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聚焦|《解放军报》聚焦报道大学为战育人优化课程设置

教育   2024-11-01 21:57   江苏  

者:朱桁冈、何嘉博、郭明宇

2024.10.29


  10月29日,《解放军报》中国军校版头条以《“爆款”选修课的魅力从何而来》为题,聚焦报道大学为战育人优化课程设置,全力打造指技融合型课程体系。

陆军工程大学《桥梁史话》选修课现地教学场景。刘萝洁摄

紧握鼠标,陆军工程大学学员孙崇斌一边不停地刷新着电脑页面,一边频频低头看表。
几乎在同一时间,机房里所有学员都点进了智慧校园选课系统,展开了他们对选修课的“攻势”……
快速敲下“桥梁史话”4个字,点击搜索,确认选课。看到电脑屏幕上出现“选课成功”字样,孙崇斌很是欣慰。
这样的“抢课大战”,常常会在开学之初上演。孙崇斌所选的《桥梁史话》,正是深受学员们喜爱的几门“爆款”选修课之一。
无论必修选修,都直指共同的“考场”——战场;无论主课副课,都直指共同的“专业”——打仗。近年来,陆军工程大学聚焦为战育人优化课程设置,全力打造指技融合型课程体系。被学员们追捧的“爆款”课,正是反映这一变化的风向标。
这些“爆款”选修课,究竟有怎样的魅力?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陆军工程大学《桥梁史话》的课堂,和学员们共同寻找答案。
这堂课,有趣有料——
“哪怕是‘纸上谈兵’,也离不开动手探索和实践”
一座纸桥最大的承载力是多少?陆军工程大学学员高盼给出的答案是:自重368克,承载能力30千克。
课堂上,一张张白纸在学员们手中翻转折叠,一点点构造出具有想象力的立体结构。梁桥、拱桥、缆索体系桥……一座座形态各异的“桥梁”经过学员们的精准计算与精心制作,呈现在大家面前。
这场寓教于乐的课堂实践,是选修课《桥梁史话》中的固定环节。早在课程设立之初,“让课堂变得有趣有料”就一直是该课程组教员们努力的方向。
“这门课主要面向低年级学员开设,目的是培养他们对本专业的兴趣,鼓励他们自由创造。”教员李峰说。
“让学员们利用白纸‘造桥’,或许是个好办法。”没想到,一个看似简单的提议,让这门课在诸多课程中悄然“出圈”……
好不容易选上这堂课的学员高盼,对“造桥”十分期待。
然而,用纸建桥并不容易。教员宣布的规则是:4人一组,用A4纸和细绳制作一座纸桥模型,在课堂上进行评比。在限制跨度、减少自重的前提下,纸桥的承载力越大,说明结构越好。
领受任务后的高盼立即开始思考:如果采用传统悬索桥方案,该怎样保证作为吊杆的细绳同时均匀受力?与纸质桥面又该如何连接?
望着点点星光的夜空,高盼紧蹙的眉头逐渐舒展:也许可以改造固有的悬索模型,用新式“索托结构”去代替传统“拉索结构”……
大致确立模型方向后,高盼便带领小组成员开始了创新之旅。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在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和失败后,难题被组员们逐一攻破。临近比赛,他们的设计终于得到验证。
“27千克,28千克……”评比时,所有人的目光紧紧盯着高盼所在小组展示的纸桥模型。随着承重不断增加,纸桥已经微微变形,组员们紧张得手指攥成一团。
“第九组,自重368克,承载能力30千克,荷重比81.5!”计数员话音刚落,全场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高盼和组员们也“腾”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这座创意十足的“索托式”悬索桥模型成为夺冠热门。
“桥梁设计,哪怕是‘纸上谈兵’,也离不开动手探索和实践。只有敢于突破常规,才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教员李峰说。
教员搭台、学员上台,让实践教学成为掌握理论知识的“窗口”,在充满想象和创意的空间里,学员们的参与感大大增加。
“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亲手设计并建造一座桥的成就感,更加领略到知识和创造的力量。”课后,高盼意犹未尽地说。
这堂课,穿越时空——
“每一座桥梁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积淀”
教室里人头攒动、座无虚席,学员们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神情,时不时用期待的目光望向门口。
随着上课时间的临近,一位白发苍苍、精神矍铄的教授走进教室。在讲台站定后,他面向大家敬了一个军礼。学员们不约而同起立鼓掌,满怀敬意地注视着他。
上学期,在《桥梁史话》结课之际,李峰教员请来了自己的老师——我国著名的桥梁工程专家王景全院士。在那堂课上,他为学员讲述了自己与桥梁的不解之缘。
伴随王院士的讲述,学员们仿佛穿越时空。从松花江畔到永定河旁,从江南古镇到西南群山,走近一座座见证沧桑巨变的桥梁,学员们看到了过去的峥嵘岁月。
“逃难的人随处可见,每次日军的飞机过来,过河的桥就被炸断了,看着被炸毁的古桥,人们心中满是悲怆……”王院士出生于1937年,伴随着抗日烽火长大的他,曾回访过多座被侵略者毁伤的古桥。他声情并茂的讲述,让学员们的内心掀起阵阵波澜。
