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陈亚军,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新武,四川省副省长李文清,成都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曹俊杰,介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年来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四个新”看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年成效
陈亚军在介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年成效时,用了新跃升、新气象、新突破、新进展“四个新”来概括。
首先,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建设实现“新”跃升。从经济总量看,五年前,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不足6.3万亿元,2024年预计增长至约8.6万亿元,五年迈上2个万亿元台阶,占全国比重由约6.3%提高至6.5%以上,对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从产业体系看,两地共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特色消费品等4大万亿级产业集群,汽车产量、电子信息产值占全国十分之一以上,生产性服务业蓬勃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加快培育,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知名度、美誉度持续提高。
第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呈现“新”气象。创新布局方面,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全面启动,西部科学城在重庆和成都两地正式挂牌,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建设,重组形成一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方面,川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深入实施,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上线运行,12家高新区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两省市共享大型科研仪器设备1.4万余台(套) 。
中国(绵阳)科技城
第三,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获得“新”突破。陈亚军介绍,一方面,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实现市场准入异地同标、营业执照互办互发;全国首个跨省域管辖金融案件的专门法院成渝金融法院挂牌成立,首个跨省域共建的省级新区川渝高竹新区设立运行。另一方面,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高。深入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线路辐射全球126个国家(地区)548个港口;2021年至2024年11月,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1.69万列、占全国开行总量的25.2%。
最后,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取得“新”进展。生态环境领域,建立实施环保督察联动机制,PM2.5平均浓度总体下降,成立全国首个河长制跨省市联合办公室,长江干流川渝段年均水质稳定达到Ⅱ类。公共服务领域,深化实施川渝便捷生活行动,“川渝通办” 覆盖355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 “进一个门、 办两地事” 。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实现无障碍转移接续,公立医院161项医疗检查检验结果实现互认。
“五个一”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
陈亚军介绍国家发展改革委及相关部门以“五个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编制出台一批重大规划。党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来,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规划方案相继出台,“1+N”规划体系全面形成。从重点领域看,相继出台综合交通运输、多层次轨道交通、科技创新中心、西部金融中心、生态环境保护、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等专项规划。从重点区域看,指导地方编制出台重庆都市圈、成都都市圈两个发展规划,印发实施“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和“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两个总体方案。
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综合交通领域,开工建设成渝中线高铁、川藏铁路,建成开通渝昆高铁渝宜段、成都至自贡至宜宾高铁;同时,竣工投运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加快重庆江北机场改扩建,两地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3亿人次;长江上游首个万吨级码头重庆新生港如期开港,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顺利通航,双城经济圈内联外达能力大幅提升。能源水利领域,加快建设川渝天然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川气东送二线天然气管道、向家坝灌区一期等标志性项目,建成投运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双城经济圈用能用水安全更有保障。近5年来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支持川渝两地项目建设近4000亿元。
布局打造一批重要平台。推动在双城经济圈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将两地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集群纳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重庆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支持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建设;推动两地联手打造中欧班列(成渝)品牌,开通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泰、中越、中缅班列。
中欧班列(成都—陶里亚蒂)专列
统筹推进一批重大改革。推进双城经济圈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推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支持川渝高竹新区等省际毗邻地区开展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建成全国首个跨省税费征管服务中心,将两地纳入外国人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联动实施范围。
建立健全一套工作机制。把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纳入城镇化工作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逐年研究年度工作要点,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协调推动两地有关事项。同时,两地建立健全党政联席会议、联合办公室、干部互派等机制,目前已召开10次党政联席会议、设置22个联合专项工作组、选派501人次干部交流挂职,对双城经济圈建设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陈亚军表示,2025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收官之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组织开展规划实施进展总结评估,推动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同时,将结合国家“十五五”规划编制,适时启动双城经济圈建设“十五五”实施方案起草工作,谋划一批战略任务,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全力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再上新台阶、再创新成绩。
全球2/3的iPad、全国1/7的汽车
都是“川渝造”
李文清介绍川渝两地5年来在深化产业合作方面的成果。
李文清介绍,电子信息产业是川渝创新实力最强、产业基础最好的支柱产业,近年来两省市围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加快补链强链,成渝地区一跃成为全球前十电子信息制造业聚集地。
汽车制造也是两省市携手打造的主导产业之一。重庆在整车制造方面优势明显,四川在动力电池和清洁能源配套方面竞争力较强,双方共建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以建设“氢走廊”“电走廊”“智行走廊”为牵引,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基地,已汇聚整车及零部件企业超2000家,超过五分之一的动力电池实现“川渝造”。
长安汽车数智工厂生产线上
新能源汽车电池正是“四川造”(图源长安汽车)
乘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东风,成渝地区以国家算力枢纽节点、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等为契机,协同打造要素集群,完善产业链条,腾讯、华为、阿里巴巴等众多数字经济头部企业落户川渝,两省市工业互联网标识累计注册量、解析量均突破380亿。
2024年12月,重庆梁平至四川达州和绵阳北川的川渝首条低空短途运输航线开通,是两省市在新兴产业协作方面的成果。此外,双方还在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成渝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带上持续用力,一批具有川渝特色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联动实施197项改革
全力打造跨区域协作样板
陈新武介绍,5年来,两省市紧扣“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战略定位,联动实施197项改革,全力打造跨区域协作样板,取得了初步成效。
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是国家赋予成渝地区的一项重大改革任务。川渝两省市以10个毗邻地区功能平台为载体,积极探索相关改革试点。最具代表性的是川渝高竹新区,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共建的省级新区,通过川渝协同立法被赋予了行政主体资格,率先打造了一体化运行的跨省域税费征管服务中心,统一79项税费政策,纳税人平均办税时长大大压缩,首张发票存根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川渝高竹新区
探索区域市场一体化。2022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鼓励双城经济圈优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两省市围绕制度统一、监管协同、设施联通、执法联动,积极探索区域市场一体化新机制,实现毗邻地区公平竞争交叉审查、互评政策措施626件;建成铁路和高速公路通道22条、两地人员往来日均超过100万人次。
探索公共服务一体化。联合发布4批次“川渝通办”事项,涉及355类具体事项,日均办理量超2万件次,办理时间平均压缩了50%以上。以前企业在川渝两地间迁移,需要先清税注销,通过数据协同共享,实现了企业跨省市“一键迁移”,企业无需清税注销,办理时限大大压缩。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信息来源:国新网、川观新闻