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为锚 金融“新”中有“数”

文摘   2024-12-02 15:27   重庆  


11月28日

《金融时报》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之数字金融篇”

专栏刊发

《以实为锚 金融“新”中有“数”》

报道重庆金融监管局和金融机构

不断提升数据集成共享水平

以“一网一库一工厂”

(“金渝网”“金融数据+政务数据”

的金融专题数据库

“风险穿透+服务实体”的模型工厂)

扎实构建智慧金融数字底座

以数字金融变革

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一起来看详细内容

↓↓↓

这是一场全社会的变革。数字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颠覆经济发展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这是一场金融业的转型重塑。数字化改变了金融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也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


从数字化转型到人工智能应用再到大模型风起,数字金融浪潮正迅速席卷全球。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场景、数据、技术成为各家金融机构的必争之地。谁能抢占数字金融发展先机,顺应数字经济发展潮流,培育数字基因,谁就能在这场比拼中占得先机。


2023年4月,数字重庆建设全面启动,拉开了以数字化变革推动重庆迈向现代化的大幕。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重庆监管局(以下简称“重庆金融监管局”)不断提升数据集成共享水平,以“一网一库一工厂”(“金渝网”“金融数据+政务数据”的金融专题数据库、“风险穿透+服务实体”的模型工厂)扎实构建智慧金融数字底座,以数字金融变革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在动辄标以颠覆、重塑字眼的宏大叙事逻辑之外,微观个体的一次次真实感受,为数字金融发展留下最朴素的注脚。“金渝网”从谋划到孵化的4年多时间里,重庆数字金融领域涌现出哪些创新应用?给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改变?数字金融如何融入企业数字化转型乃至数字重庆建设?监管引领搭建的数字金融生态底座如何赋能数字经济?近期,《金融时报》记者一行来到重庆,在对重庆金融监管局、银行保险机构、企业等的走访中,力图呈现区域数字金融发展的可行路径。





触达:金融服务“山水相通”


将虚化抽象的理念落实到具体场景中,宏大叙事便有了细微注解。借助数字化技术,金融得以走出网点柜台,走向田间地头,融入宏观经济的毛细血管。那些曾长期被金融忽略的客群,也第一次感受到金融服务触手可及。


最近,巫溪县养猪专业户老张有件喜事:邮储银行给他发放了10万元纯信用贷款。有了这笔钱,老张就能顺利买猪崽和饲料,扩大养殖规模,日子越来越好。


“别看生猪养殖不是啥大生意,对资金的需求可不小。”老张告诉记者,养殖户的固定资产有限,缺乏抵押担保物,往往难以获得金融支持,小养殖场或散户普遍存在“缺钱养”的问题。“以前找银行贷款想都不敢想,现在通过手机扫码就能随时在线申请贷款,太方便了。”老张说。


老张口中的“扫码贷款”,指的是邮储银行推出的“一码通”线上平台。该平台汇集了邮储银行“渝”系列所有子品牌、业务产品及各项惠民活动,经营主体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查询了解契合自身需求的相关产品和贷款服务。通过内嵌的产品办理入口,线上提交融资需求信息,即可实现“一站式”融资对接服务。自“一码通”发布以来,已有近10万人次通过扫描该二维码办理各项业务。


伴随数字金融快速发展,传统金融服务的物理限制被打破,金融服务线上化、移动化、智能化大大提升了服务便捷性和可及性,“老张的喜事”频频上演。


重庆是有名的山城,许多地区交通不便,有时去一趟银行网点甚至要走很远的山路。金融服务如何把“山水相隔”变为“山水相通”?重庆银行的答案是:一台平板电脑。


重庆银行以“平板电脑+移动背夹+APP”为载体,推出“巴狮数智展业移动银行”,把银行网点延伸到田间地头。“通过移动展业平台,我们把非现金柜面业务延伸到网点之外。客户经理拿着一台平板电脑就能上门为客户办理授权范围内的服务,缓解了银行网点不足或位置受限等因素的制约。”重庆银行数字银行部谭晓天说。


事实上,银行业内已有不少移动展业实践,巴狮有何特殊之处?谭晓天告诉记者,与同业相比,巴狮特殊在模式创新、技术创新。据他介绍,巴狮移动展业平台在同业中创新集约网点柜面和信贷场景业务功能,实现零售、小微、公司条线的多岗位融合,可以一次性满足客户多个需求。平台还能够实现移动条件下音频、视频实时“双录”功能,以及利用客户画像、标签体系等数字化成果,让一线人员了解客户、洞察业务机会。在技术创新方面,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技术构建客户需求预测和挖掘模型,实现基于数据驱动的精准营销和风险筛查;运用量子加密技术,在巴狮终端(平板电脑)与后台系统间建立安全链路,提升信息传输安全的保障能力。