“不妨沿着王院士走过的足迹,看看那些桥梁现在的模样。”学员王科皓心中一动。强烈的情感催生行动,今年暑假,他登上了去往北京的高铁。
流水无言,抚摸着卢沟桥上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石狮子,看着桥面上那些坑坑洼洼的弹痕,王科皓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卢沟桥东百米之遥,宛平城门巍然屹立。至今,城墙上还能看到日军炮击留下的痕迹。向卢沟桥南侧极目远眺,一座现代化大桥凌空飞架,高悬于永定河上,桥上车流如织。
“作为工程兵,我们是祖国现代化国防建设的排头兵……”课堂上王院士讲过的话回响耳畔,站在卢沟桥上的王科皓,真切感受到这句话的分量。
通过选修《桥梁史话》,学员们在了解古今桥梁故事、学习桥梁知识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肩上的使命和责任。
“无论是保留了传统技艺的古代桥梁,还是如今科技感十足的各式大桥,每一座桥梁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积淀。”王科皓一边参观,一边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道。
“同时,身为工程兵的我们,更应该从实战化角度思考桥梁架设。运用智慧在战场上发挥作用,守护祖国的安宁和美好,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他说。
踏上返程的旅途,王科皓给李峰教员发了张照片。照片里,他站在卢沟桥头,面朝桥东的宛平城门庄严敬礼……
这堂课,联通战场——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是道桥人特有的使命”
秦淮河上波光粼粼,陆军工程大学渡河场营区内,倾泻而下的阳光照在各式各样的舟桥装备上,反射出耀眼光芒。
实践课上,学员齐哲文和战友正在开展舟桥装备训练。一辆辆舟桥车整齐排列,舟体搭在车身上直指前方,犹如一把笔直的剑。车身后面,学员们整齐列队,目光坚定、身姿笔挺。
“开始!”一声令下,舟桥车有条不紊地缓缓驶向岸边,引擎轰鸣声在宁静的河面上回荡。车身停稳,前方指挥人员挥舞红旗,大家迅速打开指示灯,紧张有序地行动起来。对讲机中,不时传来清晰果断的指令声。
门桥连接、顶推航行、浮桥闭塞……从两岸到中心,一节节门桥迅速完成连接,在桥轴线上依次排开,宛如一条巨龙横卧水面。
实践课结束,齐哲文拨通了学长刘肖的电话,与他分享自己的感受。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是道桥人特有的使命。”回忆起课堂上实装训练的场景,再结合自己现在的工作,刘肖有着别样的感受。
刘肖毕业后分配到某工兵部队任职。一次,作为排长的他组织开展某课目训练。机动途中,面对课目导调组模拟桥梁被炸毁后无法通行的情况,刘肖迅速派出警戒组进行警戒,确保作业安全。与此同时,侦察组侦测炸毁情况,为作业提供数据支撑,操作手则通过手中遥控器架设伴随桥。
刘肖和战友们协同作业,一整套动作如行云流水,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桥梁的紧急架设任务。
“军校的学习教给我的不仅是会操作装备,还有知晓其原理,并举一反三。有的地方地质条件恶劣,常会遇到泥石流、塌方等险情,每次面对这些情况,我都会感谢曾经在实践课上对战场情况的构设和思考。”刘肖说。
学员们珍惜每一次实践学习的机会,置身现场环境,他们思考指挥员在架桥时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综合运用平时所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到部队后,刘肖用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官兵们的认可。
“学长就是我要成为的样子!”结课时谈及感受,齐哲文将刘肖的故事分享给大家。“想要胜任基层指挥员的岗位,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中学习,更应在实战化训练中磨砺自己。”他说。
从几十年前的木桨船,到如今的舟桥战车,一茬茬舟桥官兵奋勇前行。从《桥梁史话》的课堂到热火朝天的训练场,一颗颗向战为战的种子悄然在学员们心中播撒。








END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


更多精彩请点击

双龙街向你发来视频通话邀请,请点击“接听”


青春入梦号 | 烙印在身的“荣誉勋章”

快看!快看!这是LGDers的别样假期!


主办 | 陆军工程大学
来源 | 解放军报
刊期 | 第2244期


监制:孙宏伟、王含丰
策划:于鹏飞
主编:肖力铭、潘 涛
责编:郭嘉宁
编辑:鲁童乐
校对:鲁童乐
邮箱:lgdtg0@126.com



陆工大
陆军工程大学唯一官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