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摩羯”,他们如何成为“追风者”

文摘   2024-09-18 16:37   海南  
9月6日
裹挟着狂风骤雨
超强台风“摩羯”侵袭海南各地
……
灾情面前,一幕幕以群众生命安全为上,奋力抗灾、救援抢险的场景令人动容——党员干部奋战一线,子弟兵冲锋在前,民间组织紧急驰援,群众积极生产自救……一个个逆风而行身影的感人故事,被另一群“逆行者”用镜头定格、用纸笔书写,传递出积极的正能量,凝聚起全省上下一心合力抗击台风的强大力量。

据不完全统计
截至9月12日
海南省内新媒体共发稿5908
总阅读量达7亿
相关直播时长全网合计达1223小时
观看量1.17亿

台风过境和灾后重建期间,海南省广大新闻工作者在省委宣传部的统一部署下,不惧艰难、勇于担当、乐于奉献,以笔为戈奋战在抗灾救援和灾后重建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要求,一大批感染力强、影响力大的新闻作品接续涌现,为全省打赢抗击台风的大仗硬仗提供了有力舆论支撑。

牢记使命

逆风而行直奔现场

9月6日下午,“摩羯”登陆前一小时,《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邱肖帅、武佳在南渡江出海口、云洞图书馆附近采访。

“报道做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现场不够近。”对大多数新闻从业者来说,这句话并不陌生。在这次抗击台风的历程中,不少省内外媒体记者直奔风雨第一线。

9月6日上午,台风“摩羯”距离海口越来越近,路上风雨渐起。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副主任王凯来到万绿园,看到海边两米多高的浪花四处飞溅,立即踩着积水向大浪冲去。

“再近点,再近点!”在浪花不停地拍打中,王凯找到了理想的拍摄点,他找准时机按下快门,阵阵海浪气势汹汹的场景被瞬间定格。

拍完照片,王凯又顶着风雨继续录视频,反复拍摄海浪冲击护栏的过程,翻滚的海水散发着令人作呕的臭味。即便如此,他还是坚持拍完,并第一时间将视频传回报社。

15分钟后,《海南日报》新媒体平台发布王凯制作的短视频《海口万绿园海域风浪越来越大,两米多高的海浪把部分护栏打坏》。数小时后这条25秒的视频转发量就达到了10万+。

台风“摩羯”让王凯有所收获的同时,也给他带来了不小的损失。由于疏于防护,他的住所阳台和窗户被台风刮破,家里到处都是玻璃碎碴儿,沙发湿透,房间泡水。虽然被“偷”了家,但王凯无暇顾及,他简单清理一下后,迅速投入到繁忙的报道任务中。

和王凯一样,海南广播电视总台记者田程远也面临着选择。

9月4日晚,田程远接到父亲在老家因病住院的消息。第二天,正当他准备告假回去照顾老人时,得知单位将组织人员到一线报道台风。一番犹豫后,他主动请缨去台风登陆前线。

“准备前往文昌龙楼时,我得知父亲因病情危急被转至ICU。”怀着对父亲深深的担忧,田程远踏上了出发的征程。

在文昌期间,他先是走访了当地的安置点,又在台风过境后采访了受灾群众、消防人员等群体,由于文昌没有通信信号,他7日晚又赶回海口回传素材。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订去老家的机票,但由于天气影响,改签了4次也没能出发,直到12日医院说父亲已经转回普通病房,悬着的心才放下了。”田程远说。

这次台风,对于南国都市报记者王康景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9月6日下午,由于风雨太大,结束任务的他被困在了采访地点,一晚上几乎彻夜未眠。

第二天一大早,王康景徒步从采访地点离开,边走边根据沿途情况开展报道,回到家后立即骑着电动自行车出门采访街边清障的武警官兵、园林环卫等队伍,第一时间制作了《海口园林部门“抢时间”开展路面清障》《灾难无情人有情,武警官兵参与清理倒伏树木》等视频作品。

不惧艰险

排除万难战风斗雨


超强台风“摩羯”过境前,八级风圈已抵达文昌。《海南日报》记者谢式伟、包若言在文昌进行“摩羯”台风72小时直播。

《海南日报》记者包若言本打算在9月初休假,但“摩羯”这个不速之客的到来,让她打消了这个想法。9月5日下午3点,还没拿齐报社配备的防风物资,她和摄像同伴谢式伟便匆匆赶往文昌市翁田镇。

2014年台风“威马逊”曾在翁田镇明月村登陆,经过和当地镇政府沟通,包若言这次选择到该村进行现场直播。结束采访后,包若言和同伴才开始寻找落脚的地方,但翁田镇和铺前镇的酒店都已经满客,几经辗转,当天晚上10点,她和同伴终于在昌洒镇找到了落脚点。考虑到台风第二天就要来临,6日一大早,他们又迅速赶往翁田。

