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刚案与吴邦国的批示

文摘   2024-10-13 11:24   广东  

👆点击关注,老陈和你说点真话👆  


    大家好,我是老陈。


2024年10月8日凌晨,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北京离世,享年84岁。这位曾经的国家领导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回顾21年前那个令人心碎的春天,一个名叫孙志刚的湖北青年的悲剧,成为了改变中国法律制度的导火索。2003年3月17日的那个夜晚,仅仅因为没带证件,这个在广州打工的年轻人就被送进了收容遣送站。命运的齿轮就此转动,孙志刚被转送至救治站后,遭遇了令人发指的群殴,最终失去了年轻的生命。


孙志刚事件是指媒体发挥舆论监督功能,通过新闻报道披露政府执法机关收容拘禁公民孙志刚而致其被殴而死这一事件,推动国务院废除收容遣送条例,是保护公民权利的著名案例。



2003年3月17日晚上,任职于广州某公司的湖北青年孙志刚在前往网吧的路上,因缺少暂住证,被警察送至广州市“三无”人员(即无身份证、无暂居证、无用工证明的外来人员)收容遣送中转站收容。


次日,孙志刚被收容站送往一家收容人员救治站。在这里,孙志刚受到工作人员以及其他收容人员的野蛮殴打,并于3月20日死于这家救治站。这一事件被称为“孙志刚事件”。



我还清晰地记得,《南方都市报》在4月25日勇敢地揭露了这起骇人听闻的事件。这篇报道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随后,媒体界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报道潮,将孙志刚案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这起案件之所以能够入选"2003年中国网络媒体与网络传播十大事件",正是因为它触动了太多人的神经。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吴邦国同志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据我所知,正是他的一纸批示,直接推动了孙志刚案的升级处理,并最终导致了中国收容遣送制度的废除。这一决定,无疑是对公民权利的有力保护,也是中国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作为一个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我深感这起案件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它本身。它不仅仅是一个普通公民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良知的觉醒。从最初的媒体曝光,到学界的广泛讨论,再到官方的积极回应,整个过程展现了中国社会各界在面对重大公共议题时的良性互动。


作为一名资深政治观察家,我不得不感叹,2003年那个春夏之交,成为了中国法治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回想起那段时期,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


5月14日,三位法学博士联名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举动,无异于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他们直指《收容遣送办法》的违宪性,大胆呼吁废除这一备受争议的制度。


紧随其后,又有五位法学泰斗以公民身份联合上书,要求就孙志刚案启动特别调查。这种由知识分子主动发声、参与公共事务的做法,在当时的中国可谓是一股清流。


然而,真正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对此事的重视和处理。作为刚刚连任的国家领导人,他没有将这些来自民间的声音束之高阁,而是选择了直面问题。6月4日,他将材料转交给时任总理温家宝,并附上了一段洞见卓识的批示。


吴邦国的批示犹如一把解剖刀,精准地指出了收容遣送制度存在的问题:将原本具有"救济性"的措施异化为对外来人口的"强制性"管理,收容范围的无限扩大,再加上利益驱使和粗暴执法,最终导致了对公民自由和人身权利的严重侵犯。



更难能可贵的是,吴邦国没有停留在问题表面,而是进一步指出这既涉及法规本身的问题,更多的是执行层面的偏差。他建议国务院相关部门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人大法工委参与的建议,体现了对问题的全面思考和系统解决的决心。


事实证明,吴邦国的这一批示起到了关键作用。仅仅过了半个月,6月20日,温家宝总理便签署了第381号国务院令,正式颁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同时废除了实施了21年之久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



回顾孙志刚案,吴邦国直指问题本质:"利益驱使、粗暴执法,造成对外来人口自由和身体的侵犯"。这番话可谓是一针见血,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当时执法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在我看来,这种敢于直面问题、不回避矛盾的态度,正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



更让我感慨的是,这起案件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从新闻界的报道、法学界的呼吁,到全国人大的响应,再到国务院的落实,整个过程展现了中国社会各界在面对重大公共议题时的良性互动。


一篇报道能够推动一部法规的废除,这在中国的政治史上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深入了解吴邦国的生平,我发现他的人生轨迹颇为传奇。从贵州平坝到北京十三中,再到清华大学,他的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特别是在清华就读期间,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担任了政治辅导员。然而,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在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中展现了非凡的勇气。


当刘少奇的妻子王光美被押到清华校园看大字报时,吴邦国选择了不签名。这个看似微小的举动,却彰显了他坚持党性原则、实事求是的品格。尽管为此付出了延期毕业、下放外地的代价,但这种在动荡时期坚持正义的勇气,无疑为他日后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顾吴邦国的一生,从清华学子到国家领导人,他的经历足以写就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当代史。而他在孙志刚案中的表现,更是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政治智慧遗产。



吴邦国同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主持制定和修改的一系列重要法律,如宪法、物权法和反分裂国家法等,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在轰动一时的孙志刚案中,吴邦国的那份批示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它不仅填补了这一事件真相的重要空白,更成为了中国法治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这份批示体现了领导层对法治建设的重视,也彰显了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


回顾孙志刚案,我不禁想起他墓志铭上那段发人深省的话。"逝者已矣,恶徒伏法"这八个字浓缩了整个案件的始末,而后面的文字则道出了这起悲剧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无论是位高权重者还是普通百姓,都应当从中汲取教训,珍视生命,尊重人权,重视民生,坚持法治。


孙志刚的离世,虽说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舍生取义",但他的遭遇确实推动了一项恶法的终结。这种以个人命运推动社会进步的代价未免太过沉重,但它对国家、对人民、对法治的意义,确实可以说是"重于泰山"。


在我看来,每一个敢于为民请命的人都值得我们支持,每一个致力于为民松绑的人都应当被铭记。这些事件中,我们能够看到人性中闪耀的光芒,这些光芒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更多精彩时评👇

办公室主任老张
专注分享公务员体制内职场、人事、经验、感悟、故事,带你洞悉体制内规则,精进做人智慧,助力您提升发展硬实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