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5000亿强县”,来了!
日前,江苏省江阴市宣布,2024年全市GDP实现生产总值5126.13亿元,首次站上5000亿元新台阶。江阴也因此成为继昆山之后,又一个GDP破5000亿元大关的县级市。
5000亿,是个什么概念呢?
如果把江阴放在省会城市中,可以排到20位左右,这一经济总量已超过了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兰州、银川、海口、西宁、拉萨等7个省份的省会(首府)城市。
如今的江阴,以约占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250的国内生产总值,堪称县域经济发展的典范“模范生”和天花板。
为什么会是江阴?在竞争激烈的长三角,江阴是如何脱颖而出的?对于全国近1700个县(县级市)来说,江阴的成功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迈过5000亿大关之后的江阴,又将踏上怎样新的征程?
“制造业第一县”是如何炼成的?
江阴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其地处长三角的天然优势。但相比另一个5000亿大县昆山,客观说,江阴的区位在长三角诸多百强县中并不算最突出。它既不挨着上海,也不在沪宁铁路干线上。事实上,直到2023年9月28日南沿江高铁开通,才圆了江阴人的客运铁路梦。而在此之前,江阴早已扬名在外,那么它是怎么做到的?
答案倒也并不难,和所有强县一样,江阴走的也是工业立市的道路。只是和昆山依赖台资、太仓依赖德资等不同,江阴的工业发展早年主要靠自己,靠本地民企。
作为“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江阴从乡镇企业起家,靠着埋头苦干,一步步成长为“中国制造业第一县”。
江阴城市景观
目前,江阴总共拥有超两万家制造业企业,31个制造业门类涉足30个,涵盖了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的各个领域。每年,全国四分之三的高端汽车用钢从江阴产出,全国六分之一的风电整机在江阴制造,全球十分之一的芯片在江阴封测,深海载人潜水器、海上钻井平台等众多“大国重器”上都刻下了“江阴制造”的光荣印记。
2024年,江阴规上工业产值超过7500亿元,这其中,民营企业占了绝对大头。数据显示,民营经济贡献了江阴全市70%以上的税收、70%以上的GDP、80%以上的工业经济总量、8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90%以上的就业人数和90%左右的企业数量。
去年10月,全国工商联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上,江阴有12家企业入围“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0家企业入围“2024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3家企业入围“2024中国服务业民营企业100强”。这个数量规模,对于一个县级市来说是很少见的。
海澜云服智慧工厂,环形蝶状生产链系统
这些企业中,涌现了“男人的衣柜”海澜之家、深耕钢铁及有色金属领域的行业巨头江苏新长江实业集团等一大批明星企业。特别是,这些千亿级的巨头企业,帮助江阴在产业集群、产品标准制定上引领一时风气之先。
当然,除了自力更生,江阴也是懂得借力的,特别是资本市场。
早在1997年,江阴首只股票“兴澄股份”就挂牌上市。近些年来,江阴更是着力通过“优选一批、培育一批、辅导一批、上市一批”滚动发展策略夯实壮大“江阴板块”。目前,全市累计拥有境内外上市公司6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62家,A股上市公司总数位列全国县级市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华夏A股第一县”。
正是凭借这“两手硬”,江阴得以从强县如云的苏南脱颖而出,成长为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领跑者。
迈过5000亿,江阴靠什么?
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江阴的崛起,靠的是埋头做工。那么现如今,江阴能继续领跑,则是凭借持续创新。
事实上,因为工业起步早,江阴比别的地方都率先遭遇发展瓶颈。近些年,江阴的土地开发建设强度已触碰“天花板”,全市98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各类园区200余个,布局散、隐患多、效益低、同质化竞争严重,“老项目产出不高、新项目无地可用”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制约江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此,江阴一方面积极打响工业园区升级改造大会战,全力盘活低效产业用地、腾出更多发展空间。过去三年多,一批低效企业被关停并转,累计腾退提升工业用地3.88万亩,腾出产业用地1.66万亩;另一方面,又全面开启“科创江阴”建设三年行动,力推产业转型升级,众多科创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中信泰富兴澄特钢“灯塔工厂”
仅去年,江阴就新增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家、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8家,获评省制造业领航企业10家。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无锡“三类”企业(雏鹰、瞪羚、准独角兽)累计已达1142家、2701家和166家,分别是2020年底的1.8倍、2.7倍和5.2倍。其中,盛合晶微成为全球独角兽企业,远景能源、盛合晶微获评省独角兽企业。
目前,江阴已形成了“一湾”(霞客湾科学城)“一谷”(绮山湖科创谷)“一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一港”(南理工创新港)的科创格局。近三年共建成投用科创载体面积超280万方,是2021年底的5.4倍,并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建设了10个“科创飞地”。