赋能:数字金融与数字经济的双向奔赴


数字金融是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数字技术融合应用为关键动力,进行金融业务模式的数字化创新,最终实现与数字经济全面适配的金融形态。在实践中,数字金融既包括金融机构自身推动的数字化变革,也包括以数字金融技术和服务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乃至数字经济发展等更丰富的内涵。


在全社会数字化转型中,企业是最大的转型主体,有着旺盛的转型需求,但受限于自身实力,往往力不从心。“很多时候,企业想转型但缺乏技术、资金、人才,无法搭建数字化平台。”一位来自国有大行的业内人士表示,银行可以充分发挥技术优势,输出“金融+”综合化服务平台,在这些平台里嵌入各种金融服务,包括支付结算、信贷融资、财务管理等,实现对资金流、交易流、信息流的统一管理,赋能企业转型发展。


围绕企业“人、财、事”三大方向的数字化转型难题,招商银行打造“薪福通”一站式企业人财事数字开放平台,从“薪税代发、人事服务、智能财务、智能费控、团体福利、协同办公”六大板块提供全场景解决方案。同时,通过CodeFriend企业应用开发中心,以全面的开放和连接能力支持企业更多个性化配置服务。“2019年以来,‘薪福通’已经迭代到5.0版本,服务重庆本地企业1.8万家,帮助数千家中小微企业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平均能为每家企业节省数字化建设费用几十万到百万元。”招商银行重庆分行普惠金融部总经理谢曦介绍称。


近年来,重庆金融机构通过创新和提升服务水平,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和民生需求,为数字重庆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做好数字金融这篇大文章,金融服务模式的改造和升级并非局限于某一项业务,而是业务全流程的整合重塑和赋能,这包括金融机构的数字化改造,当然也包括金融机构输出技术能力和服务,赋能全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工商银行重庆分行金融科技部负责人任昭霄在受访时表示。


工商银行重庆分行以一个个利企惠民小切口融入数字重庆建设大场景。今年以来,该行在全国首个上线取保候审项目,聚焦取保候审资金结算难的问题,通过数据抓取、扫码缴费、原路返还、预留账户等方式,使保证金缴纳、退还、没收全流程自动化,确保取保候审环节更高效、安全。该行与重庆市人社局共同搭建“社银互办”网点,支持“15+5”人社便民服务功能落地,全面推动“网点+社保”的应用场景建设,实现全市区县全覆盖。同时于近期独家参与“川渝社银合作”新模式,通过双方系统直连,实现川渝两地参保群众在四川、重庆的工商银行网点,无差别、免费办理参保登记、基本信息维护、待遇资格认证等20项社保高频服务事项。




重塑:功夫还在台下


谁能抓住数字金融发展机遇,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要求,培育数字基因,谁就能在这场比拼中占得先机。


自2015年开始,重庆银行就开足马力布局数字化转型。彼时,该行数字化转型从线上电子渠道和线上信贷产品(好企贷)起步。2018年,当技术和经验积累到一定阶段,该行采用项目制方式在全行范围内推动数字化转型工作。2023年,该行通过绘制数字化转型蓝图,细化管理机制和项目分类,以更加系统、全面且合理的架构层次统筹数字化转型工作。截至目前,该行已累计申报200多个数字化转型项目,推出涵盖专精特新、绿色信贷、乡村振兴等13个应用场景的53款子产品。


数字金融能力的一次细微提升,都是金融机构在多年沉淀积累后的一次集中爆发,其中酝酿着技术能力、工作模式、体制机制的转型重塑。


“客户看到的可能只是一块平板,感知到的是产品优化了、服务方便了。这背后其实是我们很多数字化的基础在支撑,包括技术、产品体系、模型搭建、业务策略、全新的线上工作模式转变等。”谭晓天告诉记者,技术发展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持续积累和迭代。与技术积累同样重要的,是金融机构的数字化理念和工作模式。


“我们一直说数字化转型,其实最深刻的是数字化思维的建立,这种思维要求我们用数字化的方式去寻找技术和业务相契合的创新点。”某股份制银行业内人士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现在技术已经先行一步,但业务部门对新技术的感知比较薄弱,找到技术和业务相契合的创新点是将来做好数字金融的重要发力点。”


