并不独特,但无论是大学数量还是大学生数量都超过了一些经济强市。

可以看到,深圳、苏州、宁波、佛山、南通、东莞排名垫底,不仅远低于同级城市,甚至低于常见省会城市石家庄、南昌。

深圳是中国第三大经济体的大城市,但其普通大学只有15所,在校学生只有20.19万人,还不到广州的1/8。

然而,凭借雄厚的经济资源和强大的产业吸引力,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强市都在拼命建设大学,不断缩短与省会的距离。

02

大学生数量多只能说明大学规模大,但很难说明综合实力强。

有些城市不是传统的教育强市,但大学生数量却稳居领先,或许是因为职业学校的爆发式增长。

由于数据可得性,各大城市只公布一般中小学在校生人数,不单独显示本科生,但大部分城市提供研究生人数。

硕士、博士项目门槛较高,招生标准较高,并不是所有学校都有资格培养。

因此,在读博士生的数量可以作为各地大学综合实力的参考指标。

北京独一无二,研究生45.5万人,超过了很多城市本科生和初中生的总人数。

去年,北京硕士、博士毕业生人数历史上首次超过在校生人数,招收研究生人数约占全国的1/10。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第一城,北京的985所大学、双一流大学和主要科研院所均排名第一。科技服务业占GDP比重高达8.3%,在全国独一无二。继

北京之后,上海、南京、武汉各有超过20万研究生,西安、广州也超过15万位列第一。

对应大城市的下层大学和双一流大学。上海和南京分别有15所和13所双一流大学,而武汉、广州和西安各有7所。

相比之下,一些大学生数量最多的城市的研究生数量不足10万人,揭示了他们的高等教育的尴尬是“大而不强”

郑州、石家庄、南昌、昆明都是这样。

郑州所在的河南,大学数量全国最多,但985所大学列为零,双一流大学仅有2所,本科院校比例仅为1/3,其中大部分是学院和大学。

从规模上看,以河南为代表的“四省”大学数量并不少,但一流大学的缺乏是长期发展的限制。

不缺大学,但缺少好大学。这也是很多经济大省份共同关心的问题。

03

为什么省会城市的教育实力普遍超过经济强市?

从大学生数量和双一流大学分布来看,几乎所有省会城市和直辖市都位居前列,而经济较强的城市则垫底。

“一二线经济,三四线教育”是经济强市尤其是深圳面临的尴尬。

原因在于,高校结构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受到了三轮大调整的影响。

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全国范围内的部门重大调整。

一批名校被拆分重组,一些工科院校脱颖而出。传统区域中心成为最大受益者。这些区域中心包括上海、武汉、南京、广州、成都、沉阳、西安等。

第二次是三号线建设期。

20世纪60年代和1970年代,出于备战和平衡发展的需要,大量大学、科研单位和工厂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成都、重庆、西安等西部主要城市成为最大受益者。

第三次是北京学校搬家。

1969年至1970年,由于当时的特殊情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13所北京大学先后迁往安徽、陕西、河北、湖北、河南等地,并初步落户在省城。

其中,最受关注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当时中国科大迁往海外,湖北、江西、安徽、河南成为候补。但部分省份因粮食问题出现倒退。只有安徽克服重重困难,毅然接受。时至今日,为何无缘中科大,已成为河南等省份长久以来的遗憾。

目前,新一轮北京学校搬迁工作已经启动,不过这次主要是北京所属高校搬迁,目的地是雄安新区,不涉及其他地区。

据官方披露,15所北京教育部所属高等院校将迁至雄安新区,其中包括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大学等4所大学林业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一个校区于去年底正式开工建设。

可以说,省会作为传统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中心,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具有优势,而且从一开始就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处于领先地位,从而建立了作为教育城市的优势。

今天,随着省会做强战略的推进,省会的资源集聚能力才刚强。即使GDP或制造业被经济强市超越,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领先优势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夺取。接管。

毕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十年树成,一百年人成。

一些经济强城借助工业或外贸在短短几年内崛起,但教育的缺陷却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弥补。

当然,在拼命建设大学的帮助下,像深圳这样的城市也在努力改变教育落后的面貌,高等教育水平已达到全国中等水平。

近10年来,深圳以几乎每年一所大学的速度建设大学。不仅打破了边境两侧清零大学的尴尬,部分大学还进入了第一梯队。

除了本地的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外,深圳还引进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打破了深圳关于“大学沙漠”的刻板印象。

显然,跨省异地办学已经停止。教育部于2021年发布新规定,阻止或支持大学跨省办学。特别是严控部委属高校和中西部地区高校在东部地区跨省办学。

不过,对于深圳来说,与港澳合作办学仍然是允许甚至鼓励的,省内知名学校设立分校的空间也很大。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及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均受本指引约束。反映。

可以说,深圳拥有港澳合作办学的经济资源、经济产业优势和政治优势。用不到10年的时间,其教育实力有望赶上实力省会城市。

但要形成与我们经济实力相匹配的高等教育并跻身第一梯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04

留不住学生是很多省会城市面临的最大挑战。

大学是人才的天堂,是名副其实的人才库,但这个库里的水最终可能不会留在本地。

近年来“为什么二线城市留不住985院校的毕业生?”引起了很多讨论。一些重点城市自己培养的学生最终成为发达地区的嫁衣。

武汉作为大学生第三城市,在校生数量全国第一,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约30%的毕业生留在湖北工作,约20%的毕业生首先选择广东,其次是上海和北京。

合肥也是如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毕业生约有三分之一留在安徽工作,绝大多数前往江浙沪等地的保税区,主要是上海、杭州、南京。

相反,深圳虽然没有几所地方大学,但每年都有无数外地大学毕业生“辍学”到深圳,拥有大学学位的总人口在全国名列前茅。

原因是人们追随行业,尤其是学生。

没有高科技产业,没有相当于大学生的工资,没有创业所需的产业生态和风险投资资金,聪明的女人寸步难行。

面对这种情况,武汉喊出了“留住百万高校毕业生”的口号,而安徽则提出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毕业生留住率达到40%”的目标”。

这几年的成果还是比较显着的。武汉留住了一批大学毕业生,合肥不仅留住了还吸引了一批人。原因在于经济工业实力和城市能源水平同步提升。

未来人口高峰时,城市里的抢人大战将会更加激烈,从学生到普通工人。

所以关键不是有多少学生,而是能否留住甚至抢走更多的人才

声明:本文素材综合来源于网络,转载请注明,本平台尊重版权,文章仅作分享学习,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


高三届
每日推送高三家长、同学关注的高考报考、政策解读、命题动向等资讯,提供最全面实用的志愿填报技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