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华化学加码4.8亿美元买船!恒力集团追加92亿造船!炼化巨头为何纷纷“下海”?

学术   2024-09-09 23:59   北京  
随着我国炼厂一体化程度将逐步提升,产品结构逐步从油品向增产化工品转变。未来,中国石化企业将在本土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出口的增长随之而来的则是货物运输的问题,部分炼化巨头尝试“下海”,万华化学4.8亿美元加码大型乙烷运输船,恒力集团更是于今年7月追加投资 92 亿元,继续加码造船业。
万华化学“下海”航运业
据悉,化工巨头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华化学”)在2023年末重返中国船舶集团江南造船增订3艘超大型乙烷运输船(VLEC),使其在江南造船的VLEC订单数量增至6艘。据悉,最新的3艘10万立方米VLEC是由AW Shipping订造,订单于2023年10月23日签约生效,交付时间分别定于2027年7月、9月和12月;另外3艘99000立方米VLEC于2022年订购,单船造价1.28亿美元,预计将在2024年交付。

消息人士称,这批新船造价约为每艘1.6亿美元,交易总金额约为4.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4.23亿元)。这一单价相比去年年初万华化学订造的3艘99000立方米VLEC每艘1.28亿美元的价格高出25%。

2020年,AW Shipping陆续在江南造船订购了5艘86000立方米超大型液化气运输船(VLGC),首批3艘于2020年7月签字生效,其余2艘于同年11月左右生效。目前已经全部建成交付。

2022年8月,AW Shipping Limited与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江南造船合作建造的第一艘船举行命名仪式,万华化学董事长廖增太,总裁寇光武出席剪彩仪式并为新船命名。新船以沙漠绿洲城市AL AIN(阿莱茵)命名。

万华化学于2022年2月正式“下海”进军航运业,首次作为船东在江南造船订造了3艘99000立方米VLEC,新船将在2024年交付。99000立方米VLEC属于江南“Panda(熊猫)”系列,服务于液化乙烷的长途运输,设计总长230米、型宽36.6米、型深22.5米、配有4个江南造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BrilliancE”B型液货舱和2个C型甲板罐,最大舱容达99000立方,是世界上首次采用B型舱且舱容最大的VLEC。
恒力集团进军造船业
2022 年 7 月 8 日,恒力集团耗资 21.1 亿人民币收购了于2014年宣告破产的STX 大连造船厂,并追加投资 180 亿人民币,决心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船舶建造及高端装备制造基地。

收购后的半年里,恒力动员上千名工人翻新厂房,2023 年 1 月 28 日,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恒力重工正式运营。

2024 年 3 月 1 日,恒力重工产业园建造的首艘船平稳下水,标志着恒力重工在船舶建造领域实现了从 “0” 到 “1” 的重大突破。该首制船属于大宗散货船,具备 6.1 万吨载重能力。
今年 7 月,恒力集团更是决定追加投资 92 亿元,建设恒力重工(大连长兴岛)产业园。

自重启以来,恒力重工将订单重心放在散货船市场,同时也在不断拓展造船领域,并于2023年9月从恒力集团手中承接2艘30.6万载重吨超大型原油运输船(VLCC),标志着该公司实现重要飞跃。7月3日,恒力重工宣布与新加坡韦立国际集团签订6艘32.5万吨超大型矿砂船(VLOC)建造合同,标志着恒力重工正式进入VLOC建造领域。
中国造船业揽全球9成订单
炼化巨头纷纷“下海”背后,是我国造船产业的飞速发展。

根据克拉克森研究9月5日最新报告,8月份,中国造船业继续高歌猛进,揽下了惊人的90%全球订单,韩国船企订单份额则降至2%。

具体而言,克拉克森数据显示,8月份全球新船订单总量为387万修正总吨(CGT)或106艘,较2023年同期增长27%。中国造船业承揽了347万CGT(95艘)的订单量位居榜首,占90%的份额;韩国船企承揽9万CGT(4艘),占2%的份额。

根据克拉克森的数据,今年1月至8月,全球订单总量达到4020.7万CGT(1454艘),同比增长25%(3223.2万CGT,1436艘)。其中,中国占2822万CGT(1015艘,占70%的份额),韩国占822万CGT(181艘,占20%),分别比2023年同期增长53%和14%。

截至今年8月份,全球累计手持订单量为1.4亿CGT,较上月减少69万CGT。中国船企手持订单7715万CGT(54%),韩国3902万CGT(27%)。

编后语:随着我国高端制造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落实,我国的产业也逐渐从生产端向周边辐射,海运作为对外出口必不可少的配套行业,趋势也将是逐渐向国内转移。一些拥有巨大出口需求的制造业及炼化巨头,有能力也有动力自建运输渠道。

资料来源:

--船舶前线

--和化化工

--航运界

--《贸易风》海事周报

--化纤邦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及业内人士投稿,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所有文章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石化联合会化工新材料专委会
传递化工新材料行业信息,发布行业观点,参与行业管理,努力打造化工新材料交流、协作与信息共享的重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