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人收购英特尔

文化   2025-01-20 23:49   广东  

作者 | 荣智慧

编辑 | 向由


唯物的中国芯片产业深度观察


1月17日,英特尔股价突然大幅上涨超9%。原来有媒体爆料,英特尔将被“神秘人”整体收购,市场立刻对半死不活的英特尔产生了信心。

 

2024年9月,就有匿名人士“放风”高通有意收购英特尔。消息一出,英特尔股价上涨,高通股价下跌,充分证明英特尔命悬一线。

 

又过了3个月,虽然拿到了《芯片法案》高达近80亿美元的输血费,英特尔CEO帕特·基辛格还是被炒了鱿鱼。船大难掉头,再三落伍的英特尔已经迷失方向。

 

2024年,英特尔全球裁员超1.5万人,利润暴跌85%,市值跌破1000亿美元。曾经的全球芯片龙头、代表着硅谷荣耀的英特尔,正式面临砸锅卖铁的不堪命运。

 

如果神秘买家不是高通,会是谁?



神秘人是谁

坊间最大的传闻,“神秘人”是埃隆·马斯克。

 

这个有鼻子有眼的猜测,依据是大佬们的私人飞机轨迹:收购消息传出时,马斯克的私人飞机在佛罗里达州,格罗方德大佬的飞机也在佛罗里达州,高通大佬的飞机还在佛罗里达州——他们都在佛罗里达州的海湖庄园,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私人府邸。

 

只有拯救英特尔,才能真正“让美国再次伟大”。因此,马斯克出钱,高通当客户买产品,格罗方德负责封装,三家完美接盘,严丝合缝地从产业链上下游架住即将瘫痪的英特尔。

 

但是,这个传闻有漏洞。三位大佬都在海湖庄园,不一定是为了英特尔,可能只是为了和特朗普拉拢关系。而且让马斯克出钱,前提是马斯克得有钱。2022年收购推特,马斯克欠了一屁股债,如今哪有钱再买估值近1000亿美元的英特尔?

 

如果“神秘买家”是高通,那就不神秘了,这个消息早已闹得沸沸扬扬。只是以高通为代表的芯片企业,加上博通,甚至英伟达、AMD,可能性都不大。虽然高通是移动芯片领域的老大,与主打PC芯片和服务器芯片的英特尔存在业务互补性,但这一类的芯片企业的收购都很难通过反垄断审查,技术整合难度也比较高,高通的现金流也吃紧。

 

剩下两类神秘买家,都有可能。

 

一类是不差钱的互联网巨头,比如苹果、亚马逊和谷歌。其中苹果的可能性最大,M系列自研芯片进展颇佳,一旦收购英特尔,有望在PC和服务器芯片的研发领域更上一层楼。

 

亚马逊的AWS是少数赞成英特尔代工业务的公司。多年不搞代工的英特尔忽然搞起代工,投入产出不成比例,成了压垮英特尔的最后一根稻草,前CEO基辛格也为此付出了代价。然而,只有AWS坚持与英特尔代工合作,不仅买了AI Fabric芯片,还买了Xeon 6芯片。如果亚马逊想一举买下英特尔为自己代工,也算合理。

 

亚马逊AWS


谷歌可能性较小,其TPU由博通设计,台积电代工。除非未雨绸缪想搞一个Plan B。

 

另一类则是不差钱的私募基金。一些私募基金有一套操作模式——找到被低估的资产、或者过得不好的巨头,买入,过几年行情好转再卖出,赚差价。像贝莱德、银湖,都有这种交易历史。也有人说,它们可能是某个买家的“马甲”,走个流程好掩人耳目。

 

像软银的手法比较经典。2016年花310亿美元买了ARM,本来想2020年作价660亿美元卖给英伟达,翻一倍也有赚头,结果因为反垄断调查没卖成。孙正义立刻换了手段,靠全华尔街最豪华的IPO投行阵营加基石投资人一起送ARM上市。ARM上市是2023年全球规模最大的IPO,市值突破650亿美元。

 

当然,和英特尔有几十年“Wintel”情谊的微软,又有钱,又有“渊源”,出手捞一下“朋友”也不是不可能。



买卖两难

英特尔的颓相几年前就已显露。


2021年,帕特·基辛格临危受命,担任英特尔CEO,实施为期三年的“扭亏为盈计划”。这一计划最大的转变,就是回归“美国制造”——重建晶圆厂,与台积电一争高下。在此之前,英特尔早已把制造环节外包出去了。

