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下「绿色浙江」可快速关注
9月21日,在台风“普拉桑”刚刚过境的杭州,杭州市生态文化协会与绿色和平一起办了一台互动式剧场。这是导演翟博文的剧场作品《角色》第一次与观众见面,在这个作品中,我们把一场因气候变化造成的极端暴雨搬进了剧场里,让每一位观众都变成了直面气候危机的“角色”。
在气候变化主题沉浸式剧场《角色》中,每一位参与者都不只是观众。从抽取角色卡的那一刻起,观众们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座近未来虚拟城市中社会身份各不相同的人。他们代表手中的角色,参加讨论城市建设方针的“市民大会”,并探索极端暴雨中的虚拟城市。
作为参与者之一的杭州市生态文化协会秘书长李薇说“我这么好动的一人,成了作家”,还有“我成了22岁建筑工人!”“我的更离谱,55岁男性餐馆老板。”观众们互相打趣彼此即将成为与日常生活中大相径庭的角色。这样的情况正是导演翟博文希望出现的——观众既是扮演者,也是观察者。他们通过扮演与自己身份迥异的角色,进行换位思考,并开始共情气候危机下真实鲜活、各种各样的人,尤其是那些出现在气候灾害报道中、却经常被忽视的人们。
这一幕在第一个环节“市民大会”中便有体现。在讨论城市建设方向的“市民大会”中,参与者们需要以自己角色的立场对三个提案发表意见。这些提案不仅与气候变化及影响有关,也是影响民生的议题,比如是否需要承受更昂贵的电价,以推动可再生能源替代火力发电。参与者们代入手中市民的视角,发表的意见大多关乎生活成本、公司业绩与个人福利,很少有人直接提及这些决策会给城市带来怎样的气候未来。
同时,每当扮演外卖员、保洁员与建筑工人的三人试图发言,都会被主持人故意忽视。这样的设置也反映着现实生活。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家意识到面临着最大气候风险的人们,是那些我们知道他们的存在,但下意识忽略的人。”翟博文解释道。
在“大会”中发表意见的时候,“市民”们还不知道自己的发言会对这座城市产生怎样的影响。然而下一幕,他们就步入了正在遭受极端暴雨冲击的虚拟城市。
在下沉剧场中,可降解蛋托组成了城市建筑。蛋托凹凸不平的纹理像是楼房的窗户,整个空间的光线是昏暗阴沉的,充斥着噪音、雨声与杂乱的人声,恰似气候危机中一座风雨飘摇的城市。协会秘书长李薇说,这座城市给她的第一印象是“冷”的。
其他“市民”也都感受到了空间中压抑的氛围,他们缓慢地行走于“城市”间,发现了散落在各处的小物件。儿童雨伞、作业本、空啤酒罐、写着“救灾物资”的红色标签……每一个物件都对应一个语音片段,片段中是与这个物件相关的一段对话。当气候风险较低的人们仍在超市对罐头挑挑拣拣,或是在高档办公楼中喝着啤酒、隔着手机屏幕围观外面“灾难片”一样的场景时,有些人正在暴雨中绝望地给家人拨响最后一通电话。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扮演“保洁员”的参与者正在进行独白
除了“会讲故事”的物品以外,在“市民大会”中无法发声的外卖员、保洁员与建筑工人也终于能够站上舞台,讲述自己的故事。一名扮演保洁员的参与者说,她扮演的角色在市民大会没有机会发言,却需要被迫承受苦难,她的内心很是矛盾。她说,她在市民大会上就很想反抗一下,让自己代表的脆弱群体也能发表意见。《角色》剧场发起者、绿色和平传播与公众互动主任高云邻说,这样的“矛盾感”正是他希望体现的,他希望参与者们能够通过这个剧场,“看见”气候脆弱人群的困境,并开始思考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气候行动。
在气候变化主题沉浸式互动剧场《角色》的最后,我们把笔交给了观众,由他们亲自编写自己的角色在暴雨洪水来临那天的经历。“我希望观众不只是观众,也是自己角色的编剧”,导演翟博文在演后谈中提到。
参与者们为自己的角色写下了短篇小说一样的结局,有人为角色写下了悲剧的结尾,也有人在气候危机中帮助他人,还有人对自己角色的职业产生了反思。
李薇在面对角色扮演的深刻反思中,曾有一刻的迷茫:“当我困于家中,静候物业修缮漏水的屋顶时,我不禁自问,我的笔真能改变什么吗?”然而,作为气候行动者,她在后来的访谈中表达了新的洞见:“接过这个角色,我内心很有冲突感。作家往往是孤独的创作者,而我作为秘书长,却需要频繁出差,与各界人士广泛交流。但深思后我发现,我与作家其实有着共鸣之处。作家用一页页文字唤醒意识,正如我用一次次活动发起气候行动的倡议。或许我的笔无法立刻修复漏水的屋顶,但它能激发共鸣,集结力量,激励更多的人投身于气候行动,共同面对气候危机的挑战。”这也是我们协会和绿色和平合作本项目的初衷。
(向下滑动,查看由参与者创作的角色故事)
编辑:李 晨
初审:李 薇
二审:姚俊英
终审:董 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