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许多城市中,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的数量已显著超过传统巡游出租车,成为市民出行的重要选择。
据CNNIC发布的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达5.03亿。
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体验到网约车出行带来的便利,而在不为人知的幕后,一场行业的博弈与角逐正在悄然上演。
一、供过于求的内卷怪圈
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8月31日,全国共有359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环比增加3家;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729.5万本、车辆运输证310.1万本,环比分别增长1.9%、1.6%。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8月份共收到订单信息10.29亿单,环比上升1.6%。
在全球经济下行趋势下,如此庞大的供需体量,一度让网约车司机成为诸多待业者空窗期的职业选择,也让线上出行平台成为众多公司锚定的业务突破口。然而事与愿违的是,这种排山倒海般的“涌入”让原本平和的网约车市场成为风口浪尖,有人在车水马龙的裹挟中默默退场,有人在城市夜行道路上空载到天亮。
一时之间,网约车市场似乎陷入了一个“乘客端出行需求不断增长—司机端从业人员不断增多—客运营业收入不断减少—司机端从业人员继续增多”的螺旋式内卷怪圈。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网约车的日均营收集中在250-350元之间,扣除汽车租赁、电费、平台抽成等额外支出,6000-7000元也仅算是一个相对乐观的收入水平。
二、饱和竞争的行业定局
今年5月,武汉市交通运输局组织召开网约车“优质服务年”专题会,指出当前武汉市日均运营网约车2.94万辆,单车日均订单13.2单,日均营收339元(乘客支付订单金额,未扣除网约车平台抽成),市场趋于饱和,同时提醒有意从事网约车运营的驾驶员,要合理调整收入预期,谨慎从业。
8月9日,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发布了7月份深圳市网约车行业运营动态与风险提示,提出深圳市公共交通体系日益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密度已位列国内第一,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100%,市民公共交通出行选择越来越多,而网约车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补充,其市场已趋于饱和。
2024年以来,重庆、江苏、福建、河南、江西等多地交通部门相继发布网约车行业风险预警,从局部地区纵观全国,网约车运力市场饱和式竞争俨然已成为普遍现象。
城市地域范围不断扩张,网约车市场供需趋于饱和平稳,用车高峰期乘客待车与通勤时间被“拥堵”拉长,高峰期后,大量网约车闲置空载又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司机不得不选择以延长出车时间来提高流水,各平台开始探索新的业务增长点,网约车市场的竞争也开始从注册体量的竞争转变为增值服务质量的竞争。
三、业务增值的新机遇
未来,网约车平台或将进一步发展增值服务,以应对运力饱和带来的挑战。增值服务的创新包括内容和形式上的不断升级,并通过数据挖掘、用户画像分析等手段,实现精准投放和个性化服务。
(一)定制化出行体验
针对需求不同的乘客,宠物专车、亲子车、豪华出行等多样化的出行服务品类成为乘客热捧的对象。高德打车、美团打车、T3出行等众多平台相继推出了针对高端商务出行的“尊享版”服务,提供饮品、Wi-Fi、杂志等个性化增值服务,使用户获得更高端的车载出行体验。相关数据显示,高端出行服务的客单价比普通网约车高出近50%,月均订单量增长显著。随着网约车市场运力趋于饱和,多样化的定制服务不仅能圈住消费能力可观的小众客群,也慢慢成为平台增收重要支撑点。
(二)本地生活服务导流
借助网约车平台强大的用户触达能力,网约车增值业务也正在逐渐向O2O联动发展。譬如,部分出行平台已尝试在应用内推出“本地生活”频道,涵盖餐饮、娱乐、商超等多个场景。以平台与品牌商超的合作为例,用户在乘车过程中可提前选择超市商品,到店即取,以大幅缩短购物时间。这种依赖于大数据分析的一站式服务,促进了线上浏览选购向线下场景消费的高效转化。不但提升了用户出行购物的便捷性,还为线下零售商带来了更多的精准客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