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hini Balram将她的博士研究计划寄给了超过20所大学,但仅收到一个回复。
现已从西悉尼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Dr Balram表示,大多数邮件都被忽视了。
即使这段“艰难旅程”最终让她找到了一位导师,她仍被要求参加雅思考试(国际英语语言测试系统)。
大部分国际学生在进入澳大利亚的大学学习之前,需通过雅思或其他考试来证明英语能力。
但Dr Balram是澳大利亚公民,自2010年起便居住在澳洲。更重要的是,她在斐济的教育自幼儿园起就是英语授课。
“我认为,这与我来自斐济并拥有一个非常‘印度式’的名字有很大关系。”她说。
Dr Balram表示,她发送投诉邮件至招生团队后,该要求才被撤销。
西悉尼大学的一位发言人称,该校“以拥有全国最具社会和文化多样性的学生群体之一而自豪”。
该校表示,所有学生都需证明英语能力,“无论其文化背景”,且出生在澳大利亚或英语国家并不“自动表明”具备英语能力。
大学种族歧视研究引发争议
Dr Balram的经历与一项近期研究的发现相呼应,该研究表明澳大利亚顶尖大学的高级学者回复非白人背景人士邮件的概率较低。
研究人员向澳洲八大名校的约7000名学者发送了内容相同的邮件,信件来自潜在的博士生,旨在请求与学者短暂会面,讨论博士指导的可能性。
唯一的区别是邮件发件人名字所暗示的种族背景。
带有“Grace Chen Jinyan”或“Rahul Kumar”等非白人背景名字的邮件收到的回复少于“Melissa Smith”等白人名字的发件人。
非白人名字的发件人收到跟进问题或会面邀请的可能性低于白人名字的发件人。
“Melissa Smith”收到回复的概率比“Rahul Kumar”高出12%。
“Omar al-Haddad”收到回复的概率比“Melissa Smith”低9%,而“Grace Chen Jinyan”则低6%。
该研究的作者之一、来自加拿大Simon Fraser University的Megan MacKenzie表示,这种差异是学者的种族偏见所致。
“除了偏见,没有其他因素可以解释这些结果。”她说。
“有些教授可能很忙,无法会面,这是可以接受的,但教授们不会因为收到了‘Rahul’的邮件而恰好更忙。”
该研究联系的教授中有68%为白人男性。
研究还发现,在招聘方面权力较小的初级学者表现出较少的种族偏见,而高级学者偏见更为明显。
MacKenzie教授表示,研究人员向学者们解密后,收到的抵制情绪“几乎是立刻”发生的。
研究原计划允许学者们一周时间回复,但因一所大学的IT部门发现多位员工收到了相同邮件,该实验在24小时后被终止。
悉尼大学(研究者当时的母校)接到超过500个关于该研究的查询——其中大部分是投诉。
“许多投诉都集中在研究中的‘欺骗’使用上,而这是一种被授权并非常普遍的研究偏见的方法。”MacKenzie教授说。
悉尼大学发言人向ABC确认,已接收到大量关于该研究的投诉,但发现研究符合伦理审查且没有违反规定。
“我们确认研究通过了严格的伦理审查,并遵守了批准的伦理协议……没有发现任何违规行为。”
MacKenzie教授在研究期间还是一名初级学者,她表示自己与合著者Benjamin Smith(教授)的遭遇有所不同。
“我接到电话,说做这个研究不是个好主意,或者可能对我的职业生涯产生负面影响。”
“我们都收到了关切和不满的邮件,但他没有收到类似的个人威胁。”她说。
“从这次反应中我学到的是,我们可以谈论种族主义,但人们并不喜欢看到自己的偏见。”
学术界中的“微妙”种族歧视
Lang是一名在墨尔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学生,他要求使用化名。他表示,基于种族背景的不同待遇往往可以感受到,但难以证明。
“很难说这是种族主义,但你能感觉到有些不对劲。”他说。
“我一些中国同学的导师会直接给白人学生研究助理的机会,而他们则需多次申请。”
Lang还提到,虽然他的年级中约有50%是国际学生,但大多数受邀在系里展示研究的却是白人。
Dr Balram也表示,她观察到白人背景的学生更容易获得研究助理的工作。
“在我的学术经历中,中国和印度口音往往不受重视,尽管他们很流利。”她说。
“当我以博士生身份参加国际会议时,很多人会说‘对于一个印度人来说,你的英语很流利’,这被认为是恭维。”
“当然,没人会直接说‘你的口音不好所以不被录用’,但你能感觉到这种偏见。”
Dr Balram表示,她在西悉尼大学的系里找到了“避风港”,那里的学术人员大多来自多元文化背景。
不过,MacKenzie教授的研究发现,大学的文化多样性与种族偏见程度并无显著关联。
对于墨尔本大学法学院的博士生Andrew Zhu来说,基于种族背景对研究兴趣的假设是另一种隐形歧视。
“在我选择研究主题之前,有人建议我应该选择中国法律相关的课题。”他说。
“建议我这样做的人是出于好意,认为非白人研究者在白人主导的领域中难以获得认可。”
今年早些时候,一项由墨尔本大学学生发起的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经历过随意的种族歧视。
墨尔本大学发言人当时表示,学校首个反种族歧视行动计划正在进行中,计划结合了大学社区的意见,并“由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实际经历提供支持”。
“我的名字就是我的身份”
在澳大利亚,采用英语名或将名字英文化在移民中很常见。
“我曾用过一个英语名字,主要是因为人们不会正确发音我的中文名字。”博士生Lang说。
“但现在我更喜欢使用我的中文名字,因为它和我的文化身份息息相关。”
Dr Balram表示,她也拒绝将名字英文化。
“没人能叫我Ro或Rose,我的名字就是我的身份,是我自己,Rohini在印地语中意为‘星星’。”她说。
“只要叫我的名字,这就是我对抗种族主义的方式。”
墨尔本大学法学院的博士生Zhu先生表示,歧视“可能是学术界的丑陋现实”。
“但我想挑战它。”他说。
MacKenzie教授表示,大学应认真倾听那些受种族歧视影响的学生。
“我们需要让大学面对现实,意识到他们的平等和多样性工作可能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成功。”她说。
“我们需要在大学中更好地面对这些困难对话。”
编译:Renee
来源:ABC
↑ 滑 动 查 看 更 多 图 片,扫码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