促进业数融合,是重庆银行在推动数字化转型蓝图中摸索出的一套“打法”。据谭晓天介绍,科技部门成立了专班模式,针对运营、零售、普惠、数银等几个重要条线,每个条线安排一名专职人员与业务部门对接。业务部门有前期潜在的业务诉求和想法后我们会及时跟进,由专职人员统筹协调科技部门内部资源,寻找合适的技术组合,同时,进一步摸清产品需求。后续将根据产品推广、落地的时效,灵活配置团队资源、制定研发周期。


秉持“因地制宜、全员参与、系统思维、持续可行、结果导向”的原则,重庆银行在金融机构转型的浪潮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相比传统研发模式,这种方法可以迅速将初始产品投入市场,并根据市场反馈进行优化和调整,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金融为本,科技为器。“数字技术‘百花齐放’,从中选择适合的技术组合,服务于金融产品、服务和应用场景这才是最重要的。”谭晓天说。




大模型:驱动数字金融发展的利器


2022年,ChatGPT横空出世,成为关注焦点。就在一年前,金融机构还在热议是否要大规模应用大模型。而今天,很多金融机构已经落地或者部署了大模型项目。在实践中,大模型并非用于宣传的“花架子”,而是真正切中金融痛点,成为驱动数字金融发展的利器。


“零售金融面临效率相对较低、投入产出比相对低、建设周期比较长等问题。为了改善这些问题,必须实现信息化、平台化、自动化,但这个过程始终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提供温暖的人性化服务。”马上消费常务副总经理蒋宁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在零售金融领域,大模型大有可为。


2023年8月,马上消费发布全国首个零售金融领域“天镜”大模型,应用于营销获客、风险审批、客户运营、客户服务、安全合规、资产管理等8个零售金融最典型的场景,让大模型真正落地,解决行业痛点问题。以最常见的客服岗位来说,马上消费依托自身积累的大量的绩优客服真实通话数据训练“天镜”大模型,让大模型拥有一对多服务的能力以及承担人工坐席的辅助角色,帮助推荐优化回答,提高问题解决效率。同时,“天镜”能将金融机构数据库知识与文档知识,转化为支撑不同场景的“超级员工”;智能生成场景脚本,辅助员工掌握培训知识,并允许人工干预调优等。一组数据显示,马上消费基于大模型驱动的金融智能客服,客服团队效率提升了10倍,用户好评率提升23%;通过精细的资源管理优化技术,云平台CPU利用率提升到行业平均水平4倍,2022年节省IT硬件采购成本数千万元。


此外,大模型通常存在“幻觉”问题,即容易出现“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这种错误在金融领域是不可接受的。“在大模型应用过程中,还需要工程机制和传统人工智能结合,解决合规安全问题,这个过程就需要使用很多小模型。”蒋宁说。


大模型对于金融行业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快速迭代和应用,在文本处理、数据分析和客户服务等方面展现出巨大优势。谢曦以招行重庆分行的具体产品举例说,“比如,科创贷产品,根据大模型就能自动生成尽调报告,能够节约客户经理75%的写尽调报告的时间。”


大模型在金融领域更为成熟的应用有赖于数据、算力和算法三大要素。“算力和算法相对好解决,现在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大模型基础设施建好了,但没有足够的数据去‘喂’大模型,没有办法产生一些高效能的输出。当下要解决的就是缺数据的问题。”某大型银行金融科技专家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大模型的应用场景缺乏创新,现在还局限于充当办公助手,有点‘大材小用’。我们希望大模型可以提高劳动效率,更多去替代人力,特别是替代智力创新型人力。”上述专家补充道,应用场景的拓宽或者创新性的思维,是金融领域应用大模型所欠缺的。




基础:搭建数字化金融综合服务底座


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正享受着数字金融发展的便利。这背后,既有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也有金融管理部门搭建数字化金融综合服务底座的努力。


“我没多少文化,如果让我这里跑那里跑递交各种理赔材料,会很恼火。”一年前,王大姐确诊乳腺癌,“重庆渝快保”的保障分担了她的医疗费用,同时,保险对接基本医保系统,出院结算时,“一站式”理赔让王大姐省心不少。


“重庆渝快保”是一款城市定制普惠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即我们所熟知的“惠民保”。2021年12月,“重庆渝快保”正式上线,只要是重庆基本医保参保市民,每人每年最低缴纳69元,就能享受百万医疗保障。


当前推出普惠型补充医疗保险的城市不在少数,除了价格低廉,“重庆渝快保”还有不少过人之处。重庆金融监管局人身险处处长金艳芳告诉《金融时报》记者,“重庆渝快保”是重庆数字金融领域的典型应用,其优势在于解决了系统对接和医保数据安全两个关键症结,将参保人、医疗机构、保险公司之间的信息壁垒打通。


让2000余家医院和十几家保险公司,在基本医保和商业保险两个不同业务场景下,实现1秒钟结算和同步出账单,如何实现?


