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华》“读”家心得

政务   2024-10-15 16:08   安徽  



2024年10月12日

芜湖全民共读计划

第八讲

《何以中华》

正式开讲

本期,让我们听听

市文旅局党员干部的

“读”家心得


芜湖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主任  胡小伟


2024年10月芜湖共读第8讲推介的著作是《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由中国民族博物馆编纂、郑茜主编,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是一部用文物来讲述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史的精品文化读物。


该书基于中国民族博物馆长期开展的重要学术工程“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实物实证体系研究”而编纂,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遴选一百件承载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的文物,建构出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的代表性文物谱系,有力地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历程和历史必然性,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内涵。


“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除了理论阐释和文本表述,还需要一个必要的步骤,那就是‘物’的实证和表征。”观看了芜湖共读的推介,引起了我通读这本书的兴趣,作为一名考古工作者,必然能通过书中介绍的这些耳熟能详的文物提高对它们的认知,更加系统地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史及其文化内涵。

芜湖书画院科员  胡芮晗


《何以中华》以高度的历史文化自信、科学严谨的论述、清晰的叙事脉络,溯源而上,趁流而下,贯通古今,以“物”和“文”的有机串联,阐述了文物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开发了文物的深层次精神资源,揭示出中华民族起源的本土性特征,展现了完整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和发展的链条,构建出中华民族从不间断的文明传统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的实物支撑。


《何以中华》在注重中国纵向历史有序发展的同时,还十分着意在地域上的总体擘画布局,注重历史上各民族之间密切联系的展现,对历史上重要的民族及其建立的政权都有恰当的表达和交代。通过所选文物的阐释,表现出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密切交往、交流和交融,突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


总之,《何以中华》多角度地呈现了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生动历史画卷,考镜源流,深入浅出,在新时代视域下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巩固和提高,有利于凝聚认同,开拓新视域,增强文化自信,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芜湖市文化馆馆员 欧阳汉诚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在跨越了千百年的时间长河,经历过动荡的年代,无数记录着历史影子的文物或埋葬在历史长河中,或千疮百孔,伤痕累累。


芜湖共读第八讲读的是《何以中华》这本书,学习后感慨万千,文物承载着历史,凝结着记忆。近些年关于文物的书很多,但是用文物讲“各民族的历史起源和交往交流交融轨迹”的书,好像还很少,填补了空白。读了以后,会由衷地集聚起对中华文化的深深赞叹,对老祖宗智慧和美学的激赏,也不禁让我想起来曾经看过《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文物保护工作者们用他们的心血将沉睡于土中的文物修复在人们面前,用笔墨传达文物的语言,让我们透过文物穿越历史与古人对话,赓续历史文脉,在脆弱而又珍贵的文物面前,需要的是一颗能与历史产生心灵交流的宁静的心。

芜湖市文物保护中心助理馆员 刘鹤群


《何以中华》一书,通过一百件精心挑选的文物,串联起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展现了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历程。


从河姆渡骨耜到何尊,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五星红旗,每一件文物都是一个故事,建构出“物”的谱系的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这些文物,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传承,既展示了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创造力和艺术审美水平,也体现了刻在中华民族基因里的坚韧、执着与不息的生命力。


此外,我还被书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和实物吸引。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各民族在思想情感和文化上兼收并蓄,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格局。这种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当今社会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有益借鉴。

芜湖



来源 | 芜湖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 | 芜湖市委网信办

文章好看就点这里

芜湖发布
联系群众、解决民忧、宣传政务、服务百姓。生活在这半城山半城水的美丽江城,让我们与您共同成长。这里是芜湖市互联网宣传管理办公室官方微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