图一为鸟瞰高新区,图二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
借助这些平台、飞地,江阴全力布局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未来能源、空天技术、人工智能制造等未来产业,它们和高端纺织服装、金属新材料、石化新材料这3大千亿级传统产业,高端装备、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4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一道,共同构成了江阴“345”现代产业集群,为江阴的发展提供着持续动能。
在此过程中,江阴一边努力巩固“民营经济”的基本盘,一边又想方设法增强经济的“开放度”,出台了一系列吸引外资和促进出口的政策,成效斐然。
2024年,江阴新引入包括联合利华、英国金顶、法国法电等在内的数十家外资企业,累计注册外资企业达3547家;实际使用外资20.2亿元,创历史新高。投资者遍及世界70余个国家和地区,其中28家世界500强企业和知名跨国公司在江阴设立了52家外资企业。从“新朋”到“老友”,外资企业用一次次造访、一份份合约、一个个项目,对江阴投下“信任票”。
孵化未来
靠着不断创新和内外加持,江阴在去年底全国县域经济专业研究机构——中郡研究所发布的《第二十四届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监测评价报告》中,蝉联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榜首,实现“二十二连冠”。并在过去的15年里,GDP相继闯过2000亿(2011年)、3000亿(2016年)、4000亿(2019年)和5000亿大关,全市经济总量和产业实力不断迈上一个又一个新的台阶。
硬实力支撑温暖民生答卷
GDP突破5000亿,固然令人自豪,但对于普通江阴人来说,民生福祉的提升才更为重要。事实上,江阴之所以能稳居全国县域现代化高质量发展A+优等级县市,民生满意度和人才吸引力也是一个关键方面。
这些年,伴随江阴经济的一路上升,居民的荷包也越来越鼓。2023年,江阴城镇及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84952元、47846元,均位列江苏全省同类城市第一,农民收入更是连续24年蝉联榜首。难怪有人说,在江阴,村比镇富,镇比县富。
与此同时,当地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也都得到了明显提升。
江阴站
过去,缺乏高铁和高校一直是影响江阴发展的两大短板。最近几年,这两大空白被一一填补。随着沪宁沿江高铁、锡澄轨道S1线相继通车,第二过江通道、盐泰锡常宜铁路陆续开工,江阴的对外联系更为畅通,交通优势日益凸显,进一步激发出城市的发展潜力和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影响力。
而南京理工大学、江南大学两所知名高校的先后落户江阴,设立校区,使得其成为极少数拥有2所高校的县级市,不仅有利于创新资源的集聚,进而打通产学研“任督二脉”,还能帮助江阴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年轻人才。
江南大学霞客湾校区
事实上,江阴虽然只是座县级市,却拥有强大的人口吸引力,不仅本地人很少外出,外地人才还源源不断地涌入。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从2010年到2020年的十年间,江阴常住人口增长了18.4万。最近几年,虽然全国人口持续下跌,但江阴人口依旧逆势增长,至2023年底已达到178.51万人,跻身II型大城市之列。
所以说,像江阴、昆山这样的城市,不能简单地以县级市的行政级别来定义它。
事实上,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竞争主体的平等,它天然倾向于打破一切行政层级的壁垒。在此过程中,县市逆袭的情况比比皆是。比如珠三角的东莞、中山、深圳、珠海等,改开前都是县,现在的发展成就超过了绝大多数的地市,深圳更是跻身一线之列。而在长三角,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代管江阴的无锡。
江阴大景
民国以前,无锡一直是常州府的属县,今天无锡的市区,就是过去无锡县的范围。但晚清以降,无锡作为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经济高速发展,终于在1983年苏南大分家的过程中,从常州独立出来,带着江阴、宜兴这两个强县兄弟,一同组建了地级无锡市。
虽然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江阴的行政级别未必会升级,但其实际的大城市化之路却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于江阴来说,5000亿只是另一段征程的起点。
下一步,更期待
其实早在突破5000亿之前,江阴就已经在提前谋划下一步棋了。
2021年2月26日,江阴发布“南征北战、东西互搏”城市发展战略。其中,“南征”主要指高起点规划建设霞客湾科学城,“北战”主要是加快沿江产业转型,高标准建设滨江花园城市。而“东西互搏”则是推动各镇街园区比学赶超、取长补短,继而推动全市经济实力、城乡建设、文化发展、生态环境等各方面争创一流。
霞客湾科学城
如果说“南征北战”拉大了江阴的城市格局,那么“东西互搏”则提升了江阴全域的发展底线。
随着框架的拉大、底线的抬升,江阴也开始酝酿新的发展目标。下一步,江阴将成为全球资源集聚之地、科技创新应用之地、高端产业承载之地、开放枢纽拓展之地、金融贸易活跃之地,从而使“产业更高端、创新更澎湃、城市更美好、人民更幸福”,希望以此突破县域发展的天花板。
江阴的心愿能否实现,我们拭目以待。
- End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作者 | 土哥涅夫
编辑 | 薛凯剑、李婧
统筹 | 李克诚
排版 | 思乐
更多资讯
投稿、投简历:newmedia@nfcmag.com
广告、商务合作: Wang838645293
记得星标!点点在看让理性的声音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