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不婚不育的真正原因
文化
2024-11-08 12:03
四川
为防走散,请关注我的两个小号,全部置顶星标,谢谢!◆◇◆
文 | 难得大叔
近期,网络上流传着一则消息,称有社区大妈通过电话询问年轻女性的上一次月经结束时间,并询问其不生育的原因,甚至预告将每半个月进行一次此类询问。据悉,此类现象并非孤例,多个地区均有发生。经济提振之际,商家紧盯着年轻人的钱包;鼓励生育之时,街道办频繁探询女青年的生理周期;劳动力需求高涨之时,公司则过度压榨年轻人的身心健康。当上层决策者、媒体、专家纷纷以高姿态催促年轻人步入婚姻、生育之时,他们是否曾深思:一位年逾三十、工作经验丰富的年轻人,面对未来生计尚存疑虑,又怎敢轻易承担生育之重?选择不婚不育,是年轻人对当前现实的一种深刻反思与无奈抗争。与其一味地质疑年轻人缘何不生育,不如先审视我们的社会:我们是否构建了一个公正透明的环境,让孩子们从中领悟公平的真谛?我们是否打造了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职场氛围,让孩子们得以追寻并实现理想?我们是否建立了一个合理稳定的房地产市场,让孩子们能够安心展望未来的居所?我们是否推动了一个均衡发展的区域经济,让孩子们无需远离故土,亦能追寻并实现自己的梦想?面对社区的“贴心服务”,网友们反响热烈,纷纷倾诉自己的难处:“我上个月的薪水还没到账,这个月房贷怎么还?家里米缸见底,钱包里也是空空如也……为何无人关心,无人询问?”在生存都已竭尽全力的情况下,两个成年人连维持基本生活都倍感艰辛,又何谈生育子女呢?当前,国内的劳动供养比仅为1:1.1,意味着一个人的工作收入仅能勉强维持自身生活,这无疑是许多年轻人选择不婚不育的关键因素之一。相比之下,德国、法国、英国的劳动供养比高达1:6.8,美国为1:4.8,日韩也达到了1:3.8。在这些国家,教育、医疗等基本无需个人承担费用,且孩子越多,政府补贴越多,自然敢于生育。历经亿万年的进化,人类始终铭记“繁殖”这一本能。然而,对普通人而言,生命的至高价值是否就等同于生育子女?这值得深思。想要生育,必先结婚;想要结婚,则需购房;购房则需赚钱;赚钱则需工作;工作则需接受教育。若有人想跳过这些环节直接生育,便会受到道德的谴责,甚至曾面临经济的处罚。这仿佛是一条既定规则,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然而,当下的年轻人连跳过某些环节生育的欲望都已消失,因为他们比任何一代人都更有责任感。这份责任感与贫穷的结合,便是最有效的避孕方式。工作难寻、薪资不涨、职场内卷、房价高昂、离婚艰难、育儿成本高昂……这些便是年轻人所面临的现实困境。而那些指责年轻人不生育的人,正是造成这一现状的推手。他们一边营造着令人窒息的生活环境,一边却又问:“为何你们不愿生育?”有网友以幽默的方式调侃道:“你可以让母鸡下蛋,也能将其炖成高压锅里的美味,但绝不可强求高压锅中的母鸡继续下蛋!”这一段子,真可谓妙笔生花,直击要害!牧羊人在面对羊出栏率下降时,会首先审视羊圈是否安全、饲料是否充足,而非挥舞鞭子强迫羊进行交配。在中国,许多家长生育孩子的动机往往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我一个朋友就曾对她优秀的儿子表示不满,认为他在美国无论多么出色,收入多高,若不回国内,便如同白养。这种心态在不少父母中普遍存在,他们期望孩子能够带来实际的利益,而非出于对孩子真正的关爱。在他们眼中,“孩子好”必须等同于“我好”,否则便不愿付出。当然,这并非完全归咎于家长,因为我们的社会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养儿防老”的观念。在全球范围内,东亚国家对于赡养义务的规定尤为严格,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的责任。而在多数发达国家,并没有类似的严苛规定,因此英语中甚至缺乏“孝顺”这一词汇。在这些国家,养老主要依赖于个人储蓄和政府支持。此外,发达国家的家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会为孩子提供物质支持,但他们的给予是纯粹的,不带有养老的预期。这种“我为社会付出,不求回报”的心态,才是真正的生育动机。对于无法理解或不相信这一点的人,或许正是那些不适合生育的群体。那么,真正导致人们决定不生育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去责任化”的社会趋势。人们开始质疑:“我为什么要无缘无故地承担这些责任?”他们认为,“有孩子但不养”是缺乏责任心的表现,但“没有孩子”则是一种自我负责的选择。他们拥有商业机构、政府支持、社会关系以及丰富的娱乐活动,无需通过孩子来分散自己的资源和精力。生育率持续走低,是没有口号的抗议,是公民意识的觉醒,是一个时代的集体否决。购物的读者请通过“群团团接龙pro”小程序查看订单和物流信息,也可通过服务号联系客服,还是我本人。大家好,我是难得君,一个三观比五官正的大叔,985硕士,曾任企业高管,大学教师。为防走散,关注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