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肘关节外科方面的顶级专家,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学术达人,学生眼中儒雅可敬的导师……在上海市原六院东院常务副院长范存义身上,有着数不清的荣誉和标签,而他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最爱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最乐于做的事儿,便是带领近千人的团队攻坚克难、艰苦奋斗,守护着上海最东南角片区群众的健康和安全。
小张(化名)是一名年轻的赛车手,在内蒙古骑马时摔坏了肘关节,几乎所有医生都说,他这一辈子再也没法开赛车了。小张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找到范存义,说了一句“医生,我所有的希望都在您这了”。手术难度很大,但最后成功了,经过康复训练,肘关节功能恢复得很好,赛车手重返心爱的赛场,每年都给范存义报喜,给他发在赛道上英姿飒爽的照片。
这只是范存义从医30多年来治愈患者的一个缩影,他长期从事骨科临床工作,先后救治患者超过30万人次,在肢体创伤和功能障碍、周围神经损伤和退变、骨不连和骨髓炎、骨与软组织退变等疾病的治疗和研究上有独特建树,特别是在肘关节功能障碍(Posttraumatic Elbow Stiffness,PTES)及围肘关节损伤领域,突破禁区并开创了我国肘关节疾病精准诊疗新时代。
范存义带领团队建立了世界最大的PTES诊疗平台,整体疗效优于梅奥医学中心;开展了各种形式交流培训,举办国家级学习班近30届,并与梅奥诊所长期联合举办培训班,培训学员2.5万人,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技术成功推广到16个国家及国内25个省市,为更多患者带来了福音。
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范存义积极开展科研工作。“还可以做的更好”是他的口头禅,而这股钻研的劲儿伴随着他整个科研工作生涯,也取得了累累硕果。
范存义曾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20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022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4年)等奖项。
依托“上海骨科新材料与修复再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针对骨科领域“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范存义在骨软骨修复、关节重建、软组织修复与运动康复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近20项,发表中文核心论文186篇、SCI论文322篇,其中大于15分论著20篇,累计影响因子1701分、总他引7202次,成果多次写入《坎贝尔骨科手术学》等国际经典教科书和专著、纳入国际指南和共识。此外,范存义还获17项国家专利、5项授权国际专利,且成功进行转化,在自己的领域形成了强大的学术影响力,并以一己之力推动整个学科向前迈了一大步。
作为博士生导师,范存义非常重视医学人才的培养。成功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和上海市领军人才的范存义,几十年来,共培养博士40余名、硕士30余名,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获得者,近20名硕博士获得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
范存义坦言,这一生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他在华山医院的导师顾玉东院士,“顾院士人品正,处事公道,凡事都有积极的心态,的确把病人当亲人,他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只在医术上孜孜不倦。”他秉承着顾院士的精神,用自己丰富的学识和临床经验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用自己温和而坚定的声音一次次讲授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成长,并告诉他们,要对生命存有敬畏之心,要将患者当成自己的亲人,而这份赤诚,感染着一批又一批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为更多的患者服务。
2012年,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5+3+1”工程的统一部署,坐落在滴水湖畔的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正式开张试运行。
这家医院距离市中心78公里,交通不便,配套不足,作为起步极为不易新建医院的常务副院长,十年来,范存义带领全院干部职工,以院为家、锐意改革,积极探索推行各种医改举措,从市区往返850000里,总里程绕地球赤道已经超过9圈……
功夫不负有心人。十余年间,医院在优质服务、科研教学、综合管理、文化建设、人事绩效薪酬改革等多个方面成绩斐然:2017年,原六院东院初次申请便被评为2015-2016年度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卫生计生系统文明单位,2019年,再次获评2017--2018年度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卫生计生系统文明单位,并荣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获得了当地百姓的广泛赞誉。2021年2月,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六院东院整建制并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开启了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崭新征程。范存义作为分管六院临港院区医疗的副院长,继续为医院的新一轮建设发展贡献着力量。
如今的六院临港院区已逐渐成为上海东南片区域医疗中心,成为上海临港地区招商引资的靓丽名片,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人都是被使命感推着走的。”30余年来,范存义一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奉献着。“干部的使命就是攻坚克难”,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白求恩精神,践行着一名顶尖专家和优秀管理者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信息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