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战外科学”学术带头人王正国院士逝世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冲击伤、创伤弹道学、交通医学研究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国家重点学科“野战外科学”学术带头人,原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研究员王正国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1月5日9时2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89岁。
王正国,男,汉族,安徽合肥人,1935年12月12日出生于福建漳州。195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12月入伍进入中国医科大学军医期学习,1956年毕业后在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工作。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正国致力于战创伤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近七十年,在国际上首次较系统地阐明了冲击波致伤机制和防治措施,并在我国率先提出高速投射物致伤机制及防治原则,为我国战创伤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生平
致力野战外科和创伤医学研究
1935年,王正国院士出生在福建漳州。1994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一直致力于野战外科和创伤医学研究工作,是我国冲击伤、创伤弹道学、交通医学研究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国家重点学科“野战外科学”学术带头人。
王正国院士主编的《野战外科学》
王正国院士先后获全军首届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何梁何利基金医学科学技术奖、美国迪贝克国际军医奖、陈嘉庚医学科学奖、国际交通医学重大成就奖、光华工程科技奖,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公共卫生安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同时,王院士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贡献卓著。据2020年4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王院士主编的专著有39部,包括《消除血肉之灾:创伤防治》《分子创伤学》《现代交通医学》《野战外科学》等;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60余篇,培养博士生50余名。
自述
做对社会、对国家有责任感的人
王正国院士曾在自述中说道,“勤奋、求实、创新”是他的格言,也是他学习工作的座右铭。
受时局变化影响,王正国院士的成长之路并不算平顺。从小与母亲、姐姐寄住在安徽滁州的外祖父家,依靠母亲小学教师的微薄收入维持生活、上学,生活艰难。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正国
1950年冬,时年15岁的王正国报名参军,被分配到沈阳中国医科大学军医系学习。“在校期间,我深刻地认识到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而要为集体、为社会多作贡献。往后的几十年,我从未动摇过这份对社会的责任感。”王正国在自述中说。
1956年,大学毕业后,王正国被分配到军事医学科学院做军事医学研究工作,后又随研究所从北京迁往重庆。
“(上世纪)80年代末,我深感国内交通事故发生频率很高,伤亡人数很多,占平时创伤人数的一半以上,但尚无专门的研究机构。”王正国表示,因此,他积极向上级反映,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国内首先建立了大型交通事故伤(撞击伤)实验室,并开展相应的研究,为发展我国交通医学打下了坚实基础。
1997年2月22日,王正国院士在重庆第三军医大学激波管实验室
“总结几十年来个人走过的道路,我的体会是首先要做对社会、对国家有责任感的人,我很喜欢‘振兴中华,从我做起’这句话,并身体力行。”王正国院士在自述中说。
荆楚网精美礼品免费送
如何参与:①在荆楚网公众号推送的每篇文章下面点“赞”和“分享”。②每周发放10份,分别选取“点赞”、“分享”每周总量的前5名,名单每周一在此公布。数据由荆楚网后台自动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