“8点多到翁田镇镇区的时候,我们感觉风力显著增强了,有的树木已经倒伏,还看到了掉落的墙皮。”包若言回忆,在上午9点的时候,他们又赶到了抱虎角,拍摄了《超强台风“摩羯”来袭,文昌抱虎角风力明显加强》的短视频,并进行了现场直播。

“那时抱虎角的风力已经很大了,我基本站不稳了,沙子和海水打在我的头盔上,伴随着噼里啪啦的声音,脸被吹得生疼。”包若言说,整个直播过程都是摄像同伴拉着她才能完整进行。

像包若言一样,在文昌“追风”的新闻人还有不少。9月5日晚,央广网记者蔡文娟和同事重新分工,她从翁田镇自行驾车赶往另一个“预计登陆点”铺前镇。

“途中,车辆驶入一段没有路灯且狭窄的道路时,暴雨模糊了视线,我握紧方向盘,内心紧张到了极点,担心一不小心车辆就会跌入深沟里。”蔡文娟说。

第二天上午,在途经铺前镇木兰湾附近的海滩时,她觉得可以通过海浪的状态展现台风的威力,便录制了《央广网记者直击超强台风“摩羯”》的视频报道,引发了广泛关注,在台风登陆后,她又在风雨中录制眼前所见,并于当天17点传回报道《记者现场直击台风“摩羯”:风打在脸上很疼 很难站直站稳》。

有人不分昼夜“追风”,也有人毫不懈怠坚守岗位。

从9月4日下午到7日午夜,南海网记者姚皓在省应急厅“驻扎”了70多个小时,写了近百条新闻稿。台风登陆的那一天,他向单位传回了30多条稿子。

“那天我凌晨4点才休息,只睡了两个多小时,有同事不小心磕了一下旁边的桌子,我一下子就蹦起来了。”为了避免遗漏重要消息,姚皓时刻提醒自己保持临战状态。

通过了解调度会议内容,姚皓还实时为后方提供线索。比如台风期间一些养殖场可能存在鳄鱼逃跑伤人的情况,前方同事得知后及时进行了跟进采访。 

连续作战

投身重建美丽家园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登陆我国的最强秋台风,“摩羯”造成的严重灾害,极大地影响了海南本地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台风过境后,海南省广大新闻工作者发扬连续作战精神,继续投入到灾后恢复重建的报道任务中。

台风中,《海口日报》记者邝晓霞的车辆车窗被刮破,但忙于采访的她无暇去修理,就这样开着“漏风”的车一直奔波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9月9日凌晨,忙完最后一篇稿件,邝晓霞刚准备休息,电话就响了,单位通知上街采访党员干部一线清障情况,她立即收拾东西急匆匆赶往采访地点。

从这天开始,连续5个夜晚,邝晓霞和同事们的身影都出现在海口各个清障点位上,他们用手中的笔、镜头记录着数万名党员干部群众连夜开展灾后道路清障的生动场景——

有的人眼里布满血丝,
却不愿多休息一些;

有的人的声音已然嘶哑,
但仍然坚守岗位维持现场秩序,
以便清障工作有序进行;

有的人手掌被树皮划出血,
来不及包扎,
依然坚持清理粗枝
……

9月8日至10日,《海南日报》记者肖开刚连续3天奔赴文昌重灾区调查采访农业受灾情况,倾听农户农企的诉求。白天采访到天黑才回来,晚上又整理采访素材到深夜,他用三天三夜的时间,撰写了4000多字关于文昌农业受灾及复产情况的第一手报道。

长时间、高强度的采写工作,也让肖开刚在交了稿件后,身体出现严重不适。但仅休息一天后,他又重新回到新闻工作岗位,奔走在了灾区采访一线。

“摩羯”过境后,《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党朝峰在文昌进行灾后报道。

灾后重建的路上,依然活跃着诸多新闻人的身影。《海南日报》记者刘梦晓、曾毓慧、刘宁玥、党朝峰等人深入台风影响的重灾区,撰写文昌抗击超强台风“摩羯”系列深度报道;南国都市报记者吴岳文在台风登陆前因高血压住院,治疗期间时刻关注文昌灾情,病情缓解后第一时间投入工作,回传了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灾后恢复稿件……

执笔为剑,尽锐出战
当前正是灾后重建
复工复产的关键时期
海南广大新闻工作者
仍在一线坚守奋战

他们期待着
当昔日的家园重回原貌之时
再将好消息传遍四方



来 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总监制:陈海清

审 核:翁壮岛 

 :王浩也 王炳鑫




乐东微发布
“乐东微发布”公众号是中共乐东县委宣传部官方政务发布平台,这里可以见证乐东发展历程,是乐东权威的新闻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