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杯子全身是孔,却能滴水不漏,制作工艺中国独有,好美!

文摘   2025-01-15 12:01   江西  
       这种瓷器只有中国才有,明明全身是孔,却能做到滴水不漏,花纹透光,晶莹剔透,是老外怎么学都偷不走的中国绝活,它就是自带高级感,至今仍俘获全世界,人民欢心的玲珑瓷。

众所周知,我们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举世闻名的瓷器大国,不仅瓷器种类丰富,而且工艺也是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今天,小编就给大家科普一下玲珑瓷。玲珑瓷是古代陶瓷艺术之瑰宝。

在瓷器胚体上通过镂雕工艺,雕镂出许多有规则的“玲珑眼”,以釉烧成后这些洞眼成半透明的亮孔,十分美观,被喻为“卡玻璃的瓷器”。因为“玲珑”的本义就是灵巧,明彻、剔透,所以以玲珑称这种瓷器是非常确切的。

玲珑瓷有着很悠久的历史,也是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玲珑瓷往往配以青花图案,叫青花玲珑瓷。这种瓷器既有镂雕艺术,又有青花特色,既呈古朴、又显清新,集高超的烧造技艺和精湛的雕刻艺术于一身,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

别的瓷器都是不透光,唯独玲珑瓷可以看见瓷体上镂花处明澈透亮,质白如玉,釉明如镜,制作也是大开眼界,常见的瓷器大都是以笔描花作画,

唯独玲珑瓷的刻画是一把刀做好样式胚体,大师开始静坐,刻案意存刀尖,手起刀落间,一个个米粒样式的“玲珑孔”逐渐浮现,下来的步骤才是最独一无二的,部分瓷器是通体快速施釉,唯独玲珑瓷的工序繁琐复杂,匠人不仅要用毛笔糊上特制透明釉,像窗户糊纸一样,一点点将每个孔洞填满,接着还要二次上釉,完成这些步骤之后就要静静等待,一千度高温的烧燥,八小时后,一个完美的玲珑瓷才得以创造而成。

这种工艺其实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只是花纹粗犷而已。先民们将豆、高柄杯等一类圈足器的陶器坯体镂通成圆形、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几何形作为生活中的装饰,如马家浜文化中的陶豆,其上的镂空,盛行圆形、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弧边三角形和弧边菱形等几何形,有的还将几种相间组成环带状的镂空装饰。大汶口文化的豆或高柄杯上的镂空,则流行圆形、方形、长条形、三角形、菱形等形式。三国东吴、西晋时期,有一种用青釉制作的镂空罐,敛口,圆腹,腹上有数排圆形镂孔,假圈足,有的肩部附双耳,有的口沿处附一弯柄,极似挎篮,形制大小不一。
尤其到了清代,瓷工把青花和玲球巧妙地结合一体,形成了人人喜爱的青花玲珑瓷。碧绿透明的玲珑和色呈翠兰的青花互为衬托,相映生辉,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青花玲珑不仅在日用中西餐茶具、酒具上普遍运用,而且已扩展到各种花瓶、花插、花钵、以及吊灯、壁灯、皮灯等各式灯具。玲珑眼的形状也已从传统的米粒状发展到月牙状、流线状、圆珠状、菱角状、多角状等多种规则、不规则的形状。有时还与“半刀泥”相结合,组成各种图案。玲珑眼的釉色也由原来的单一碧绿色发展为红、黄、绿、蓝交相辉映的五彩玲珑更丰富和增强了玲珑瓷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由于雕刻难度大,成品率低,在古代连皇帝都舍不得用,只能摆在桌上观赏,好在后来技术不断进步,誉满中外,但也遭到了日本的觊觎,一直派间谍学习,工艺和原料配方,好在中国匠人严守保密,玲珑瓷的烧燥秘密,才得以一直传承在我们手中。
玲珑瓷发展到今天,日用才是王道,因此它被融进了生活里,成为国人触手可及的日用瓷,还多次成为国宴的专用瓷,这门专属中国的绝活,被一代人一代人守护,传承千年。

手工客
手工客的精彩内容都在这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