据金艳芳介绍,重庆金融监管局协同重庆市医保局,一方面与医保系统对接,实现患者出院时自动同步结算基本医保和“重庆渝快保”理赔款;另一方面,搭建平台统一对接重庆市所有基本医保定点医院,建立理赔款对账归垫机制,参保患者出院时无需自付理赔款,由保险公司与医院结算。为保障医保数据安全,通过重庆金融监管局的金渝网专线连接,且所有医保原始数据不出域,有效避免数据泄露和二次开发风险。


目前,“金渝网”已联通全市173家银行保险机构的全部6000余个网点,支持“政、银、保、企、监”数据一线交换和业务一线协同,并打造惠民、惠企、惠政、惠金四类21个数字应用场景。以“惠企”和“惠金”类数字应用场景为例,“金渝网”打造的“现代产业资金图谱”对重庆市现代产业体系24万户企业多维赋标、批量画像、上下游串联,自动生成产业资金链图谱,并进一步沿供应链拓展覆盖全市370万户市场主体,系统监测金融服务的触达情况,为“四链”融合发展提供基础支撑,让金融活水真正流到实体经济最末梢。


重庆金融监管局还基于“金渝网”推动打造金融机构联合建模模式。具体来讲,就是对于科技能力较强的金融机构,试点开展联合建模,建立批量客户识别、客户授信和贷后管理三类模型集群。重庆金融监管局普惠金融处处长陆玉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该局已经与多家全国性银行总行和地方法人银行开展联合建模合作。其中,中信银行已于今年6月落地首个重庆专属产品“金渝网供应链数据贷”,对宗申动力供应链进行了1亿元授信以及上下游9户企业3900万元信用贷款投放。近期,农业银行“渝惠e贷”、建设银行“渝链产业贷”和交通银行“渝融知信贷”等重庆专属产品也相继落地。


“‘金渝网’持续释放的基础能力,源于四年不间断的深度数据治理,覆盖全员全流程的数字工作机制以及开展数字劳动竞赛等方式‘晾晒’转型成果,进而引领行业树牢数字理念、提升数字思维、改造数字流程、创设数字产品、优化数字服务,充分释放数字金融的变革效应、杠杆效应和聚合效应。”陆玉举例说,经过持续的数据治理,目前,金融数据失范率显著下降至万分之0.7。在“走万企、提信心、优服务”专项行动中,提供中小微企业白名单10.8万户,为2.3万户企业新投放贷款4500亿元。近期配合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开展的“千企万户大走访”专项行动中,再次投放小微企业白名单10.9万户。


在调研中,多家银行对记者晒出了“金渝网”的“买家秀”——“金渝网”解决了银行在给企业精准画像以及贷后管理中的实际痛点。


“‘金渝网’是一个全面且综合性的系统,应用全渠道数据建模产生预发放额度;大型银行对接‘金渝网’,同时结合行内的情况向客户授信,客户可以在线上提交用信申请。”工商银行重庆分行金融科技部产品创新团队负责人吴际涛进一步对记者表示,“原来我们只能获取客户在我们行的金融资产和交易信息,难以对客户进行准确评估。现在接入‘金渝网’之后,银行能获知的数据更加丰富,客户画像的信息要素更全面了。”


“以前我们给企业发放信贷资金之后,如果企业跨行使用,很难追踪资金流向。金渝网大规模整合数据并推动实现在银行间共享,我们行引入这些数据之后,嵌入风险管理系统和信贷系统进行核查,就能排查出信贷资金是否流向了异常领域。”谭晓天表示,“金渝网”已经普遍应用到银行贷后管理过程中。


将数字基因融入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毛细血管,这是一个持续优化迭代的过程。通过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场景的优势,数字金融能够拓宽金融触达渠道、提升服务质效、改善风险控制,增强金融供给的精准性、均衡性和普适性,为五篇大文章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为一揽子增量政策落实落地提供有效保障。下一阶段,重庆金融监管局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发挥数字金融在有力服务超大城市治理、精准服务现代产业体系、充分保障社会民生等方面的撬动、引领和放大作用。

(来源:渝小金公众号)



扫码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金融保险咨询

重庆保险微视界
重庆保险微视界是由重庆市保险学会、重庆市保险行业协会、重庆市保险中介行业协会创办的公众号,旨在宣传普及保险知识、转发金融政策与监管信息、发布行业动态、发布会员信息、展示保险学术成果、服务广大会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