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西辽河文明”核心区域、草原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的内蒙古通辽市,2024年,如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什么?内蒙古自治区人大代表,通辽市委副书记、市长奇·达楞太接受了新华网专访。
新华网:过去一年,通辽市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哪些成效?
奇·达楞太:2024年,通辽市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工作部署,贯穿“一条主线”、办好“两件大事”、实施“六个工程”,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现代化通辽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
一是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近年来,我们坚持“项目为王、招商为要”不动摇,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投资规模年均增长近百亿元,基本实现了三年翻一番。2024年,我们全面落实“政策落地工程”,争取到位上级预算内项目资金、国债资金超200亿元,创历史新高;开展招商引资创新年行动,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超600个,到位资金达到390亿元。在投资的强劲拉动下,经济发展持续向上向好,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增长5%左右,有望突破17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创7年来最好水平。
二是优势特色产业能级持续提升。一方面,我们加快打造现代农牧业强市,突出抓好玉米、肉牛两大主导产业,全面启动了千万亩现代节水高产农业示范区建设,整市推进玉米单产提升,新建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313万亩,推广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模式602万亩,实施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858万亩,再创全国玉米主产区大面积单产纪录,粮食总产量达到194.1亿斤,增产5亿斤以上。我们扎实推进“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建设,制定出台促进肉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系列政策措施,健全完善留优保母、良种扩繁、标准化养殖、规模化育肥、数字化赋能等“十大服务保障体系”,肉牛存栏达到395.5万头,年交易量达到150万头,10年来已经为各地供应优质肉牛1000万头以上。特别是在去年,我们坚持“反弹琵琶”,在屠宰加工、品牌营销等产业链后端集中发力,新引进培育产业链项目50个,全市肉牛屠宰加工量增长40%,成功发布了“通辽牛肉”品牌(271.6亿元),稳居全国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首位,肉牛全产业链产值达到450亿元。另一方面,我们壮大培优工业经济,深入实施“工业倍增”行动,三年来累计实施延链补链、建链强链重点工业项目878个,工业产品种类达到54个大类,比2020年增加了10个品类,蒙东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实现全产业链贯通,铝基新材料产业高端产品附加值首次突破万元,镍基新材料向不锈钢制品延伸,玉米生物医药产业全面扩容提质。
三是营商环境整体水平晋位跃升。三年来,我们持续开展了优化营商环境攻坚年、争优年、创新突破年行动,创新推出200余项国家级、自治区级创新亮点,营商环境综合测评从全区第三梯队进入“第一方阵”,可以说发生了质的改变。一是群众办事更加高效便捷了。在完成国家和自治区“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任务的基础上,推出了一批本地特色“一件事”服务事项,办事环节、办理时限分别压减了67.3%、48.7%,4365项行政许可类事项实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1.2万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985项高频事项实现了“掌上办”,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了。二是市场环境更加公平活跃了。大力推进诚信通辽建设,起底整改政府失信行为,清偿拖欠企业账款金额2.24亿元。清理规范1056项政务服务事项前置条件和审批标准,保障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在全区首创“企业信用修复前置服务”机制,完成经营主体信用修复437户。深化“综合查一次”改革,推行“体检式监管、服务型执法”,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为企业松绑减负。三是干部服务更加积极主动了。我们把优化营商环境与干部作风建设结合起来,创新运用“1+9”“1带9”上下联动机制和“三单一函”“亮晒比评”工作落实机制,大家为企业和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能力和效率明显提高。四是服务对象满意度进一步提升了。开通“两代表一委员”热线履职通道,选定100个营商环境监测点、聘请168名营商环境监督员,在全区率先完成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地方立法,12345便民热线“四率”均提高到95%以上,赢得了企业和群众的普遍认可。
四是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一方面,在生态建设保护治理上,我们坚持以“大项目带动大治理”,统筹实施“三北”工程、科尔沁草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欧投行贷款造林、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全线推进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完成沙地综合治理近430万亩,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西辽河干流实现了26年来的最长过流,通辽“母亲河”生态正在加快复苏。另一方面,在绿色低碳转型上,我们坚持绿能与产业协同开发,新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400万千瓦、占比超过60%,新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1/3;全面推进绿能替代,实施源网荷储一体化、园区绿色供电、风光制氢氨等一批市场化并网项目,为80余家重点企业和项目接入绿电,正在建设的扎铝二期项目绿电配备率达到80%,成为全国“含绿量”最高的电解铝示范项目。2024年,我市已提前完成“十四五”节能降耗目标。
五是民生保障更加有力有效。我们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推动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一批民生工程落地惠民,年初承诺的20项民生实事全部兑现。主城区新增学位三年攻坚行动顺利收官,新增学位、园位10860个。组建了2个城市医疗集团和7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保“五维一体”DIP支付改革,使群众次均住院费用下降13.4%。成功入选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示范项目城市。全市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也在持续提高。特别是全面实施“温暖工程”,60个年度项目全部竣工,群众供暖类热线诉求下降了64.5%,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新华网:2025年,通辽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什么?
奇·达楞太:2025年,我们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自治区部署要求,全面贯穿一条主线、认真办好两件大事,接续实施“六个工程”、深入开展“六个行动”,努力在“谋项目扩投资促消费、构建优势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塑优发展环境、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7个方面攻坚突破,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按可比口径增长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和6.5%,确保“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为自治区实现“闯新路、进中游”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