 

“扭亏为盈计划”实施很不顺利。知名高管纷纷离职,包括离开董事会的行业资深人士陈立武。路透社报道称,陈立武突然辞职,是因为对冗余的员工队伍、芯片代工方式以及官僚主义文化感到沮丧。

 

在芯片的主营业务领域,OpenAI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掀起人工智能热潮后,老对手英伟达和AMD的GPU卖得盆满钵满,英特尔也没赶上趟。


而强行上马的芯片制造业务,一直遭受股东的猛烈抨击:“我们认为本公司成为一家盈利的前沿代工厂的机会非常小。”

 

到2024年年初,英特尔溃败加速,股价下跌超50%。特别是8月,股价一天之内下跌26%,市值跌破1000亿美元,创下50年来最大跌幅。

 

2024年,英特尔第二季度财报显示,收入较上年下降1%


为挽救颓势,英特尔先是全球裁员超1.5万人、暂停派息,然后就是考虑“广泛的资产出售”——砸锅卖铁。


总结起来,英特尔当下的核心资产主要有两大部分:FAB厂和X86 CPU,其他的都是外围业务。FAB厂在财务上是赔钱货,但在国家战略上是重中之重,“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基石。而且,FAB厂在18A的先进工艺上还有机会东山再起。

 

X86 CPU是现金奶牛,但是已经缺乏想象空间,业内评价为“夕阳业务”。

 

对于英特尔来说,模仿AMD将这两大核心业务拆分,是理性的商业选择。但对于美国来说,给英特尔找个“一锅端”的接盘侠,反而是最好的选择。



内部消化

近年,英特尔的“生意”多次急转直下,有三个深层原因。

 

一是,从制造技术的角度来看,英特尔选错了路。10纳米节点,它认为就算不用阿斯麦的EUV光刻机,造的芯片也不会差。实际情况是,只有极紫外线光刻技术才能达成超规模目标中的多重图案设计思路。自此,英特尔的10纳米计划一路延后,迟迟不能量产,被竞争对手甩在身后。


二是,错失移动市场。英特尔不愿意给苹果第一代iPhone提供处理器,苹果最后选了Arm芯片。2011年,英特尔曾推出Atom系列,试图抢占智能手机市场,未遂,2016年停止研发。


三是,没赶上人工智能时代的先机。2017年和2018年,英特尔曾考虑投资OpenAI,最终放弃。7年后,OpenAI的估值已经和英特尔的市值不相上下,都在800亿美元左右。



同时,英特尔也没有及时推出AI芯片。虽然2023年9月英特尔首次提出AI PC概念,但一直没有相关产品面世。由于反应迟缓,连微软的大单也丢了——微软最新笔记本电脑与高通独家合作。


本来,英特尔沾了国家战略最大的光。作为历史悠久的“美国制造”指标企业,英特尔是拜登政府《芯片法案》扶持的“全村的希望”。


然而,政治机遇终究没撵上时代浪潮。


如今,英特尔市值只有英伟达的4%,高通和AMD的一半。继2024年8月股价狂泻以来,英特尔一路丢盔卸甲,裁员上万人,德国和波兰的建厂计划也遭推迟,萎缩的时间快到德国连100亿欧元的补贴都没来得及发出去。


找东家也不是那么容易。


近年的芯片企业收购案例基本失败:博通没能收购高通,英特尔也没能收购以色列高塔半导体,高通收购荷兰恩智浦失败,英伟达收购日本ARM折戟。


美国也不可能允许“国之重器”英特尔被其他国家的企业或主权基金收购。前一阵日本制铁想收购美国钢铁公司,被美国政府否决,气的“情投意合”的两家公司联合起诉从中作梗的美国总统拜登。即使“贵”为盟友,日本、韩国的公司都难以染指。


亟待输血的英特尔,只能等美国人“内部消化”了。



值班编辑 | 吴擎

排版 | 阿车



2025年「来」日历

点击图片,把「来」带回家(广告)





点击图片 即刻报名(广告)


更多资讯


南风窗原创短视频·

 小羊快评 

南风窗新媒体 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至 朋友圈


投稿、投简历:newmedia@nfcmag.com

广告、商务合作:

 Wang838645293


记得星标!点点在看让理性的声音传得更远

南风窗
冷静地思考,热情地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